[摘 要]儲望華生于20世紀40年代,是我國著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由于他生活時代和人生經歷與現在人的生活有很大區別,所以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性與濃厚的民族性情感特征。對儲望華先生鋼琴音樂作品的編寫與創作技法上的研究過程,實際上是對中國文化傳統韻味的思考與解釋。在很大程度上,其作品中除了融合進傳統樂器的表達技巧,同時也很好地將中國傳統文化展現在民族音樂之中,并隨之不斷地發展。本文就儲望華先生在鋼琴創作中的創作技法與創作的風格情感為要素進行了探討,并對儲望華先生的作品進行了簡要地解析。
[關鍵詞]儲望華;鋼琴音樂;藝術特色;藝術創作
中圖分類號:J6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6)01-0067-02
儲望華生于20世紀40年代,是我國著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由于他生活時代和人生經歷與現在人的生活有很大區別,所以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性與濃厚的民族性情感特征。對儲望華先生鋼琴音樂作品的編寫與創作技法上的研究過程,實際上是對中國文化傳統韻味的思考與解釋。在很大程度上,其作品中除了融合進傳統樂器的表達技巧,同時也很好地將中國傳統文化展現在民族音樂之中,并隨之不斷地發展。本文就儲望華先生在鋼琴創作中的創作技法與創作的風格情感為要素進行了探討,并對儲望華先生的作品進行了簡要地解析。
一、儲望華鋼琴作品中的民族化
(一)帶有標題的鋼琴作品
標題音樂,簡單說就是以文字作為標題的音樂作品。標題音樂最早可以追溯到16-17世紀,巴赫的《離別隨想曲》就是早期標題性音樂的典范。在古典主義時期,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是標、題音樂的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而后,韋伯的《邀舞》和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為標題音樂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而標、題音樂這一概念,是李斯特提出的。隨后浪漫主義其他作曲家將標、題音樂進一步發展并形成了交響詩、標題性序曲等新的音樂體裁。鋼琴作品的標題性能讓音樂能夠與文學作品相結合,使人產生藝術上的思考與熏陶。儲望華先生在標題性音樂創作上最具標志的作品是《箏蕭吟》,這部作品通過點題的方式直接表達出作者想要呈現的內容。
(二)曲式結構上的民族風格
曲式結構上的民族風格主要體現在作品《二泉映月》之中,這首鋼琴曲是儲望華在1972年改編的。通過對引子部分的五次變奏,將中國民間樂器常使用的變奏體曲式結構融進了鋼琴創作中。在這首曲子中,一開始便是吸引所有聽眾的短小精煉的引子,并由此帶出曲子的第一部分。同時樂曲中第二樂句的旋律突然走向高音區,相反地伴奏卻在第一樂句末尾連接的過門處迅速走向低音區。儲望華利用如此巧妙的改變,讓看似平靜的創作基調平添了幾分悲愁。而作品中兩個主題的交替變奏,也將儲望華先生的憤怒、憂愁、希望等復雜的心情充分展現了出來,加之通過在旋律上加音的處理方式,來模仿二胡的滑奏,也使得鋼琴曲更加柔和、細膩,頗具民族風眛。
在《箏蕭吟》中,儲望華先生通過對中國傳統音樂結構的隨意性發揮,讓曲式結構的衍展性與曲終性充分發揮到鋼琴曲中。在他的鋼琴創作上繼承和發揚了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手法,在曲式結構的處理上使用了漸變性、延展性和曲終中心的特點。
(三)民族化的和聲手法
采用民族化的合聲手法,是儲望華先生作品充滿中國文化傳統底蘊的鮮明特點。實際上,決定一首鋼琴曲風格的因素非常多,如曲式結構、創作的技法、手法與和弦的設置,都會使作品具有獨特性的特征。中國傳統和聲與西方功能性和聲不同,在《箏蕭吟》中,儲望華先生避開西方傳統功能性和聲, 采用帶有中國特色的變音和弦、附加音三和弦、四五度結構的和弦手法,使作品增加了中國傳統音樂的魅力。
二、儲望華鋼琴作品的多元化與抒情性
(―)鋼琴作品的多元化
儲望華先生在鋼琴作品上具有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在現代音樂作品創作中,不僅應該具有浪漫的風格,同時要將浪漫風格融入現代的創作手法及中國特有的民族風格之中。其作品《幽谷潺溪》便將中國民族調式手法與印象派的手法相結合,在這之中可以看出,他考慮的民族化問題并不是民族風格本身的問題。在繼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應當不斷地吸收與借鑒外國的優秀藝術文化,促使新時代的技巧與民族風格能夠很好地發展和創新。民歌改編曲《猜調》,通過連續的和弦來展示特有的美感。在技巧的演奏上,通過左手使用的雙音伴奏織體,豐富了旋律的音響效果,也增強了樂曲的動感。這首由民歌改編的曲子,很大程度上豐富了曲子的旋律性,在加強音樂的效果上也起到了促進作用。
(二)鋼琴作品的抒情性
作者的生活閱歷、個人經歷將影響著他的作品創作。例如,由儲望華創作的《春江舟影》,能夠很好地體現作者在技法上的具體表述與創作上的直觀感受。通過對湖光與碧波的描繪,讓人們在感受風土人情的時候能夠準確地把握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具體美感。中國的古典音樂作品與詩詞作品,一般都是借由物象間接地表達情感。而儲望華的演奏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中國古典音樂的特點。如作品《靈隱之聲》,有三個樂章,通過慢板、小快板、行板的綜合音樂表述,烘托出寧靜、祥和的意象氛圍。在曲式結構上不斷擴展思維,將廟宇的安靜與祥和很好地結合,并表現出來。
(三)我國民族文化中特有的情韻
在中國傳統詩詞歌賦的影響下,中國文化在鋼琴曲中有了更加生動的意象表達。中國的文人墨客也對中國傳統文化作了一定的界定,如北宋的黃庭堅主張:“凡書畫當觀韻”,通過筆墨與繪畫技巧的表達,讓繪畫作品能夠在較高的意象中展現中國文化的魅力及中國詩歌的豐富內涵,進而追求對中華文化的景物、情物上的具體感受。如其作品《南海漁童》,聽者能夠在樂曲中聆聽到南海地區的美景,同時也能夠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參 考 文 獻]
[1]蘇 婧.淺析儲望華鋼琴音樂[D].山西大學,2010.
[2]李俐蓓.儲望華鋼琴作品《隨想組曲—靈隱之聲》的創作與演奏研究[D].河南大學,2012.
[3]丹 凡.淺論儲望華先生的鋼琴音樂創作[D].西安音樂學院,2013.
[4]湯 璇.儲望華鋼琴作品《茉莉花》的和聲配置特色初探[D].福建師范大學,2013.
[5]唐銀佳.試析儲望華鋼琴改編作品《中國民歌八首》[D].浙江師范大學,2012.
[6]談 迪.儲望華鋼琴《前奏曲六首》美學研究[D].天津音樂學院,2014.
(責任編輯:魏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