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舞蹈創作是舞蹈藝術的重中之重,是承接舞蹈訓練和舞蹈演出兩大形式的重要過程,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和意義,也是舞蹈藝術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舞蹈創作的發展促使舞蹈藝術走向更加繁榮的階段,使舞蹈更加具有主觀性、創新性、可行性、接受性、感染性、現實性、藝術性、審美性。舞蹈創作是一個較為嚴謹、科學、有規律性、技術性、思想性的創作過程,無論從教學到學習、從實踐到編排,還是從演出到欣賞無不從一開始就有自己一套很有條理、很清晰的思路和模式。
[關鍵詞]舞蹈創作;教學;編創;實踐;構思;表演;欣賞
中圖分類號:J7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6)01-0085-02
舞創之初在于學、舞創之精在于教、舞創之實在于踐、舞創之新在于思、舞創之成在于編、舞創之現在于表、舞創之美在于賞。這句話非常簡明地概說了舞蹈創作的一個路徑模式,就是舞蹈創作在最初的階段是經過舞蹈家、編導家學習、推敲、積累經驗所總結、琢磨、整理出一套具有理論性、實踐性、規范性、獨特性、技術性的編創技法,然后把它整理成教學教材,以此來進行教學、編創、演出,在教學、編創、演出的行進中構成對舞蹈創作的一種體驗。即對生活的實踐、體驗和構思;對舞蹈藝術自身規律的認知、掌握和運用;以及對自身文化內涵、藝術修養的建構。這些顯然是形成舞蹈創作中重要路徑的使然。在這些主觀意向成為舞蹈創作的必備品是,會使在舞蹈創作上更好地切入主題,進行選材,從而為編創的進行提供良好的基礎,也能在這個基礎上運用已有的生活體驗對舞蹈創作進入獨特的建構、精心的構思和巧妙的編排,經過反復的再編排、再練習后呈現到舞臺上供觀眾欣賞和怡情。這一系列的過程就是舞蹈創作從教學到學習、從實踐到編排、從演出到欣賞的比較系統的、全面的、有規律的創作路徑模式。是一套具有實踐性、條理性、規律性、技術性、聯系性的思路和模式。下面筆者從這幾點上進行簡要的論述。
一、教學——講述與指導
舞蹈創作作為舞蹈藝術這門學科中較為難的知識點,是需要有一套較為嚴謹的、科學的、系統的、實用的教材來對舞蹈編創進行教學,更需要有在創作上有資歷、有成績、有想法、有影響,對創作在實踐、理論和教學上有所建樹的教師對舞蹈創作這門課程進行系統的、有計劃的、有目的地給予講述和指導。通過這樣系統的教學模式,使舞蹈創作的教學情況從最初的模糊到條理、從松散到嚴謹、從零亂到系統,從自然到科學、從科學到實用中尋找到自己的真理所在,同時也使舞蹈學者對舞蹈創作從無知到有知、從無感到有感、從無想法到有想法、從淺懂到領悟、從領悟到出新的過程中一步一步提高了對創作的興趣和技法能力。在這樣的教學實踐中,更易創作出較為有說服力、有震懾力、有影響力的舞蹈作品來得以呈現和展示。
二、實踐——生活的體驗
在舞蹈創作中,要求編舞者自身多練多學,多深入生活實踐體會,并且與相關學科知識要綜合學習,結合生活加以加工、想象。舞蹈起源于生活,是生產勞動的產物,是人們經過對生活的各個方面的體驗,所創作出的人體運動,它再現了人們的勞動生活方式,是群眾的藝術,有著其他藝術形式無法替代的社會功能。這些年來,涌現出了大批動人心弦的作品,這些作品取材廣泛,風格多樣,從不同的角度詠志抒情,通過各種表現,深刻揭示人內在的深層精神世界,挖掘世間美好感情,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這就要求舞蹈編創者在進行編排作品的其中要去體驗生活所帶給和激發出的創作靈感,為創作在選材立意上埋下深厚的伏筆,在有內涵、有意蘊的主題內容進入編排的手法中,通過形式和內容的完美結合,使所創造出的作品達到內涵上的意蘊建構和形式上的鮮明表達;情感上的激情觸動和心靈上的極度共鳴,想象上的豐富飽滿和審美上的愉悅享受。進而使舞蹈創作向更一個高度發展,舞蹈藝術向更遠的方向前行。
三、編創——建構
編創是舞蹈創作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它是以上兩點結合之后進行的工作,也是走向舞臺表演和供人欣賞的前提工作,是為舞臺表演和人們欣賞所創作出扣動心弦、感人至深、絢麗奪目的舞蹈作品的至關環節。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編創者經過所學到的編創技法和自己對此的領悟能力、自身對生活的體驗和感悟,以及對客觀生活的主觀想象和構思,進而進行想要表現和反映的客觀生活和主觀想法,同時對作品進行編創和詮釋。對編導而言,創作出一部經典的舞蹈作品,會進一步提升編導的編創能力,使自己的編創技能更加發揮出獨特的魅力,在較有知名度的影響下,對編創工作更有興趣、更主動、更有想法,從而創作出更經典的作品;對觀眾而言,欣賞一部優秀的舞蹈作品,會怡情悅性、寓教于樂、也會讓自己對此有所想象和構思,進而促使觀眾對舞蹈藝術有進一步的了解,滿足人們對精神文明的需要,使舞蹈藝術的地位在社會層面得到相應的提高和發展。
四、舞臺——表演
舞蹈的教學、編導的生活體驗以及對作品的編創和排練到最后的目的都是為演出而服務的,舞蹈教學的規范度、作品編排的影響度以及演員表現的成熟度直接關系著演出的效果,同時演出的反響也對舞蹈創作的再進行、再創作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幾方面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在教學中,教育工作者要對編創的技能了如指掌,同時結合自己的方法,從而傳授出更加獨特、有質量的教學成績,達到一定程度的量變。在指導演員訓練中,要使編排出的舞蹈在演員成熟的表演中,從量變的形成過渡到質變的肯定。在創作中,編創者要注意到事物發展中的方方面面,以備在編創中直到演出后做到面面俱到、萬無一失,使之讓創作出的作品在表演中呈現好的反響,讓舞蹈有一個質的飛躍。
五、審美——欣賞
上面“編創”一題中講述了舞蹈的教學、編導的生活體驗以及對作品的編創和排練到最后的目的都是為演出而服務的,但最后舞蹈的演出最終的目的是為了供人們所觀看和欣賞的。人們對舞蹈作品的想象、思考、欣賞和審美,最終決定了舞蹈作品的有無價值,舞蹈作品最終呈現出的社會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審美價值都是觀眾在欣賞過程中所給予的,同時它也是舞蹈作品進行再創作的使然。所以,在編創中,編導一定要注意到所編排的作品是否符合觀眾的審美意識、是否順應時代潮流、是否與社會現狀有所相聯、是否有新穎的編排技能等等,作為一個優秀的編導家,一定要用最全面的觀點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才能讓正在發展著的事物更具競爭性和優越性,才能讓一個事物發展到一個頂峰。
結束語
舞蹈藝術無論從技術技巧的鍛煉、身法氣韻的掌握、風格動律的熟悉,抑或是舞蹈創作的呈現,無不需要一個個必要的路徑模式。本文通過對上述論點的論述和概括,提出舞蹈創作的一個路徑模式,教學——實踐——編創——舞臺(演出)——審美,希望在對此問題的研究和論述上,能對舞蹈創作的路徑模式有一個初步的認知和了解,在此微薄的論述基礎上再進行探究,進而對此問題有一個更加明確、更深層、更系統的論述,使舞蹈藝術在理論層面更具學理性、科學性,在實踐層面更具規范性、實用性。
[參 考 文 獻]
[1]肖蘇華.當代編舞理論與技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2.
[2]張守和.舞蹈編導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張建民.中國雙人舞編導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4](日)江口隆哉,金秋譯.舞蹈創作法[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5]李仁順.舞蹈編導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6]金 秋.舞蹈編導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章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