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非藝術院校音樂賞析課教學已成為音樂教學界的一個新課題。在實際教學中歸納,下足功夫,廣泛收集、積累教學資料是調動學生學習音樂賞析課積極性的重要基礎;運用現代教學手段,使教學內容直觀化,是調動學生學習音樂賞析課積極性的重要途徑;講授與示范相結合、講練結合是調動學生學習音樂賞析課積極性的關鍵。
[關鍵詞]非藝術院校;音樂賞析課;積極性
中圖分類號:G61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6)12-0042-02
音樂賞析課內容廣泛多樣,不僅要求教師能正確傳授音樂賞析知識,還要求教師能夠親自示范,是實踐與理論結合特別緊密的一門課程。如果從書本到書本,從理論到理論,往往教師在臺上講得口干舌燥,學生在臺下聽得卻是云里霧里,對于非藝術院校的學生來說更是如此。在非藝術院校進行音樂類的教學中發現,非藝術院校的學生具有不同于藝術院校學生的一些特點,所以,簡單采用藝術院校的教學方法來教育非藝術院校的學生,顯然難以達到預定的教學目的。那么,如何根據非藝術院校學生的具體情況,探索適合非藝術院校音樂教學的規律,既讓學生們學到音樂賞析專業知識,又能提高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成為一個重要的難題。現將自己在這方面的膚淺認識歸納如下,以求教于同人。
一、下足功夫,廣泛收集、積累教學資料是調動學生學習音樂賞析課積極性的重要基礎
非藝術院校的學生和藝術院校的學生不同,他們很少有人能夠系統地、正規地、持續地接觸音樂教育,甚至有些學生根本不喜歡音樂。針對這樣的學生,教師在授課的時候,就一定要想方設法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才有可能達到讓學生掌握音樂賞析知識的目的。不能死板地講解理論,把音樂概念講解完是遠遠不夠的,一定要把這個概念同學生的生活經歷聯系起來,這樣才能真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
例如講解漢族民歌搬運號子這個概念,首先把定義告訴大家:搬運號子是我國漢族民歌號子這個種類的分支,在用人力運輸物件時演唱。同時將把搬運號子相關的圖片展示給學生看,讓他們先對搬運號子有了直觀的印象。接著啟發他們進行思考,讓他們把這個定義同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去理解:平時大家合力搬運一件比較沉的物體的時候是不是得有一個人喊口號,以此來統一步伐、整合力氣呢?“一二一”的口號就相當于搬運號子的音樂;還可以想象為大家參加運動比賽的時候,同學會為隊員們加油,這個時候肯定會有領頭喊出參賽隊的名稱或者是參賽者的名字,然后大家再一起喊出“加油”這樣的字眼,那么這種領與合的方式也就是號子這個音樂種類所具有的特點。用生活中很多這樣類似的例子將學生的生活經歷與教學內容相結合,啟發他們進行聯想,將呆板的教學內容變得生動活潑,更易于被教學對象接受掌握[1]。
二、運用現代教學手段,使教學內容直觀化,是調動學生學習音樂賞析課積極性的重要途徑
在藝術院校教授音樂賞析課程的時候,教師可能只需要一架鋼琴和黑板就足矣,但是對于非藝術院校這群沒有經過系統音樂知識訓練的學生來說,僅有這些是不夠的,還必須運用現代教學手段才能將書本理論與實際工作更好地結合起來,形成更直觀的印象,來幫助他們學習音樂。為此,應將所有的授課內容做成PPT。例如,在我國彝族有“跳菜”這種舞蹈形式,當地人每逢婚、喪、嫁、娶或節慶盛宴時都要跳起。非藝術院校的學生們由于平時很少關注這些內容,所以很難想象出彝族的“跳菜”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場景。為了解決學生沒有直觀的印象這個問題,我不僅找一些相關圖片,以增加學生們的直觀印象,甚至還找到了《跳菜》這個舞蹈的視頻,播放給學生看。在播放時,邊放邊介紹一些彝族的風俗民情。通過這些途徑,非藝術院校的這些學生很快就明白了在當地為什么會產生這種舞蹈形式、當地人是怎樣表現這種形式的,而且學生還了解了我國彝族的服飾文化。這充分說明,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可以把圖像、文字、音樂等多種信息有機地結合起來,交互傳遞。形象生動的圖片、悅耳動聽的音樂,充分調動了學生各種感官的積極性,使大腦各區交替處于興奮狀態。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學習過程變得不再枯燥、乏味。學生興趣濃厚了,注意力集中了,思維活躍了,效率也就自然提高了[2]。
三、講授與示范相結合,講練結合是調動學生學習音樂賞析課積極性的關鍵
在音樂賞析課上,學生會接觸到各種類型的音樂,有些音樂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容易;有些音樂學生接受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在講解我國傳統民歌這部分內容的時候,給學生播放過云南民歌《放馬山歌》。這個版本由當地村民進行演唱,歌曲曲調簡單,最后“喲喔”兩個字把云南歌曲的地方特色表現得非常好。滿腔熱情播放給他們聽,卻引來他們的哄堂大笑,現在的年輕人非常排斥民族的這種原汁原味的音樂。為了讓學生深入了解我國的這些民族歌曲,帶領學生學唱一些簡短的民歌,就以《放馬山歌》為例:開始學唱的時候學生十分拘謹,畢竟以前沒有接觸過。邊教唱邊給學生講解這首歌曲,讓他們了解山歌是勞動人民在山間田野或崖畔、場院隨時可唱的一種短歌,歌曲曲調往往十分高亢、嘹亮,節奏也比較自由、悠長等方面的知識。讓他們把唱這首歌與平時的生活體驗聯系起來。大家都爬過山,費盡千辛萬苦爬到山頂,一覽眾山小,這時候肯定會有吶喊的沖動,借助這聲聲吶喊表達出當時的心情。山歌就需要伴隨這樣的心情去進行演唱。
非藝術院校的音樂教師一定要考慮到非藝術院校大部分學生沒有接觸過系統的音樂教育,所以在授課的時候盡量要把相關知識化繁為簡,用貼近他們生活的語言進行授課,這樣才能更好地調動起非藝術院校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3]。
四、結語
在對非藝術院校學生進行音樂教育的時候需要教師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量體裁衣,下足功夫,廣泛收集、積累教學資料;運用現代教學手段,使教學內容直觀化;講授與示范相結合,講練結合;調動起非藝術院校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學到有用的知識,從而使非藝術院校的音樂課程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充實高校校園課程,提升校園文化,增強當代大學生藝術修養。
[參 考 文 獻]
[1]王奕飛,謝留娣.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初探[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1998(06):25—26.
[2]彭石普.理論聯系實際教學方法探析[J].遼寧教育學院學報,2001(12):25—26.
[3]解永菲.我國音樂本科招生考試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0.
(責任編輯:章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