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朗誦是通往唱歌的橋梁,而唱歌又是朗誦的進一步發展,那么朗誦與唱歌無論從發聲狀態上還是語言表達上,必然有許多的共同之處。若將其共同之處加以分析,有助于提高朗誦和唱歌的水平。本文闡明了朗誦與唱歌在發聲狀態和語言運用方面的共同之處。
[關鍵詞]朗誦歌唱;語言運用;發聲狀態
中圖分類號:J63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6)12-0074-02
朗誦是通往唱歌的橋梁,朗誦也是歌唱語言的重要基礎,而歌唱又能使朗誦進一步發展和提高。那么朗誦與唱歌無論從發聲狀態上還是語言表達上,必然有許多的共同之處。當然也是有區別的。若將其異同之處加以分析,將有助于提高朗誦和唱歌的水平和能力。本文對其共同之處加以論述。
一、在發聲狀態方面的共同之處
(一)控制呼吸、增加共鳴、提高聲位、改變聲音走向
演講、朗誦和唱歌,都不能像口語那樣發聲僅局限在口腔內,也就是說必須使發音的著力部位挪后,將三個共鳴區(低音、中音、高音區)接通,音位提高,運用混合共鳴來擴大音量、擴大音域,必要時要改變聲音走向,以此美化音色。尤其是朗誦和歌唱,在這一點幾乎是一致的。
(二)聲調音區和共鳴區的配合
漢語字調的規范性在聲樂訓練中十分重要。例如“久有凌云志”(毛主席詞《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這句詞中,有三個字“久”“凌”“云”,都要進入頭腔區,“久”是上聲字,調值為214。但因“久”的實際調值由214變為近似于陽平字,調值為35,較原調高一度,應進入頭聲區,加上“凌云”二個陽平字,又都是歸鼻音韻尾的字,因而朗誦時自始至終均需打開鼻腔,使共鳴更加豐滿通暢;“有”字原為上聲字,由于連續變調而只降不升,實際音值為21,這就又需要進入胸音區。可見朗誦時,不僅要運用共鳴腔,而且還經常涉及頭聲、胸聲共鳴腔,因而經常練習朗誦,不但有助于語言的準確、清晰、親切,而且還能增進調節共鳴腔體的能力,對唱歌的確有很大幫助。
二、在運用語言上的共同之處
(一)準確表達詞意、語意和深刻表達作品內容
在課堂訓練中,有些學生的演講、朗誦或唱歌平平淡淡,猶如白開水一般。究其原因,就是他們只單純追求了聲音美,而忽略了演講、朗誦和唱歌的目的。作為一個藝術工作者,不論說或唱,不僅要注意發音技巧,而且要注意分析作品,理解作品,準確深刻地表達作品。也就是說,無論朗誦或歌唱都必須重視以字帶音,以情帶聲。只有準確、深刻生動、形象地表達詞意和作品的深刻含義才能使朗誦和唱歌有感人的力量,這是朗誦和唱歌最首要的語言表達規則。
(二)語言表現諸元素的運用
為了更好地表現作品內容,不論唱歌、朗誦或演說,在運用語言時,往往通過以下主要的4種元素來表達。
1重音。重音有兩種:
(1)語法重音。每個短語、句子都有自己的重音,這種重音是由語言本身的組織結構形成的,稱為語法重音。演講、朗誦或唱歌都離不開語法重音的使用。但唱歌者往往受曲調旋律和聲音的影響,而忽略了語言規律的運用,還有的歌唱者,則是缺乏語言知識,而忽略了唱歌的語言、語法規則。使演唱時的語言既不合乎語法要求,又不合乎語言要求,支離破碎、無的放矢。這樣唱,勢必要影響到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表達。可見唱歌絕不能只重聲音技巧而忽略語言規律。
一般來說,句中實詞,即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數詞、代詞等多重音讀(唱),而虛詞如連詞、介詞、助詞、語氣詞等多輕讀(唱)。
如《北京頌歌》“燦爛的朝霞升起在金色的北京”一句中的“燦爛”(形),“朝霞”(名),“升”(動),“金色”(形),“北京”(名),均需讀重(唱),而“的”(助)“起”(此處也趨向帶有虛詞的性質)。“在”(介)則輕唱。若演唱時對每個字都“一視同仁”,不加區分,一樣的輕重,一樣的力度,就會感到生硬、平板,更談不上表達作品的思想和藝術風格。當然,在重音中又有主要重音和次重音之別,如“朝霞”中的“朝”為主要重音,“霞”為次重音。
(2)邏輯重音。僅有語法重音還遠遠不能完善地表達語意,有時為了強調或突出某些事物和人物,重音也必須隨之有所改變,這種有語言目的形成的重音,稱邏輯重音。邏輯重音的改變甚至會影響一句話的意思。如:他送我一本書。依次變更重音,就會使語意有所改變。邏輯重音運用得當,可增強語言的表現力。
如《黑孩子賽琳娜》中“七歲的孩子無辜慘遭殺害!”需將“七歲”和“遭殺害”格外加重,但要控制好音量來唱,以示“七歲”的幼兒也難以幸免慘遭殺害,從而激起人們對種族歧視的仇恨!這樣才能突出作品的思想實質。
值得注意的是,重音的讀法和唱法不一定只是簡單地用加強音量的方式來表現。像上述例句中的“七歲”和“慘遭殺害”,不但不能增強音量,而且可以適當地控制或者減輕音量,用壓抑的語調來演唱,這樣才能感人。
2輕聲。與重音相對的語言表現手段之一是輕聲。重與輕是矛盾的對立統一,有了重讀,才能襯托輕聲,而有了輕聲,也才能突出重讀。除上述虛詞一般輕讀外,有時也要根據作品內容和感情的特殊需要而將愈發重音的字改為輕聲。
如:《姑娘生來愛唱歌》一曲的“人人說我是布谷鳥”一句中,“人”和“說”二字為名詞和動詞,本應重讀(唱)。若輕輕地唱,則更能委婉生動地體現人們對會唱歌的姑娘的熱愛和姑娘本身得意樂觀的心情。這樣重音變輕音更加巧妙、含蓄,更加耐人尋味。
總之,重音和輕音處理得當,確實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3停頓。停頓是有聲語言的間歇。為了強調顯示某種語意,或為了表達某種特殊的感情色彩,或為了生理上、心理上的要求均需做停頓。
(1)語法停頓,又稱意群停頓。這種停頓與語法結構有關,并以標點符號為依據,但也可不受標點符號的限制。如《臺灣同胞我的骨肉兄弟》一曲中,“臺灣同胞我的骨肉兄弟”一句,在“臺灣同胞”后并無標點符號,本可不做停頓,但此處做一間歇式為了顯示和突出主謂關系,表達出臺灣同胞與大陸人民血肉相連的親密關系,使聽眾更加明了所要表達的語意。
(2)邏輯停頓。為了強調和突出某一事物,或為了某種語意而做停頓,可不以語法結構為轉移。如《各族人民心向毛主席》一曲中的結束句中,便需邏輯停頓。
(3)感情停頓或心理停頓。為了表達深刻的感情色彩或心理變化而做的停頓。如《唱支山歌給黨聽》一曲中,“舊社會鞭子抽我身”,此處停頓表達了曲中人物深刻復雜的思想感情。
(4)生理停頓。在較長的句子中,無法一氣呵成或勉強一氣呵成,卻感到很吃力,往往期間加以停頓以便換氣,純屬生理上的需要。但即使如此,也不能隨心所欲,不加選擇,任意停頓,以致影響語意的表達或割裂語法結構,這種情況在唱歌時尤為常見。演唱者不會控制氣息,無計劃地用氣,唱到氣竭時任意停頓進行換氣,這樣勢必會影響歌曲和語意的完整性。
此外,停頓往往與換氣有關。一般來說,停頓的地方也往往是換氣之處。停頓較長之處,可以換氣;在停頓較短之處可以偷換氣、搶氣;有時為了保證語意的完整性還需音挺氣不斷。總之,要以更好地表達作品思想內容和更充分表達感情為主要依據。
4節奏。語言的節奏總是與思想感情的表達密切相關的。 一般我們將由事物激起的內心情感的強度稱為節奏;而將語言的快慢稱之為速度。節奏與速度大多是統一的,在歌曲中,節奏與速度也應統一。沉重、悲壯、憂傷的感情,其節奏和速度一般較緩慢;而歡快、興奮、激昂的感情節奏與速度一般較明快。歌唱雖受旋律和節奏型的限制,但語言的內涵節奏卻不可忽視。
為了使朗誦更好地為歌唱服務,可遵循上述語言表現規則,有意識地通過朗誦為歌唱語言打好重要基礎。
[參 考 文 獻]
[1]閻景翰等主編寫作藝術大辭典陜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
[2]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1年
[3]孫晨旭,尚東編著咬字正音教材(四)2015年5月
[4]長春市群眾藝術館編曲藝論集1980年7月
[5]趙淑云走進音樂-歌唱藝術與實踐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
(責任編輯:劉申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