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孔子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宗旨。認為這是培養人的主要途徑,把音樂修養看成人的思想形成的重要環節。孟子說:“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也高度評價音樂的感化教育作用,認為:“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強調音樂給人們的愉悅感受是人類生活不可缺少的等等。這些儒家音樂思想提倡和肯定音樂及音樂教育的作用,對后世影響深遠。音樂教育作為最普遍和最深入的藝術形式,在當代大學生的成長中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對當代大學生進行美育教育過程中,加強普通高校音樂教育,是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大學生的成人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儒家音樂思想;高校;音樂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6)05-0020-02
[收稿日期]2016-02-26
[作者簡介]劉厚軍(1977- ),男,湖北鐘祥人,碩士,荊州教育學院講師;劉 麗(1982- ),女,湖北京山人,碩士,荊州教育學院講師。(荊州 434001)
成人,就是如何做人、做事。 “成人”的教育主要是德育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高校音樂教育與“成人”教育的關系有著看似無關,實際緊密相連。下面就結合《中國音樂史》中關于儒家音樂思想的內容,在這里淺略地談談儒家音樂思想與高校音樂教育的關系及感想。
一、儒家主要人物及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魯國人,漢族。孔子為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音樂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他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在政治上崇尚“先王之道”,主張“為政以德”,提出 “仁”,主張“禮”。 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現在山東鄒城市)人,是孔子之孫孔彶的再傳弟子。中國古代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家,是著名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維護并發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學說和“性善”論觀點,堅持以“人”為本。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二、儒家音樂思想與“成人”教育
儒家音樂思想主要記錄在《樂記》這部著作里,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比較完整的音樂美學理論著作,《樂記》里的音樂思想就是孔子的音樂思想,孔子一生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多才多藝,掌握了多方面的音樂技藝,會擊磬、鼓瑟、彈琴、歌唱、作曲等。提倡肯定音樂及音樂教育的作用。主要音樂思想有如下兩點:
(一)重視音樂教育,認為樂是“成人”的必經階段
孔子提倡“禮治”,重視“禮樂”,他提出學習的六門功課是:禮、樂、射、御、書、數。其中“樂”在第二位,高度肯定和重視音樂教育的價值和意義,孔子認為,一個人要成人(仁),必須通過音樂的陶冶。他把音樂看成人的修養最后完成的階段,他從音樂教育實踐的角度,將藝術活動同培養合乎社會的人結合起來,他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這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宗旨。認為這三條是把人培養成人一個完美的秘訣,把音樂修養看成人的思想形成的重要環節。
當然,孔子的樂,是基于“仁”的基礎之上的。孔子認為:“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在他看來,“禮”和“樂”都是“仁”的物態化。其中禮的物態化主要表現在政治制度與倫理規范方面,樂的物態化主要表現在藝術與審美方面。禮主要體現在人的理智層面,樂主要體現在人的情感層面。
(二)認為音樂具有教化、感染人的作用,是“成人”教育的重要形式
首先,承認音樂有思想性和藝術性。孔子評價音樂的標準是“善”和“美”,首次提出了“盡善盡美”的審美評價標準,認為只有藝術,才有感于人的心靈,只有盡善盡美的藝術,方可在教育上發揮教育的作用。《論語·述而》上說: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這個說法看似有點過,首先,他認為欣賞《韶》樂給人們帶來的快樂是吃肉帶來的快感所不能比的。這說明孔子將“樂”的快樂定位在了超生理之上;其次,孔子說他對《韶》樂如醉如癡,并沒有說它對《武》樂也是如此,這是因為《武》樂在他看來只是盡美而沒有盡善,而《韶》樂則是盡善盡美。這說明令孔子如醉如癡的不僅僅是美,還有善。
孟子說:“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高度評價音樂的感化教育作用。
其次,音樂是人們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特殊形式,它有著強烈的社會性。孔子認為音樂可以反映人們的痛苦與歡樂,但在感情上必須受到節制,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他認為音樂可以給人帶來快樂,不過這種快樂也要予以節制,孔子認為不能放縱快樂。這也體現了孔子不禁欲,也不是縱欲的思想。孔子曰:“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晏樂,損矣。”孔子的意思是不僅對“樂”要有一定的節制,還包括“禮”也不是越多越好。這些思想都是我們在進行音樂素質教育中非常值得借鑒的。
孔子說:“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強調音樂從道德上感化人的能力,認為禮給人以約束,樂可以調和上下關系,兩者結合,就能充分發揮禮樂的作用。在他看來音樂可以建立良好的社會風氣。而對于單個的人,他則認為音樂能夠引起人們內心的情感,從而陶冶人的性情,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孟子認為:“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強調音樂給人們的愉悅感受是人類生活不可缺少的。
三、高校的音樂教育不能缺失
首先,大學生對音樂的喜愛是客觀需求。大多數的大學生都很喜歡音樂,但自身實際所具備的音樂能力有限。多數大學生喜歡音樂的主要方式就是聽歌,唱卡拉OK,少部分懂得一點樂理知識或者會一兩樣簡單樂器。顯然,大學生對音樂的需求和實際具有的音樂素質形成了反差。大學生渴望學習與掌握音樂知識與技能,客觀上有這種需求。而目前,普通高校面向非音樂專業的大學生的音樂課及課程是寥寥無幾。有的是有音樂課,但沒有具體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有的只是簡單的唱唱歌,講講音樂常識等;有的甚至沒有音樂課,根本沒有學習系統學習音樂的機會。這無論是從學生實際出發,還是從大學生素質教育的角度來看,是不合時宜的。
其次,藝術教育是校園文化的組成部分。校園文化建設是普通高校校風、學風建設的的重要內容。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離不開音樂文化和各類音樂活動,音樂教育通過音樂知識與技能的傳授,拓展學生的藝術修養,提高審美情趣,從而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要讓音樂文化在和諧校園文化建設中彰顯其影響力和獨特魅力。
第三,優秀的音樂作品能感染人,鼓舞人。欣賞優秀的音樂作品是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一部優秀的音樂作品不僅可以感染人,鼓舞人,甚至可以影響一個時代,比如《畢業歌》、《黃河大合唱》、《抗戰歌》等歌曲,在戰爭年代喚起了很多仁人志士投身革命的覺醒。 比如《我的中國心》、《思念》、《燭光里的媽媽》、《奉獻》、《朋友》等歌曲,激起了人們對國家、對家鄉、對親人、對朋友的無限贊美和熱愛。還比如《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鋪 兄弟》等校園歌曲,更是掀起了一股校園風,促進了同學情。還有很多優秀的音樂作品需要通過音樂教育的引導和指導讓大學生們學習和了解,用音樂藝術的魅力去感染和教育他們,不啻為是行之有效切影響深遠的教育方式。
四、高校音樂教育的方式靈活
首先,可以為非音樂專業的學生開設音樂必修課、選修課、公共課等多種課型。課堂教育是教育的主載體,音樂教育的主體也同樣在課堂,不經過課堂系統、專業的引導和理論教學,是無法達到藝術教育高層次、高品位的效果的。比如音樂理論知識,視唱水平,樂器演奏知識,只有通過課堂教學,學生才能系統、規范地學習和掌握。當然大學音樂課堂教學的教材和內容需要進一步研究,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選擇和設置。
其次,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文藝活動。文藝活動可以鍛煉學生一定的組織能力、創造能力等等。大學生在參與文藝活動中既可以釋放個人過剩的精力,又可從中得到能力鍛煉與提高,還可在活動中相互學習交流交友。而且豐富多彩的校園文藝活動也是校園文化的具體體現,比如合唱比賽、文藝晚會等。
第三,鼓勵成立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藝社團。大學生社團組織是高校學生活動的重要途徑,部分有專業特長的學生將興趣愛好一致的學生組織起來,互相交流學習,共同提高專業知識和水平,這也是一種很好的普及專業知識和培養興趣愛好及特長的方式,比如:合唱團,舞蹈隊等。
小 結
總之,儒家音樂思想的核心是肯定音樂的功能作用,強調音樂教育于“成人”教育中的重要價值和意義。而“成人”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音樂教育作為最普遍和最深入的藝術形式,在當代大學生的成長、成人中意義和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因此,高校的音樂教育應該受到重視和加強。
[參 考 文 獻]
[1]田可文.中西方音樂通史提要[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0.
[2]陳四海.中國古代音樂史[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5.
[3]孫繼南.中國音樂通史簡編[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4]張 前.音樂美學基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
[5]于 非.中國古代文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責任編輯:劉申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