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各類學科都有關聯。音樂的學習不僅是音樂內部各科的綜合,也要與音樂外部的學科,如:哲學、美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相結合起來,與時俱進,共同發展。本文通過對國內七大音樂類的核心期刊近15年共134篇相關文章的閱讀,按照時間的維度針對跨文化對音樂教育發展的影響進行簡短的分析。
[關鍵詞]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綜合型;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6)05-0080-02
[收稿日期]2016-02-26
[作者簡介]王詩慧(1991- ),女,湖北武漢人,廣西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南寧 530000)
筆者通過閱讀2000年—2015年中央音樂學院學報31篇、上海音樂學院學報18篇、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篇、音樂研究28篇、中國音樂9篇、中國音樂學14篇、音樂創作15篇,共134篇針對多元文化對音樂教育發展的相關文章,頗有感觸。音樂教育不能孤立存在,它與國際化、信息化、時代的發展是分不開的。
一、綜合音樂教育的提出
田怡在《綜合音樂教育探微》[1]中曾寫道:現在的音樂教育越來越走向單一線條性的模式,一味地追求音樂教學中的技能技巧的難度,而輕視了藝術的綜合素質培養,從而導致學習者“重技輕藝”,忽略了音樂教育的原本目的。我們應該將音樂教育的知識性、技巧性與音樂藝術的情感表現相結合起來,而從真正的完成音樂藝術教育的審美目標。作者反對“重技輕藝”的音樂教育,提出音樂教育應該將其知識性、技巧性與綜合藝術的情感表情相結合的思想。只有實施綜合的音樂藝術教育,才會培養出更多具有綜合藝術修養的創造型復合人才。
筆者非常贊同這樣的觀點,舒伯特說過,“鋼琴伴奏也是音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對于其他科目,例如和聲、曲式、復調、教學法等等,這些課程的學習都是非常重要的,音樂無界限,我們既然是專業的音樂學習者,就應該盡可能地去學。著名音樂教育家Anne曾提到“全能音樂家”的概念,音樂不應該是獨立的科目,它與美學、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都有一定的聯系。這一點筆者深有體會,例如新興的音樂治療學,它不僅需要音樂的知識,也需要醫學、社會學等作為支持。而像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在古希臘時期,音樂是七藝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很多大哲學家,如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孔子等都是大音樂家呢。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單一地存在,人具有社會屬性,而作為上層建筑的音樂更不可能獨一存在,人運用音樂,在社會中所傳播,必然音樂會夾雜許多不同的社會屬性。
二、多元文化對音樂教育的影響
多元文化的音樂教育是指在反對社會進化、種族隔離政策以及打破歐洲中心論的社會背景下發展的,其目的是通過音樂教育使學生認識并認可音樂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從而能在多種文化的社會中懂得音樂、欣賞音樂。只有放棄偏見,學習各個不同的文化,尊重不同種族、性別、階層的差異,吸取其文化的精髓。管建華曾提到:德國的比較音樂學是以問題定位和在跨學科之中進行分析和研究的,它的研究與文化人類學、社會人類學、民族心理學以及民族醫學等等均有聯系。[2]廖乃雄的《求同存異,兼收并蓄;求異存同,竟奇呈秀》中也提到對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展開要共識加互識。目前“世界多元文化的音樂教育”思想已經被推崇了近十年。欣慰的是在絕大多數的學校音樂教材中能看到,不僅是世界的多元文化,中國少數民族音樂也大量的吸取進來。前輩們十年的努力成果是值得肯定的,但仍有改進的空間,我們可以在推進廣大音樂教師全方面吸收新教材的內容,在音樂教學課堂實施這方面做得更好。
三、全面綜合的音樂教育
項陽曾說過:音樂學不是一個割裂獨立的學科,應該與史學、文化等相結合分析,整體來做研究。[3]筆者認為,不僅在音樂學研究要整體分析,作為音樂教育理論方向的研究,對于國內外音樂教育的歷史,我們同樣要有清晰的認知。每一門學科都不是單一獨立存在的,例如音樂教育理論:1.音樂教育需要哲學原理支持,俗話說理論指導實踐,學習哲學巨人的思想和實踐(間接經驗),站在巨人的肩上走得更高更遠;2.音樂教育與美學(所指論、表情論、形式論);3.音樂教育與社會學(先天論,后天論);4.音樂教育與社會心理學(從眾心理)5.音樂教育與心理學(學習動機)等等。以上都是音樂教育的必備知識,作為一名優秀的音樂教育研究者,也必須有第一線任教的好老師,作為教師,聲樂、鋼琴、舞蹈、指揮等綜合能力都是不可缺的必要條件。
全面綜合的音樂教育不僅是培養學生的藝術能力,同時還培養學生的整合創新、開拓貫通和跨越轉換的多種能力,對學生的人格成長、情感陶冶以及智能的提高等多方面具有重要的價值。美國音樂教育家穆塞爾認為:“音樂同廣泛的文化領域有著天然的密切關系,因此音樂教學應該同其他領域互相交織在一起,這樣可以互相增強活力。否則,音樂教學將是貧乏的,并且不會作為發展學生個性的一種媒介而獲得它的全部價值。”[4]筆者認為普通高等學校音樂教育的綜合性應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將音樂教學領域內的綜合。其次,音樂和姊妹藝術的綜合。再次,音樂與其他非藝術學科的綜合。音樂藝術同廣泛的文化領域有著天然的密切聯系,這就使得音樂藝術課程和其他課程之間相互綜合成為可能,培養具有綜合藝術修養的創造型人才是至關重要的。
四、拆除藩籬的音樂教育
筆者印象最深刻的是薛藝兵的這么一句話:盡管各人所堅持的學科(或領域)名稱不同,但只要研究對象完全一致或基本相同,我們就應該聯合起來,拆除仍然存在的學科藩籬,消除曾經有過的門戶之見;我們就有共同的話題來討論“為什么研究”和“如何研究”這些比名稱更為重要的問題了。[5]
筆者認為對于音樂教育理論方向的研究,我們同樣要用博大的胸襟去包容各種思想、各種理論、各種方法的爭鳴;以更加寬容的態度去拆除學科門戶間的藩籬和因門戶而生的思想的藩籬。由此筆者想起趙曉生提出的“大音樂”思想:音樂學習沒有專業之分,各個專業都是相通的。常聽到有些同學說:“我是聲樂專業的,不需要練琴。”試問一名優秀的聲樂教師真的不需要彈鋼琴嗎?即使不是聲樂教師,作為一名歌唱演員,自己演唱的曲目如果能將其伴奏彈好,能夠做到自彈自唱,那么他對歌曲的理解也許會跟單一的演唱不一樣吧。音樂本無界限,事實上,真正的大師也都是拆除了個學科門戶的,例如我們熟知的莫扎特、貝多芬等等,哪一位不是都鋼琴、作曲、樂器樣樣精通?偉大的美術大師達·芬奇,他的蒙娜麗莎畫作未解之謎無價之寶,正源自于達芬奇學識淵博、多才多藝,他不僅僅是畫家,他通曉數學、生理、天文、地質、物理、音樂、建筑等,正是因為這樣,他才能明白學科通融后的不同,我現在還不能明白其奧妙,但我始終堅信,我們要盡可能地去學,無論是什么學科,對我們的成長都是有益的。只是在年輕的時候,我們的時間過得太快,精力有限,難免有許多的取舍。但我們既然是音樂類的研究生,于情于理,我們對音樂這類之間的各學科聯系還是很有必要學習的。作為音樂工作者,不應該單一局限某一小類專業的學習,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是社會所需要的,我們要盡可能地去學,不斷地完善自己。
[參 考 文 獻]
[1]田 怡.綜合音樂教育探微[J].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3(增刊).
[2]管建華.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國際研討會紀要[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5(02).
[3]項 陽.功能性.制度.禮俗.兩條脈——對于中國音樂文化史的認知[J].中國音樂,2007(02).
[4]雍敦全.論全面綜合的音樂教育[J].音樂探索,2003.
[5]薛藝兵.拆除藩籬——對中國民族音樂學的后現代反思[J].中國音樂學,2010(03).
(責任編輯:劉申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