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范吉利斯電子音樂作品中, 傳統的音樂材料和創作技法吸收融合時尚的電子音樂元素,轉化為令人耳目一新的音樂配置,他創作了大量電子音樂、電影配樂、芭蕾舞音樂等不同風格與體裁的作品,得到了全世界的承認。
[關鍵詞]電子音樂;范吉利斯;織體;音色
中圖分類號:J6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6)05-0086-02
[收稿日期]2016-02-24
[作者簡介]劉漠洲(1989- ),男,山東濟南人,山東藝術學院音樂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濟南 250031)
隨著信息技術革命的興起,電子音樂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 已形成風格多樣、應用范圍不同的多個局面,且日漸分化為三種類型:一、具有學術性、探索性和前衛性特征的“ 專業化”電子音樂。二、具有商業性、實用性和流行性特征的“ 社會化”電子音樂。三、具有娛樂性、普及性和多樣性特征的“ 家庭化”電子音樂。社會化電子音樂主要以地域、宗教、民族風格化背景為創作題材。從音樂語言來看,能被大眾接受的傳統調性音樂,有清晰的旋律與豐富多變的和聲。它繼承了調性音樂音響上的傾向性, 同時又吸收了現代電子音樂中的聲學概念和創作觀念,形成一種“融合”型的風格,“新世紀音樂” 、“世界音樂”等便是社會化電子音樂的代表風格。
范吉利斯,1943年3月29日生于希臘,20世紀70年代年代開始創作電影音樂,1978 年, 《盤旋》中的《致無名者》獲邁迪姆國際配器獎,1981年《烈火戰車》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配樂,此后1982年的《銀翼殺手》、1983年的《南極物語》和1992年的《1492征服天堂》等重要作品,由于創作了這些杰出的電影音樂, 范吉利斯獲得一年一度的馬克思斯特勒獎(Max Steiner Award)。范吉利斯開創了電子音樂與電影音樂的全新概念,奠定了所謂未來太空音樂的主要發展基礎。1995 年, 國際天文學聯盟把新發現的“6354 號行星”以“Vangelis”命名 , 向這位音樂大師致敬。
在范吉利斯電子音樂作品中, 傳統的音樂材料和創作技法吸收融合時尚的電子音樂元素,實現了流行與經典、激進與傳統的統一與碰撞,他創作了大量電子音樂、電影配樂、芭蕾舞音樂等不同風格與體裁的作品,得到了全世界的承認。
一、主導動機的使用
音樂中主題的明確性,在幾百年的音樂發展史中始終為作曲家們所重視,是塑造音樂形象的主要手段。主導動機是反映音樂形象的固定音型或動機樂句,貫穿在音樂織體縱向結構中。
在獲麥迪姆國際配器獎的作品《致無名者》中,彈性的合成低音音色,流速均勻,調性特征的五度跳進,與上聲部靈動明亮的吉他音色形成對比,以持續重復的形式構成一個主導動機貫穿于樂曲的第一部分(見譜例1)。
在作品《中國》中,合成方波音色以高音區空曠有力的八度跳進,低音區柔和的動機復合而構成,貫穿于音樂的主體部分(見譜例2)。
主導動機的復合使用增強了織體的交響性,傳統音樂的配器法應用在現代聲學音色方面,使得單位動機體現出更多個性化音響,并為音樂的整體提供更強的支撐作用。作品《水生物之舞》中,一個樂句由三個小動機復合構成(譜例3)。
二、橫向發展
從范吉利斯的多數電子音樂作品來看, 織體在橫向的發展中, 形成了不同的類型, 其中, 一些聲部級進方式,已成為社會化電子音樂基本風格特征之一。
1.持續音型的使用
作品《多軌建議》, 在橫向的聲部級進中,旋律、織體、自然音效等聲部均同時持續穩步進行, 在音樂的發展中, 并未出現強烈的聲部與織體變化,形成一個持續型的織體結構。
2.織體寬度變化
①漸變型織體:構成織體的聲部在橫向發展過程中, 音層有次序地逐漸增減;從織體外形來看,形成具有漸變過程的圖形,同時也是傳統音樂中強調的“拱形架構”。
②增長型織體:構成織體的聲部在橫向發展過程中,聲部逐漸增加,在發展過程中順序依次出現, 疊加構成一個音層厚度逐漸增加的織體結構,從織體外形來看,形成“外擴形”織體結構。
③突變型織體發展主要指的是織體在進行過程中由一種縱向結構突變成另外一種縱向結構:構成織體的聲部在橫向發展過程中, 出現無規律的突變性增減,變成另外一種織體結構,這種無規律的織體形態在音響上有更強的對抗感,帶有現代音樂的創作意識,織體外形呈現音層厚度突變的織體架構。
三、音色特征
電子音樂作品中,聲學處理手段千變萬化,合成音色的種類日益繁多。很多電子聲音獨有的音色,傳統的原聲樂器無法有效地發出或模擬,借助于拾音、混音、信號放大及波形處理等電聲音樂技術的支持,這直接改變了傳統意義上對音色之間的統一、碰撞和交響性的定義。例如電子音樂中經常使用的“Pad”音色(見下圖),它基于模擬振蕩器調制而出,在配器法則上替代了弦樂隊在織體中的鋪底作用,又可以調制出弦樂隊無法實現的“空間感”與“臨場感”。這些音色在統一與融合的前提下,搭配使用更強調突出對音樂整體音響效果的“立體感”、“清澈化”作用,這也是社會化電子音樂的另一基本風格特征。
鋸齒波振蕩器
范吉利斯在創作中還善用世界各地民族音樂作為創作藍本,1978年創作完成專輯《中國》。作品中大量使用了中國傳統民族調式和中國傳統民族樂器,增加了民族音樂、西方傳統音樂及現代電子音樂之間的融合,更體現了作曲家博大的情懷。例如在專輯中第三曲《龍》中(見譜例4),旋律采用了中國五聲音階,而節拍使用了中國傳統音樂中沒有的混合拍子,體現了更強的融合性。
譜例4:
范吉利斯開創了電子音樂與電影音樂的嶄新前景,奠定了所謂“未來太空音樂”的發展基礎。范吉利斯的音樂作品充分體現了社會化電子音樂的基本特征,現代電子音樂創作理念與傳統音樂碰撞、融合,正是這種借鑒和吸收, 才使得電子音樂呈現出多樣化、個性化、先鋒化的發展態勢。
[參 考 文 獻]
[1]李鵬云.范吉利斯電子音樂作品的織體與音色研究(上)[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7(03).
[2]李鵬云.范吉利斯電子音樂作品的織體與音色研究(下)[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7(04).
[3]張小夫.電子音樂的概念界定[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2(04).
[4]李樹平.談范吉利斯<中國>專輯里的中國元素[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3(03).
[5]楊儒懷.音樂的分析與創作(上冊)[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6](英)尼奧曼,李化迪譯.電子舞曲手冊[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