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體驗式教學是教學理論研究中的一個新課題,這種教學方式注重學生的情感、感受。體驗的基本對象是——生活。地域音樂文化以一個“人、音樂、生活”的完整體融入高校音樂教育教學實踐,為學生的“體驗”提供了豐富的土壤。體驗式教學不僅是保存地域音樂文化完整性的內在價值訴求,也是促進學生生命完整成長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地域音樂文化;體驗式;完整性;非邏輯思維
一、體驗式教學概述
體驗,顧名思義,就是通過親身經歷,認識周圍的事物。以體驗式教學為基本特征的教學方式,即體驗式教學。體驗的主體是個體,體驗的對象是生活,面對同一生活,各個主體之間的體驗不可能完全相同。體驗式教學是教學理論研究中的一個新課題,這種教學方式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注重學生的情感、感受。體驗式教學,從學生生命本體出發,關注學生生命成長,是人生命的體驗,具有情感性、個體性、不可言說性,是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
音樂教育是一門特殊的人文學科,相比較于其他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音樂藝術這門古老的學科有著其獨特的特征。音樂是一門情感的藝術,古往今來,沒有哪一件音樂作品不是人們情感的載體;音樂具有不可言說性,即便有的音樂作品附帶歌詞,每個個體的體驗也是不一樣的,故音樂藝術的教學必須關注學生的體驗,樹立體驗式教學觀念。
地域音樂的本質特征要求體驗式教學。地域音樂文化是“地方生活、人、音樂”的關聯體,脫離了地方民族的生活、風土人情,地域音樂文化即喪失其原有的活力與生氣。對于地域音樂文化來說,音樂即生活、生活即音樂。可見,體驗式教學是地域音樂文化教學的基本訴求。
二、地域音樂文化體驗式教學的基礎
1.地域音樂文化的生活基礎
地域音樂文化與生活關系甚密。體驗的基本對象——生活。地域音樂文化由于與地方人民的生活緊密相連,是“地方人民生活、歷史、人、音樂”的關聯體,單獨把音樂形式從其他因素中剝離出來,就失去了地方音樂藝術的靈魂。這是由于我國的地域音樂文化與西方音樂藝術的創作來源截然不同:我國的地域音樂文化是傳統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創作主體是勞動人民,眾多的音樂作品都來源于人民的集體創造,來源于生活實踐,來源于地域風俗人情。鄉土勞動人民在生活中創作音樂,在生活中改編音樂,地域音樂作品在生活中流傳。西方的音樂作品,以專業的音樂家藝術創作為主。我國的地域音樂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音樂即生活,生活即音樂”,尤其在一些善歌善舞的少數民族,音樂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分不清什么是生活、什么是音樂。音樂文化會滲透到地方勞動人民生活的各個領域,各種節日慶典、莊嚴的宗教祭祀活動、上山狩獵、下地播種、驅魔祈神,他們都要音樂藝術來渲染氣氛。地域音樂不可缺少的地域生活背景,是體驗式教學的基本對象,是引導學生感受音樂、體驗生活的基礎。
2.地域音樂文化的情感性
地域音樂文化與其他藝術作品一樣,每一首歌,每一首曲子,無不在訴說著人們的情感,地域音樂就是地方勞動人民情感的載體。音樂就是情感的流動,人對于音樂的感受就是對于音樂的體驗。面對情感色彩濃厚的對象,若讓學生用科學的邏輯思維來解讀顯然是不科學的。另外,地域音樂文化所承載的大多數是勞動人民感性情感,諸如男女的“愛、恨、情、仇”、普通人的“喜、怒、哀、樂”,這是一種感性情感,不同于上升到一定層次的理性情感。地域音樂文化的教學,學生的直覺比分析、綜合、推理更有意義。
基于地域音樂文化濃厚的情感色彩,將直覺運用到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的直覺對于學生的精神成長、情感豐富具有重要的意義。學生是特殊的人,是正在發展中的人,是一個身體、心理、精神、情感的綜合體。直覺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就是——體驗。直覺強調音樂的感受性、整體性的體驗,它與注重邏輯思維的認知方式有著本質的不同。直覺是非理性的,是及時的,是一種思想、情感、想象的綜合涌現。這種綜合涌現的心理因素能夠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心理、精神、情感的成長。地域音樂文化作為一個“人、地域生活、音樂”的關聯體,表現出文化的豐富性、鮮活性、完整性,而這些在學生直覺體驗的過程中涌現出思想、情感、想象等心理因素,全面刺激學生生命的完整性成長。故體驗式教學,是地域音樂文化情感性的內在訴求。
3.高校音樂專業體驗式教學的基礎
體驗式教學是高校音樂專業的傳統教學方式之一。音樂是一門人文學科,這一學科性質決定了音樂教育教學實踐中“體驗”不可或缺的地位。高校音樂專業的教師與學生在詮釋一首作品時,幾乎所有詮釋者都不會忽視作品情感的因素。音樂作品的情感怎樣詮釋?關系到詮釋者對于音樂作品的體驗。盡管,近代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教學都是借鑒西方音樂教育的體系,在西方教育文化“科學化、概念化、理性化”的強勢影響下,音樂教育學科的人文化特征有所淡化,但是體驗式教學在高校音樂專業的教學實踐中仍然被廣泛運用,特別是在聲樂、器樂、舞臺表演等學科領域。在專門的《音樂鑒賞》課程中,體驗式教學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故音樂學科的教學領域,自古就有體驗式教學的傳統,這是地域音樂文化融入地方高校音樂專業的實踐基礎。
三、高校地域音樂文化體驗式教學的優勢
1.發展學生的非邏輯思維
學生的發展不單純是邏輯理性心理的發展,還包括必要的非邏輯思維的發展。非邏輯是人在非認識、非理性下產生的情感、意志、想象、靈感等心理因素,具有不自覺性、非邏輯性、及時性等特點。近年來,眾多的科學家揭示非理性思維對于個人的發展與創作具有重要意義。情感、意志、需要等非邏輯心理雖然不是哥特的認識能力,卻是維持個體認識活動的重要因素;靈感、想象、直覺與邏輯思維有效結合可以促進認識活動實現質的飛躍。有效地發展學生的想象、靈感、情感等非邏輯思維對于學生的全面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人文主義教學論主張者倡導體驗式教學,強調直覺在教學中的重要性。他們認為教學是一個理解的過程,教學過程不應該全盤被預設、被控制,而應該是過程性的、及時性的、形成性的。音樂教育作為一門人文學科的教育,在教學實踐中與自然學科有著本質的區別,不是純然的概括、分析、總結、歸納、推理等邏輯方式所能達到的。直覺、體驗是音樂教育教學的必然實踐方式。音樂藝術的教育首先應響應人文主義教學論主張者的倡導,采用體驗式教學,重視教學的過程性、形成性、學生的體驗性。
地域音樂文化作為一個“人、音樂、生活”的關聯體,其鮮活性、完整性、生活性、情感性,為學生的想象、情感、靈感、直覺提供了無限豐富的土壤。故高校音樂專業教師在地域音樂文化的教學實踐中,應廣泛運用體驗式教學,充分發揮地域音樂文化對學生直覺、想象發展的最大價值。
2.促進學生的完整性成長
高校音樂專業面對的學生都是成人,正處于學生情感、價值發展的關鍵時期。地域音樂文化以一個“人、音樂、生活”的完整體融入高校音樂教育教學,直接形成學生、音樂、生活的完整性關聯,在這一完整的關聯中,學生可以感受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感受生命的完整性。把地域音樂文化用體驗式教學融入教學實踐中,必然會帶動學生情感、想象、價值觀的全面成長。學生個體是一個整體,是一個身體、情感、心理、精神等諸多方面的綜合體。體驗式教學關注教學的完整性,強調讓學生參與到具體的音樂語境中,在這一具體的語境中,學生必然會感受到我與自然、我與社會的關聯。體驗式教學的音樂語境引起學生靈感、直覺、想象、情感等因素的綜合涌現,學生在這一系列因素中感受到生命的意義,促進學生完整性的成長。
總之,地域音樂文化體驗式教學是學生生命完整性成長的必然要求,也是保存地域音樂文化完整性的內在價值訴求。
[參考文獻]:
[1] 李愛真.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概論[M].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11.
[2] 吳躍華.關注教師心靈 實踐教育敘事——《音樂教育自傳》自序[J].人民音樂,2013(08).
[收稿日期]2016—06—24
[作者簡介]謝黎華(1976— ),男,湖南辰溪人,邵陽學院音樂系講師。(邵陽 422000)
(責任編輯:章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