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自古代就有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與今天的德、智、體、美有異曲同工之處,出發點都是把學生培養成德才兼備、身心健康的人才。康有為認為“音樂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體三方面得到和諧發展的一種教育手段”。而長期以來,我國的小學音樂課多是以講解、唱歌為主,這是基本的教學模式。這種傳統教學模式能夠提高孩子們的興趣。但是器樂教學卻更豐富、發展了兒童的延展性,以及兒童的思維與操作能力。作者對幾所小學進行了調查研究,并結合自身狀況提出了一些建議及意見,使學生們通過在學校學習音樂課,進行音樂活動,使學生們真正地理解美、創造美。
[關鍵詞]小學音樂課堂;民族器樂;新課標
如今,啟蒙音樂教育受到了重視,可見音樂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性。那么,要從小培養兒童們的樂感,就變得至關重要。這一時期灌輸給學生們的音樂是使他們終身受用的,尤其是在小學時期,而這一時期也是培養學生的動手與聽力能力的“關鍵期”,關鍵期一旦錯過,不是不可彌補,而是很難彌補。器樂演奏卻正融合了孩童們的動手與聽力能力。
1992年版音樂教學大綱明確提出了增加器樂教學的內容,強調在基礎教育中從小就要培養學生的民族音樂審美能力。而《音樂新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明確提出“弘揚民族音樂”的基本理念,“應將我國各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作為很重要的教學內容”??梢砸姷妹褡迤鳂返奈恢弥饾u變得很重要。這些文件的下達,在原來的要求中更加深了一個層次,不僅要求學生能夠模仿聽唱,而且在技術上也能很好地把握。通過調查發現,現如今小學音樂課堂中的有關器樂演奏教學有諸多很薄弱的地方,政策雖然下達了,但是實施起來還是有一定的困難。
小學是一個重要的基礎階段,是學習所有知識的基礎期,這個時期的腦力開發是很重要的,民族器樂的學習能夠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與身體的協調及審美能力,增強愛國意識,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F如今的小學卻把這種“實際操作”忽略了,轉而更輕松的歌唱與賞析為主,雖然歌唱也是音樂教育的一部分,但是學校卻本末倒置了,這樣的學習形式很單一,也引不起孩子們更多的興趣。器樂的學習通過自己動手操作可以影響孩子們的感官,提高孩子們的興趣和想象力。
2011年版的《小學音樂課程標準》中包括四個方面的關于民族器樂的內容,對于這一方面非常重視,但是落實起來還是有一定的困難,不論是經費還是師資方面,經費的不足直接導致了器樂的貧乏,使學生們對器樂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上,而教師對于專業的了解程度決定了學生對于器樂的了解程度。
國外很多文化教育比較發達的國家如美國、德國、英國、法國特別重視藝術教育,特別是音樂教育。所以,他們在音樂教育與研究方面已經做出了許多積極而有效的探索。
在日本,最早是模仿歐美模式,直到明治十二年,將日本本土器樂音樂放到了與歐美器樂音樂同等重要的地位,現在,經過多次教育大綱的修改,傳統器樂比例逐漸增大,主要有三弦、鼓、尺八、箏等幾種,雖然在近年來也受到了西洋音樂的沖擊,但傳統器樂音樂的地位在不斷上升,據日本岡山大學音樂系研究科教授山本宏子介紹,在現有的日本初高中音樂教師中,很多教師都可以演奏多種樂器。
在美國,從三年級開始,就有了弦樂課。直到四年級,音樂更受重視,一周有兩次音樂課,一次45分鐘。學生們要在聲樂或者弦樂中選一樣。弦樂樂器主要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難度屬于初級弦樂。到了五年級,學生們可以選擇聲樂、弦樂或者是管樂,[1]學習的種類就變多了。管樂包括長笛、黑管、中音薩克斯管、小號、長號。美國音樂一直重視吸收來自各民族的音樂特點和傳統,并且在這個基礎上不斷發展著。美國是由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組成的國家,當人們來到美國居住的時候,自然把他們的文化和音樂帶到這個國家,因此從不同民族音樂的角度來展示美國音樂,美國是一個多元化的國家,對于本土器樂還是很重視的,學生們從小就開始了解本民族的音樂文化及器樂,如鍵盤器樂等,以及美國出名的爵士鋼琴和相關的音樂背景。
在德國,從一年級開始就有音樂課與藝術課,音樂課主要是歌唱、邊唱邊舞,學習器樂以演奏器樂為主,來培養學生的音樂節奏感。在德國,各個州都具有自主教育的權力,每個州的音樂教材都各具特色,但每節課都會把音樂與律動、舞蹈、游戲、即興表演、器樂演奏等結合,使課堂更加生動有趣,孩子們常玩得不亦樂乎。德國的音樂教室空間比較大,大部分器樂和音樂玩具都要擺放在教室中。教室內無固定的桌椅,大家可以圍成圓圈坐在一起,師生之間是直接面對面,便于更好地溝通。[2]
在中國,對本民族的樂器發揚程度較低,在小學音樂課堂上也不是很重視,主要以西洋管弦樂和鋼琴等為主,但是在歐洲和其他亞洲國家,卻對民族器樂融入到課堂上很重視,從小便開始接觸學習民族器樂,弘揚民族文化,這一點是非常值得我們借鑒與學習的。
現如今,我國的小學音樂課程僅僅是基本的歌唱與打拍子,了解基本樂理知識,上了高中時才有機會了解一些基礎民樂知識。據調查,了解流行音樂的人數最多,其次是西方經典音樂,最后才是我國民族音樂,在我國民族器樂方面的知識所知甚少,數據顯示,在當今社會,我國民族器樂的欣賞比例偏低,接受空間不足。
從現如今的社會發展來看,西洋器樂學習普及程度遠遠高于民族器樂。傳統民族器樂有關課程的教學主要是集中在音樂院校或師范院校以及其他少數藝術院校,普通學生沒有系統學習民族器樂的機會。[3]民族器樂的體裁十分廣泛,但是演奏曲目不多。普通大眾只了解到很少一部分出名作品,演奏會也只是反復相同的曲目,除了專業院校,其他民眾很少了解學習我國民族音樂的深遠意義,在學校也不是很重視,對于將民族器樂教學融入小學教學之中還是有很大研究空間的。
我國近現代音樂教育方面可以說是“波動的”,經過了政局動蕩時期,課程也隨之而變化,出現了發展不平衡的情況,但經過幾輩人的努力,我們在音樂課上還是取得了不小的成就。20世紀初,學堂樂歌興起,國外的作品器樂等傳入中國,給了我們不小的沖擊,五四新文化運動在民主、科學思想的領導下,使音樂教育有了很大改觀。而在抗日戰爭開始以后,中小學音樂教育步入了一個特定歷史時期,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谷諔馉帟r期,頒布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小學校制度暫行條例》,其中提出“應隨時采用帶地方性的具體教材”。在教育人民委員會頒布的《俱樂部綱要》中規定“音樂唱歌方面,可以多吸收民間的本地歌曲、山歌,編制山歌隊或練習中國樂器(鑼、拍笙、笛、胡琴等)編成音樂隊”。這一時期,我國的民族器樂得到了發展,這是一個歷史特定時期,是我們全民族團結一致的時期,在條例中還提到采用民間音樂作為素材,器樂方面也需用民族器樂,徹底將民族音樂放在了一個很重要的位置上。這是我們應該學習和發揚的。
1942年6月修訂的《小學音樂課程標準》對器樂做出了很詳細的規定,“樂器以鋼琴、風琴、手風琴或提琴為主,在經費缺乏或購置困難的學校,可用簫、笛、口琴、胡琴等教學”。這說明了在當時重視器樂教學的程度,但是多以西洋器樂為主,經費差一些的學校才選用民族器樂,不得不說是受大文化的影響。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小學音樂教育模式基本確立,分為唱歌、欣賞、器樂三大塊。唱歌與欣賞是教師所熟知的,器樂教學卻難以實施,這與教師不會教、器樂數量少都有很大的關聯。即使學習器樂,也是在風琴、鋼琴、小提琴中任選,這些在實際操作中難以實現。
2011版新課標中提出弘揚民族音樂,將我國各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作為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通過對音樂作品中祖國山河的描繪,使學生更加了解我們的民族傳統器樂音樂文化。在實踐過程中,更能培養學生們相互幫助、友好團結的精神。不僅僅要聆聽音樂中的美,更要通過常見器樂中的節奏、拍子、符號感受音樂,使學生用積極的熱情去學習,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課標中雖然提到了弘揚民族文化,但就如何來實施,如何運用到實踐中去,是我們所要思考的。
傳統的音樂教學法是老師在講臺上講授,學生在臺下聽,這種傳統“填鴨式”教學法對于提高小學生動手能力,將民族音樂融入到講堂中已經不適合了。這也是“二課堂”興起的重要原因。而怎樣將民族器樂融入課堂之中,是我們應該認真思考的??梢蚤_設民樂學習興趣班、利用現代化教學媒體,了解新興元素,如新民樂等,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豐富民族器樂音樂的課堂教育有很多種方式,例如,利用現代化教學媒體,開設民樂學習興趣班等。現代化教學媒體也有很多種方式,PPT就是其中一種,現如今學校都會要求教師學做PPT,這種不同于過去寫板書的方式,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很好的。首先教師免去了吸粉筆灰的煩惱,對于學生來講,這種彩色的圖片有足夠的吸引力,如果再播放音頻或者視頻,學生便會更加喜愛上音樂課了。筆者在就讀研究生之后,學會了做微課,并做了一節課《牧歌》,講述本民族地區的音樂。配上音頻圖片,使上課更有趣,學生們能汲取到更多的知識。
開設民樂興趣小組也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法,在筆者所就讀的大學里,民樂組老師就組了一個樂團,例如“新民樂”樂團中的組員都是學習民族器樂的學生,定期排練節目、參加演出。這就更加要求學校在培養藝術才能等方面多加努力。小學民樂社團的建立,不僅僅擴大了教育范疇,對于培養小學生的民族意識與學習興趣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它使小學生很早就意識到我們本民族的音樂文化。首先要建立有效的機制,要獲得當地教育部門的支持,然后便是學校領導、教師的共同努力,民族器樂進入校園也要有相當的硬件配置才能夠實現。教師也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識水平,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及熱情才能將民族器樂的教學落實到實處。孩子們在每天課后掌握了器樂練習技能,就可以參加排練、演出,這也并不一定是在很專業的地方演出,主要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動力。1988年2月國家教委頒布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音樂教學大綱(初審稿)》中對中小學器樂教學做了明確的指明,“器樂教學是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對于培養學生音準和讀譜能力具有特殊的功效,能促進學生音樂素質的提高”。1993年8月,由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研究會主辦的“全國中小學生民族器樂獨奏觀摩賽”揭幕,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研究會提出“讓校園浸滿民族樂聲,向世界奉獻中華文化”的口號,成為此次活動的宗旨。自此以后,掀起了中小學生學習民族器樂的熱潮。這些政策都更加促進小學生在學校學習民族器樂的興趣,學校因此也應加大宣傳力度與教育力度。
基礎音樂教育是一門科學,而器樂教學包含著一定的系統性,它要求在變化中統一,并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配合著手眼耳鼻,這對于培養小學生的器樂意識有著重要作用。而在學習民族器樂的過程中更是增強了小學生的民族意識,使民族器樂從小就深深地植根在小學生的心中,對本民族,本地區熱愛,而不是崇洋媚外地只了解西洋器樂。著名學者余秋雨曾說“每當我在世界各地一個個偉大的廢墟間看到文明隕滅的證據時,總是感到非常震撼。只要看到一次就能震撼一次,看到十次就能震撼十次,震撼的力度一點也不會減弱??吹枚嗔耍簿吐纬梢粋€結論,那就是每一種文化都有可能突然面臨滅亡,而這種滅亡是正常的,不滅亡才是偶然的?!泵褡迤鳂吩诮洑v千年之后陷入傳承與發展的困境,不斷承受著外來文化、西洋器樂的沖擊,會不會真的像余秋雨說的那樣,最終會走向滅亡,存留在國人的記憶中,這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應該思考的問題。我們主張把民族器樂植入小學課堂,就是要使更多的孩子們對它產生熱愛,他們是民族音樂文化走向復興的希望,是阻止悲劇發生的最終力量。
器樂教學的目的不是使學生學習技術方面,而是通過這一種形式喚起學生的共鳴,使他們在一個快樂的環境下,輕松地,在娛樂的過程中得到了審美與身心的發展。我們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國的音樂也應當放在一個重要位置,從小學生開始培養。我們希望通過一代又一代人的薪火相傳,真正可以使民族器樂在苦難輝煌之后可以浴火重生,使我們的民族音樂文化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福多多.淺談美國小學的音樂教育[EB/OL].新浪博客,2014—09—29.
[2]網文.音樂教育在德國[EB/OL].鳳凰教育網,2011—05—29.
[3]丁艷.中國民族器樂生存現狀調查與分析[J].藝術評論,2010(07).
[收稿日期]2016—06—23
[作者簡介]劉雅麗(1991— ),女,呼和浩特市人,內蒙古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呼和浩特 010022)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