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牧童短笛》和《搖籃曲》是賀綠汀所有鋼琴作品中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兩個作品。這兩首鋼琴曲在1934年齊爾品在中國舉辦的征求“中國風味鋼琴比賽”中分別獲得了一等和名譽二等獎,這使得世界第一次聽到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鋼琴作品。賀綠汀的創作大部分是借鑒西方音樂的創作方法的同時也不忘記民族民間音樂。本文主要通過對《牧童短笛》和《搖籃曲》的曲式分析來討論賀綠汀鋼琴創作的中民族化特征。
[關鍵詞]賀綠??;《牧童短笛》;《搖籃曲》
賀綠汀,原名賀安卿。1903年出生于湖南邵陽市邵東縣一戶農民家庭。幼年在一家新式學堂接受了最初的文化教育。他是現代中國著名的音樂作曲家與教育家、革命家。他的音樂作品種類涉獵很廣,體裁多樣,為后世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寶貴的音樂財產。1934年,齊爾品在中國舉辦征求“中國風味鋼琴曲比賽”,賀綠汀帶著《牧童短笛》和《搖籃曲》兩首作品參賽,分別獲得了一等獎和名譽二等獎的好成績。這是我國的鋼琴作品也是賀綠汀的鋼琴作品第一次走向全世界。由此不光可以看出賀綠汀在專業領域上認真對待的態度,也可以看出他出色的作曲才能以及優秀的音樂素養,更是為中國音樂教育體系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一、《牧童短笛》《搖籃曲》曲式分析
《牧童短笛》,賀綠汀鋼琴曲的代表作,榮獲俄羅斯作曲家兼鋼琴家齊爾品舉辦的征求“中國風味之鋼琴曲”頭獎,是我國近代鋼琴音樂探索五聲性復調民族化特征的重要作品。
結構曲式:這首作品的曲式結構是簡單的ABA式的單三部曲式。
第一樂段與第三段段為G微調式,4拍子。第一段采用了復調織體的創作手法,速度很緩,旋律像隨風擺動的飄帶悠揚、婉轉。這一段一共分為六個樂句,上下兩個樂句互相呼應呈對比關系,仿佛老牛在與牧童對歌,透露著大自然的抒情氣息。第三段的音樂是第一段的再現,不過不同的是作者做了一些加花的處理,多處加入裝飾,與其說是第一段音樂的再現,不如說是第一段音樂的升華版。樂曲結束在漸慢漸弱的高音和弦上,使人長久沉浸在其營造的田園風景的美妙感受之中。
第二樂段為G宮調式,在這一段有了比較明顯的變化。節奏上由4拍子變成了2拍子,使音樂更加緊湊、歡快。在創作上由復調織體寫法改成了主調和聲的寫法。這是一段富有激情的音樂,舞蹈性極強,仿佛牧童從老牛的背上下來,在田野中跳舞的情形。這一段快速的音樂與第一段悠揚、婉轉的音樂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近代時期,我國很多作曲家多多少少都嘗試過復調寫法,例如蕭友梅、黃自等。但是賀綠汀先生的《牧童短笛》這首鋼琴曲最為成功,等于說是真正地開啟了我國復調音樂的大門。在這部作品中,作者靈活地運用復調手法,在中國五聲調式與西洋復調技法中來回穿梭,巧妙地將二者結合在一起,形成渾然天成的樂曲。這部作品最成功之處就在于五聲化旋律處理成多種自由對位的形態,然而它的主體卻是自由對比的二聲部復調。這樣做使得這部作品具有十分濃厚的中國民族音樂的韻味,并且顯示出了賀綠汀浪漫主義的美學原則,是我國近代鋼琴音樂創作民族化的一個里程碑似的作品。
這首鋼琴曲民族化的創作手法是:
1.并非照搬歐洲多生理論,而是有自己的改進,將清新樸實的民族特色與嚴謹洗練的藝術技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西方的音樂審美是立體化的,我國的民族音樂則講究線形音樂。賀綠汀在創作時不僅巧妙地將西方音樂的審美繞過而且將我國民族音樂的特點充分發揮。
2.從整首樂曲的審美為出發點來看,這首樂曲十分符合中國人的審美,整首樂曲給人感覺質樸、親切,仿佛身臨奇妙的大自然之中。
3.樂曲短小但結構卻十分精煉,旋律呈線性流暢,雖然運用了一些西方復調的寫作技巧,但是卻流露出民間音樂的特征。
《搖籃曲》是賀綠汀完成于1934年的鋼琴小品。在俄羅斯音樂家齊爾品舉辦的征求“中國風味的鋼琴曲”比賽中脫穎而出,整首作品精致典雅,帶有賀綠汀的質樸、嚴謹。
曲式結構:與《牧童短笛》相同,《搖籃曲》也是ABA的曲式結構。這部作品也是在五聲調式之中創作的,全曲采用了F羽調式。整部作品的特點是樂句長短各不相同,這像極了我國的古詞。就音調來說,《搖籃曲》第一句的整體旋律與我國陜北民歌《走西口》十分相似。為了表達出夜色朦朧、寧靜、恬美的氣氛,作者基本都在高音區創作。整個作品結構工整,用中國音樂的發展方式來替換西方曲式的對比關系。作者在這部作品中運用了主導動機的派生、分解以及旋律加花變奏等創作手法,這樣做很容易導致中國民族調式與西洋調式之間的矛盾,然而賀綠汀老先生成功化解了。這一做法可以說困難重重,賀綠汀老先生卻可以迎刃而解。這足以證明他專業方面的素養與內涵?!稉u籃曲》在旋律和構造上十分簡潔明了,并且伴有強烈的人聲哼唱的特點,精確地表達了母親手扶著搖籃輕聲哼唱,哄著心愛的寶寶入睡的畫面。整首作品循序漸進,由簡單走向復雜。
B段繼續采用了A段的特點——動機發展。可以分為六加七加八的三個并列樂句。這一段樂曲速度加快,盡管在調號上沒有明顯的變化,但是通過偏音的技巧,作者巧妙地將樂曲轉換成降D宮系統當中,這樣做可以大大增加音樂的不穩定性。末端音樂好似綻放的花朵,由含苞待放走向春花怒放,最終旋律穩定在柔和的降A宮音上,讓樂曲漸漸走向了穩定。仿佛孩子在夜色中已經閉上雙眼,而慈祥的母親也在憧憬著孩子的美好未來。這首樂曲構造十分細致,可以說已經達到完美的地步。作者將西方的創作手法與中國調式相結合,成功地塑造了寧靜的夜晚,慈祥的母親低聲哼唱著搖籃曲,哄孩子進入夢鄉的意境。
這首作品主要的特點在于:在調式和調性上,以一到五級的進行體現功能關系,并且在降A宮系統中來回轉換,這樣做成功地避免了民族調式與大小調之間的矛盾。樂句之間偶有互補,時有獨立,互相配合在大小三和弦的運用上。作者將它們放在兩個織體當中,并且將六度音持續地運用,這樣做大大削弱了西洋的和聲特征,從而增加了民族音樂的韻味。再者,A段最后采用的是F羽調式,在和聲的選擇上則是用三級來代替五級,不僅可以增添中國的鄉土氣息,而且可以達到西洋技法的屬對主。再次,B段的和聲也與A段形成十分強烈的對比。在音響上除了在低音保持西洋和聲的功能性外,幾乎采用了民族性調式。為了營造出撲朔迷離的夜晚朦朧的感覺,作者在節奏上采用持續的長音,不斷地交替調式,最后作者運用了完整的三和弦來保持樂曲的穩定,展現了具有我們民族特色的音樂文化。
二、賀綠汀鋼琴創作民族化的音樂特征
第一,賀綠汀的鋼琴作品民族化的音樂特征是可以展現出中國音樂之美的。就拿《牧童短笛》來說,聽過這首鋼琴曲之后,會讓人感覺飛向南方的田野里,仿佛天真、活潑的牧童就在我們身邊悠然自得地躺在牛背上吹著牧笛,而我們此時在草地上聽著牧童的演奏。這主要是因為作者在運用西方技法創作的同時,又將民族傳統音樂之美展現給我們。我國近現代作曲家在創作中追求旋律線條清晰,曲式結構簡潔等特點,而《牧童短笛》正是這種追求的典范。它不像西方和聲那樣經常會出現一大段較為沉重的和弦連接的傾向,而是尋求一種神態的表現,形簡而意豐。真正意義地做到以簡潔的藝術形態描繪大自然的場景,牽引出人類內心的情趣。這首作品中的“加花變奏”是中國笛子中特有的,因此會讓人感覺這首曲子更富有親切感,兩條主旋律線,看似簡潔但細細去觀察卻會發現作者加入頗多的小心機,多處加入小腔,讓樂曲達到簡潔且變化多端,在力度方面也是有更多的變化。這一具有中國之美的“牧童短笛圖”使人從嘈雜的社會,走進怡然自得的大自然當中。
第二,賀綠汀的鋼琴作品民族化音樂特征是將中國傳統的五聲調式與西洋創作技法相融合來創作他的復調音樂。復調音樂是一種復雜的創作形式,要將中國的傳統調式與西洋創作技法相融合則是難上加難。賀綠汀先生的《牧童短笛》則是用這種方式創作出來的。賀綠汀先生創作的復調音樂大多旋律線條清晰、曲式簡潔,但在如此高標準的要求下,他的音樂作品依然動聽,使人聽后久久不能忘懷。用不受限制的五聲化旋律來做自由對位,不僅可以使樂曲充滿中國韻味,充滿中國音樂思維,更是滿足了歐洲復調創作方法的要求。這種方法創作出來的音樂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中國民間音樂的支聲復調,另一種則是西方音樂的模仿復調。賀綠汀先生成功地將西方音樂與我國傳統民族音樂融合之美帶給我們,也給我國復調音樂開了一個完美的先例。
第三,賀綠汀的鋼琴作品民族化音樂特征是善于運用自由的對比二聲部寫作手法。這一點在本文所提到的兩首作品中都有所體現。這兩首作品的旋律與節奏都分句交錯,做到上下兩條旋律緊緊夾雜在一起并且相互照應,使作品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流淌。因為賀綠汀先生在音程上運用得很講究,所以一切看起來渾然天成,絲毫不覺得別扭,這便是賀綠汀先生作品自身所帶著的魅力。
第四,賀綠汀的鋼琴作品民族化音樂特征是可以讓人們在現有聲部的基礎上找到隱藏著的和聲因素。他將一小部分可以對音樂有推動作用的和聲給隱藏起來了。這種創作方式更加增添了樂曲的樂趣性,增添了審美情趣。在《牧童短笛》中,高聲部與低聲部形成了兩句對一句的對齊方式,高聲部為長度相同的四句,低聲部為長度相同的八句。這種對位方式是我國民族音樂的特征,可以很直觀地看出樂曲的邏輯性。五聲調式和聲結構在中國古代被看作一首作品的和聲結構,而《搖籃曲》就是在五聲調式和聲結構中創作的。賀綠汀十分自如地掌握了復調音樂,他創作的樂曲優美、簡潔而且高雅。他巧妙地運用了五聲調式的形式,創作了帶有中國韻味的復調音樂,不僅包含有西方復調音樂創作技法,而且與中國民族特色相結合。這就是在自由對比的二聲部為主體之下,將西方對比復調與我國民間支聲復調雜糅到一起出現的結果。雖然整首作品在二聲部為主體,但五聲化旋律仍然呈現出多種形態,使得兩個聲部的旋律都富有中國民族的鄉土氣息。
第五,賀綠汀的鋼琴作品民族化音樂特征運用傳統的民族旋律技法結構貫穿于全曲,從而構成民族音樂的特色。在《牧童短笛》中,賀綠汀運用了“句句雙”和“隱蔽終止”兩種傳統的民族旋律技法?!熬渚潆p”的特點是具有呼應、對答、重復,當上聲部出現空歇時,下聲部則要順勢繼續進行。賀綠汀將這種技法運用得十分精湛,使歌曲充滿了濃濃的中國民族韻味,讓天真活潑的牧童形象浮現我們的腦海?!半[蔽終止”是指每一個樂句和每一個樂節之間的音全部都以同音連接,這樣做可以使音樂更加平和流暢,在民間又稱“魚咬尾”“承遞”等?!赌镣痰选分杂兄袊鴤鹘y民族音樂的韻味,不僅僅是因為運用了“句句雙”“隱蔽終止”這兩種技法,他還把西方的對比復調與我國的支聲復調相結合來創作。也正是因為如此,這首曲子才會讓我們感覺絲毫不陌生,充滿了民族音樂的韻味。
第六,賀綠汀的鋼琴作品民族化音樂特征是在鋼琴作品旋律的彈奏編配上,善于運用中國傳統的“虛”“實”音之分。賀綠汀的《牧童短笛》里的“虛音”是沒有實質含義的,因為它們都是“實音”的延續。這種表達方式在很多藝術形式上都有過,比如,歌唱中的“甩腔”、器樂中的“滑音”等。這是中國音樂與西方音樂運動方式的一個基本區別:西方音樂每個音都是有意義的,它們的音與音之間都是有著縱向多方位進行的;而中國音樂往往會注重一個“寫意”的手法,在一個樂句中的一個音不僅僅只是代表這一個音,它是會發展和變化的,會衍生出一個音組。不僅僅這樣,我們中國在旋律進行上講究線性旋律,而西方則講究立體聲響、多生頭腦。在我們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下,我們已經形成了一種線性的思維方式,比如水墨畫、房屋建筑等,全部都是用線來的。線性思維簡單,比起面性思維方式更加知性。中國的審美體現在一個“神似”上,在結構上不受約束。這些傳統就好像中國的毛筆字一樣,是一種簡單、平淡的繼承。中國的音樂也是如此,看起來平淡,實則耐人尋味,仿佛將一幅中國水墨畫推送到你的眼前。賀綠汀在創作上,將中國的審美觀運用得十分得當。
結語
賀綠汀老先生可以說是我國百年一遇的奇才,他對我國音樂領域的貢獻非常大,而且涉獵到的領域也很多,有音樂創作、音樂教育、音樂理論等。他一生所做的事情幾乎都與音樂相關。西方復調音樂的創作技法在傳入我國之后,我國很多近現代的作曲家都嘗試過復調音樂的創作,雖然都是優秀的音樂作品,但遠遠不如賀綠汀先生所創作的。
賀綠汀先生之所以可以創作出如此優秀的帶有民族韻味的鋼琴作品,是因為他的鋼琴藝術創作,是建立在我國傳統民族音樂之上的創作。在利用西方的理論、西方的創作技法時,他從來沒有忘記我國的民族音樂。就像他自己說的那樣,“我國民族民間音樂是世界的寶藏,我們要創作自己民族的社會主義音樂”。作為作曲家,他用自己的實踐闖出一條歐洲傳統作曲技法與我國民族風格相結合的,以表現時代生活的創作之路。這樣的音樂更具有時代氣息,符合中國人的審美。這種創新思維是最值得我們年輕人去學習的。
[參考文獻]
[1] 汪毓和.無私無畏忠貞不渝——賀綠汀及其音樂創作[J].人民音樂,1995(02).
[2] 踐耳.賀綠汀歌曲的藝術特色——聽賀綠汀聲樂作品音樂會有感[J].音樂藝術,1979(01):54—59.
[3] 謝天吉.賀綠汀前期創作特征及其歷史意義[J].音樂藝術,1983(04):69—81.
[4] 求索.賀綠汀早期的電影音樂創作[J].音樂藝術,1981(02):31—36.
[5] 梁茂春.論賀綠汀作品的旋律[J].音樂藝術,1984(03):43—49.
[6] 陳銘志.賀綠汀的復調藝術手法[J].音樂藝術,1984(01):42—47.
[7] 王震亞.賀綠汀抗日救亡時期聲樂作品分析[J].音樂研究,1994(03):3—8.
[8] 戴鵬海.全方位的音樂教育實踐——作為音樂教育家的賀綠汀[J].中國音樂學,1995(02).
[9] 倪瑞霖.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賀綠汀的生平和創作[J].音樂研究,1994(04):3—13.
[10] 聞理.叱咤風云驚天地一代壯歌震古今——論抗日救亡歌曲與抗戰歌的歷史地位[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95(03):29.
[11] 楊秀.藝術歌曲《 嘉陵江上》分析[J].大理學院學報,2001(01).
[12] 卓琪.淺析《嘉陵江上》[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05(03).
[13] 孫韶,負恩鳳.偉大的人民音樂家賀綠汀名垂千古[J].音樂天地,1999(03).
[14] 賀綠汀.我和《游擊隊歌》[J].江淮文史,1998(03).
[15] 康和.音樂結構思維的核心——“起承轉合”[J].嶺南師范學院學報,1996(01).
[收稿日期]2016—06—26
[基金項目]2016年吉林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創新訓練項目。
[作者簡介]于淼(1996—),女,吉林長春人,吉林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本科生。(長春130000)
(責任編輯:郝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