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肖邦《降A大調練習曲》(Op.25 No.1)創作于1834年,被譽為肖邦鋼琴作品中,用綜合性的表現手段體現音樂色彩性的經典范例,充分展現出肖邦高貴的浪漫主義詩人氣質。
[關鍵詞]肖邦;《降A大調練習曲》;音樂形式
《降A大調練習曲》的曲名為“牧羊人的笛子”。肖邦對此曲的解釋是:“牧童因暴風雨的來臨,躲避于安全的洞穴。遠處風雨大作,牧童卻若無其事地取出笛子,吹出風雅的旋律。”[1]肖邦像這樣親自解釋自己作品情景的現象是極為罕見的。舒曼為《降A大調練習曲》所加的副標題是“風神的豎琴”(Aeolian Harp),他在自己撰寫的《關于弗列德里克·肖邦的鋼琴音樂研究論文12篇》作品25號,第二冊的論文中寫道:“你想象一下風神愛奧爾的琴吧,它有一切調性,藝術家的手把這些調性編織成最奇幻的花紋,但又永遠聽得出比較低的基調和柔和如歌的高聲部,這樣你就會得到關于他的演奏的一個近似的概念。”[2]舒曼上述這段話有助于加深我們對這部作品的理解。
跟以往對“炫技性”練習曲的理解不同,《降A大調練習曲》不是以高速洪亮的炫技音響取勝,而是以細膩委婉的分解和弦炫技見長。由于此曲是肖邦基于“牧童在山洞中避雨時吹出悅耳的笛聲”的幻想之下創作的,因此炫技部分的作用體現于,在從容不迫的分解和弦音型的襯托下深情地唱出主題旋律,通過分解和弦音型展現出完美的空間感、聲部感及樂句間細微的色彩變化。該曲所追求的富有詩意和夢幻般的音色,要依賴于手指的靈巧彈奏才能獲得。對于這首技術性與朦朧感兼備的練習曲,要以一個四分音符等于100左右的速度來演奏的確需要高超完美的技巧。既要將每組分解和弦的小音符彈得清晰均勻、連貫優雅;又要避免手指觸鍵沉重的傾向,否則會使音響笨重、渾濁,從而毀壞優雅的音樂形象。舒曼的話對于完美地演奏分解和弦技術大有裨益:“這首《降A大調練習曲》聽起來就像是一首詩。若是以為他彈奏出每一個小的音符的話,那就錯了。他的演奏聽來更像是將降A大調的和弦音用踏板延長到高音域中。在這些悅耳的音符聲中,可聽到優美的旋律以明顯的重音出現……”[3]可見,僅僅彈奏出每個小音符并不是演奏的最終目的,將平穩流暢、樸素淡雅的分解和弦音型作為背景,融入濃郁的低音與如歌的旋律之中形成水乳交融的效果,營造出含蓄雋永的意境才是最終要追求的境界。
《降A大調練習曲》是一部具有濃郁抒情氣氛的作品,全曲表現出詩意盎然的景象,
體現了對生命中美好事物的向往。此曲由單三部曲式結構寫成,采用綿延的快板(Allegro sostenuto),4/4拍,降A大調明亮的調性色彩令樂曲散發出甜美的氣息。第一部分(1-16)由兩個八小節的如歌的樂句構成,抒情甜美的旋律猶如牧童吹奏的笛聲悅耳悠揚,給人一種安詳平和之感。柔美溫潤的旋律聲部主要由四分音符構成,音樂連綿起伏,呈現出秀雅空靈的美感;低音聲部深沉濃郁,出現了主持續音、下屬持續音及屬持續音等;分解和弦音型猶如豎琴發出的音響詩意朦朧,三個聲部交織在一起形成連綿起伏的音流。肖邦通過喃喃細語的分解和弦織體來表現恬淡安寧的氛圍。分解和弦音型既烘托出大自然的空曠、明凈之美,又抒寫出鋼琴詩人對田園牧歌式生活的向往。雖然此曲的織體極為單純簡潔,但是在它的烘托下,音樂呈現出如詩如畫的意境。第一部分第二樂句(9-16)回到樂曲開頭田園詩般恬靜優美的旋律。在第14小節的第三拍,降A大調Ⅵ級的副屬和弦與C大調主和弦作等音和弦轉換,音樂自然過渡到明朗純凈的C大調上,體現出浪漫派音樂所特有的調性的色彩性三度并置,這也是肖邦發展樂思的主要手法之一。第15-16小節出現由輕靈飄逸的四分音符構成的支聲部,支聲部與高聲部旋律的節奏錯落有致,并形成明暗的色彩性對比,在音響上呈現出回聲的效果。第一部分充分顯示出肖邦對和聲的大膽探索,他使用了增三和弦,Ⅲ、Ⅵ級的副屬和弦,重屬和弦以及屬七和弦等。通過新穎多變的和聲及繽紛的轉調,制造出時而瑰麗多彩,時而暗淡朦朧的色彩斑斕的效果,極大地增強了色彩性。在第16小節第四拍上,肖邦通過C大調主和弦與f小調屬和弦的等音和弦轉換,極為巧妙地完成了向f小調的過渡,從而進入中間段落。
中間部分(17-35)開始由明朗的降A大調轉入陰柔的f小調,表現出對美好未來的憧憬,與對悵惘現實的憂慮交織而成的復雜的心理活動。第17-20小節的旋律采用上行小三度模進的形式使音樂層層推進;此處左手部分也出現隱伏的旋律線條,使我們不禁聯想起舒曼聽完肖邦的演奏后的感想:“……到曲子的中段時,就像孿生旋律般,有一男高音聲部凌駕在這許多和弦音上……”[4]舒曼所說的“男高音聲部”就是指這個隱伏的旋律線,這條旋律線分別在f小調和降A大調的下屬音上重復彈奏四拍,音樂充滿憂傷,之后緊接著是嘆息式的級進下行音調。在此隱伏的旋律線與高聲部的旋律線形成切分節奏,且呈反向進行,音樂此起彼伏,頗具動感,肖邦將略帶憂郁的旋律鋪陳開來,仿佛是對愛情和自由的向往。第22和23小節的第二至第四拍,采用降A等于升G的等音和弦的轉換。第25-35小節旋律充滿激情和活力,仿佛瞬間把聽眾帶入情思澎湃的精神世界。
此曲在調性的轉換及和聲的運用上頗有獨到之處,肖邦在中間部分做了精心且富有邏輯的調性安排,采用近關系轉調、等音和弦轉調等方式進行一系列調性轉移:f—降A—C—降A—降D—降A大調。調性轉換的手法猶如畫家手中的調色板一樣可以調出五彩繽紛的色彩,這種手法不僅反映出情感的細微變化,而且還體現出意境的巧妙轉換。中間部分使用Ⅱ、Ⅲ、Ⅵ級和弦的副屬和弦和導七和弦,以及重屬和弦等和聲語匯,體現出功能性與色彩性、縱向結構與橫向結構、主調織體與復調手法的完美結合。通過多姿多彩的和聲效果營造出高雅恬淡的意境,將熱情沖動與內在含蓄微妙地融合在一起,揭示出內心深處的情感變化。“里姆斯基·科薩科夫談到肖邦時說道:‘真是難以理解,肖邦一個人怎樣會兼有兩種非凡的才能:最偉大的旋律家的才能和最有天才、最獨特的和聲家的才能。如果你們不信,可以看看他的《降 A 大調練習曲》,其中的和聲本身好像在唱歌,看到這樣的和弦進行,使你覺得甚至當時以瓦格納為首的藝術都沒有這樣成熟……無怪乎有人說,聽了無限詩意的肖邦音響之后,所有其他音樂(連貝多芬、舒曼這樣的巨擘的創作都不例外)都顯得粗魯沉重……’”[5]
經過中部的轉調變化之后進入再現部分(36-43),音樂親切熨帖,這是一個比第一部分更柔和、更抒情的篇章。第42-43小節隱約出現女中音聲部,猶如高聲部旋律的回聲,色調在朦朧的背景中柔化,產生意境深遠的效果。之后隨即進入夢境般的尾聲(44-49)。舒曼聽完肖邦的演奏之后說:“……當此練習曲接近尾聲時,就像一個燦爛的景象剛從眼前消散,而該景象就好像是我們在夢中夢到,并且在醒來時仍然希望能見到的景象。”[6]尾聲由降A大調的主和弦構成,明朗的心境同朦朧的景色融匯在一起,音樂慢慢地消失在靜謐安逸的氣氛之中。
肖邦熱愛大自然并崇尚大自然,他用空明澄碧之心去觀察大自然,用清新的筆調、勻潤的色彩細致入微地描繪山水田園之美;他通過巧妙的配色,使整部作品的音效就像色彩繽紛的音流在調性間貫穿流動,作曲家內心深處的絢爛多彩被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他通過著力描繪自然風物的清遠超脫,進而謳歌大自然的空靈秀逸之美;他通過調性轉換、和聲語匯以及單純簡潔的織體,來展現豐富微妙的音響效果,將浪漫的詩境與幽美動人的意境都發揮到極致,并從色彩絢麗的大自然中領悟到社會與人生的真諦。
在西方音樂史上,“鋼琴詩人”肖邦將“練習曲”這一技術訓練的體裁創造性地提升為音樂杰作;他以其精湛的技藝和獨特的個性創造性地賦予練習曲以鮮明的藝術形象、深刻的情感內涵和怡情悅性的美感。肖邦的偉大之處在于,他將鋼琴技巧隱藏在充滿詩情畫意的音樂之中,讓復雜艱深、令人生畏的演奏技術充滿繽紛的色彩。他無論在“練習曲”音樂體裁的開拓、鋼琴音樂和聲語言的創造,抑或是鋼琴演奏技術的拓展方面,都堪稱為鋼琴音樂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為19世紀下半葉世界鋼琴音樂的蓬勃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肖邦學者西蒙·芬羅在幾乎一個世紀后寫到,練習曲組曲的出版‘為音樂界提供了肖邦創造性天才最初的確證’”。[7]
[參考文獻]
[1]林逸聰.音樂圣經(上冊)[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356.
[2]A.索洛甫磋夫.肖邦的創作[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45.
[3][4][6]阿弗列·科爾托.肖邦十二首練習曲及解析作品25[M].臺灣:全音樂譜出版社:7.
[5]宋麗娜.肖邦《練習曲》的音樂學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2:36.
[7](美)塔德·肖爾茨.肖邦在巴黎[M].馬永波,譯.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100.
[收稿日期]2016—06—28
[作者簡介]黃瑩(1972— ),女,福建廈門人,碩士,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在讀博士,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鋼琴系副教授 。(北京 100048)
(責任編輯:郝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