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爆炸”“大數據”“信息高速公路”等詞匯已成為21世紀今天的熱門詞語,這些詞真實地反映了新時代——“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小到穿衣出行,大到辦公學習,隨時隨地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就連我們教育行業的面貌也早已今非昔比了?!盎ヂ摼W+”教育開創了學校教育的新紀元,“互聯網+”音樂也以摧枯拉朽之勢影響著大中小學校音樂課的課堂。“互聯網+”背景下的音樂課堂教學勢必對傳統的常規音樂課堂教學造成強有力的沖擊,它將重新審視傳統的課堂、課程、師生關系等的定義,對未來學校音樂課的發展帶來空前的機遇和挑戰。
[關鍵詞]互聯網;音樂教學;音樂課堂
中圖分類號:J63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6)10-0073-03
互聯網又稱因特網,是網絡與網絡之間串聯成的龐大網絡,這種將計算機網絡互相連接在一起的方法可稱作“網絡互聯” 。那么“互聯網+”是什么?“互聯網+”到底是啥?——用互聯網改造傳統行業。互聯網+傳統商鋪=淘寶、京東;互聯網+傳統通信=微信、QQ;互聯網+傳統出租車=滴滴打車;互聯網+傳統銀行=支付寶、電子銀行;互聯網+……=……,那么互聯網+教育會發生什么?互聯網+教育下的音樂課堂會發生什么?
一、傳統音樂課堂教學的發展及其特點和弊端
(一)傳統音樂課堂教學的發展
音樂教育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時期就有了音樂教育機構——瞽宗。西周時期有了禮樂制度和六藝,“禮”就是服務于統治者的三綱五常,可以理解為今天倡導的“德育”; “樂”就是音樂教育,也就是今天所謂的“美育”。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繼承了樂教思想,認識到了音樂的社會功能,強調了音樂教育的重要性。19世紀末,中國近代學校音樂教育產生,這時候的學校音樂教育是在近代西方學校教育的啟發下創辦的,并且先后受到了我國的學堂樂歌和抗日歌詠活動的影響,它們給我國當代學校音樂教育的發展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這個時候的音樂教學手段主要是師徒口傳心授為主,教學內容主要以時代背景為主,多以激勵、鼓舞、號召、奮起等音樂情感為出發點,為政治需要服務。
20世紀末,兩次重大的教育改革帶來的思想觀念和行為實踐上的變化為我國學校音樂教育事業注入了一針強心劑。但是,這個時候的學校音樂課堂教學手段比較單一,主要是老師通過播放磁帶、CD、錄音機等讓學生感受音樂,條件落后的學校老師直接唱出來讓學生體會音樂,音樂素養好的老師則罷了,五音不全的老師大有人在。并且這個時候的音樂老師大部分用說教的教學方式直接授課,教學過程枯燥乏味,復雜的樂理知識、抽象的視唱練耳訓練滿堂灌,直接導致學生不喜歡上音樂課的現象出現。筆者將之前這些冒昧地論述為傳統的常規的音樂課堂教學。(二)傳統音樂課堂教學存在的特點和弊端
(1)單一化。教師以說、唱、欣賞教學為主。教師教法單一,學生學法單一,課堂活動單一,教學評價單一,導致學生對音樂失去興趣,不喜歡音樂課。
(2)程式化。課堂教學氣氛沉悶,教與學的活動機械死板,學生課堂上過于拘謹規矩,抑制了學生們潛在的創造才能和音樂情感,忽視了學生們內心的思想感情。
(3)重結果輕過程。過重強調“雙基”教育,忽視了音樂對學生潛在的美的教育和心靈的感化。
(4)重說教輕探究。忽視了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滿堂灌”貫穿全課堂,忽視了音樂課本身的特性。
傳統的常規的音樂課堂由于教學設施的軟硬件不足,教師教學理念陳舊死板,教學手段單一,以教師主動講授和學生被動反應為主,教師高高在上,學生唯老師馬首是瞻。音樂課堂上,教師往往只注重語言邏輯上的陳述和動作肢體上的演示來實現知識的傳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地位傾向突出,教師自導自演,而學生的主體地位卻被習慣性地忽視。教師忽視了音樂課特有的屬性和特點,也忽視了學生身心成長的特點,用語文數學課直白的講授方法來為學生解決復雜的樂理知識和演奏技術,嚴重束縛了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主動性,遏制了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和發展,使學生缺少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
二、“互聯網+”音樂課堂對傳統音樂課堂教學模式的沖擊與影響
“互聯網+”音樂課堂就是將現在的互聯網多媒體軟件和互聯網電子通信設備等移動終端(如電腦多媒體、iPad等電子產品)運用到學校音樂課堂當中,形成互聯網軟件的應用與音樂課程的整合、網絡資源與音樂課程的整合。在網絡環境下,及時運用互聯網的交互功能、傳輸功能來實現音樂教學方式的轉變,從而實現信息技術與音樂課程的整合。今天一些城市部分學校的音樂課堂已經證明了這一切,他們顛覆了傳統的音樂課堂教學,老師和學生的關系在發生改變,課堂模式在發生改變,課程體系在發生改變。數字化信息時代的到來,給傳統的音樂課堂教學模式帶來了新的沖擊。
(一)對于學校,“互聯網+”課堂模式將會是音樂課程深化改革的重要舉措
長久以來,對于音樂課標的改革和制定一直針對老師應該如何教學、學生應該如何學習,且一直忽視了對于上好音樂課所必備的軟硬件設施的投入和產出的問題。“互聯網+”課堂模式需要配套一系列相應的多媒體設施和互聯網移動終端,這些設施將會給教師和學生帶來豐富的信息資源,以便他們搜集和處理。并且在這種課堂上,方式的多[JP2]元化、學生的主體化、信息的科學化對于學生的學習無不是一種飛躍。哪一種改革都是一種升華,深化課程改革,如果光靠嘴說、光靠一紙政策是不可能真正落實到位的。傳統的音樂課堂模式已經不合乎時代的發展,如果堅守傳統的音樂課堂教學模式而空談改革,那注定是竹籃打水一場空。[JP]
(二)互聯網音樂教學的運用使得師生關系得以改變
教師從學習的教導者轉變為了學生學習的伙伴。在互聯網遍及生活各處的時候,教師也是學習群體中的一員,在互聯網時代教師和學生更多的是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共同啟發。教師從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了學習的溝通者,教師不再以說教為唯一的教學手段,以強權者高高在上出[JP2]現在學生面前,更多的是平等交流、自由討論、互相借鑒。教師從課堂上的演員轉變為了課堂上的導演,在傳統音樂課堂中教師充當的是演員,在臺上上躥下跳,學生則是聽眾,被動的聽眾。在“互聯網+”模式下的音樂課堂,老師則轉變成了導演,學生變成了演員,老師(導演)更多的是運用互聯網設備引導學生(演員)去學習(表演),組織學生探究、合作、發現學習,老師到了幕后,學生到了幕前。[JP]
(三)“互聯網+”音樂課堂,豐富了老師的教學手段
老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軟件播放音頻和視頻,使音樂更加生動形象地呈現在學生眼前??捎闷桨咫娔X、Garageband音樂軟件等讓學生實際動手學習音樂、創作音樂,體會音樂。
(4)課堂操作靈活,音樂形象直觀生動
利用電腦音樂系統進行歌曲教學,如遇到重點、難點,可以方便直觀地再現音樂片段,重復播放,甚至可以加快或放慢音樂,以便解決重點難點。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師的教學效率。
(五)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
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變為主動、自覺、探究和合作的學習方式。就以筆者熟悉的北京三十五中為例說明,學校音樂教研組為學生專門開設了“iPad音樂課堂”。在課堂上,每個學生手持一個iPad,里面有裝好的Garageband音樂軟件,這款軟件里有各種樂器可以觸摸演奏,并且可以移調、轉調、升降音、改變音色、錄制自己演奏的音樂片段等等。教師讓每個學生負責一個樂器,創作一段四二拍四小節循環的音樂片段,隨后按樂器的音色特點,鼓、貝斯、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等依次按節奏卡農式進入,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很小的學生自創的音樂片段。同樣,只要有一個學生負責的樂器沒按節奏進入,整個片段就亂了。如此可以看出,在學生開始創作短短的四小節樂句到最后通力合作形成音樂片段中,自主學習、探究合作等意識貫穿全程。
(六)淡化了學科界限,有利于音樂課與其他學科的綜合
在“互聯網+”音樂課堂上,巧用地理、歷史、政治、語文、自然科學等學科優勢,用電腦搜索引擎和多媒體設施等向學生展示相關的音樂文化知識和背景,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感性經驗,讓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理解歌曲內涵,加深對音樂內容的了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使課堂內容變得豐富多彩。在培養學生美的教育中深化和鞏固學生其他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在美的熏陶中增加了知識的儲備,可謂一舉多得。
(七)有利于傳承、弘揚民族音樂和戲曲
對民間戲曲進課堂,教育部已經號召了好多年,教材編寫上也已經加入了戲曲、曲藝部分,但從以往老師和學生的反映來看,學生依然不喜歡民間戲曲。原因在于什么?戲曲太難聽嗎?其實不然。在今天的“互聯網+”音樂課堂上,教師可以完全不依托教參,利用互聯網搜索相關的戲曲表演視頻和資料,讓學生通過觀察戲曲表演藝術家在舞臺上的動作、表情、眼神、唱詞等來增加學生視覺上的沖擊,視覺上的觸動往往比聽覺上的觸動在大腦中所產生的效應更深刻和持久。并且通過欣賞視頻,會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會由此模仿藝術家的動作和唱腔,體會戲曲的精髓所在。
課堂模式的多元性、教學手段的豐富性、學習內容的綜合性、教學程序的靈活性、課堂氣氛的活躍性、師生關系的民主性等都是“互聯網+”音樂課堂的顯著特點,并且這些特點是傳統音樂課堂所不具備和無法比擬的?!盎ヂ摼W+”音樂課堂更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更符合中小學生的認知規律。
三、“互聯網+”時代下教師應該如何應對
對于奮戰在教育一線的教師,面對數字化信息時代的飛速發展,教師要想做好育人之本,執教理念和教學方法必須符合時代的潮流,順應歷史發展的方向。所以面對“互聯網+”的新時代,教師也應有所改變:
(1)用發展的眼光看教育。社會經濟不斷發展,教育也應不斷發展。教育政策的頻繁出臺、教育改革的推陳出新,無一不使教育更加科學更加完善。我國許多教師從教十幾年,一直固執己見,在互聯網的今天始終如一地秉承自己的老一套口傳心授式教學方法,結果受害的都是學生。教師必須懂得用發展的眼光、前沿的教學方法對待教育。
(2)用包容、開放的心態對待“互聯網+”教育的時代。教師必須學會在信息爆炸下的今天敢于接受和嘗試新鮮事物。教師不應該拘泥于教參,教參固然是第一手資料,但音樂有其特殊性,教參上只是靜止的音樂符號,教師必須學會通過用電腦多媒體等將靜止的音樂符號,生動、具象地呈現在學生眼前。學生的知識不僅僅在教材上,教師還要發揮好互聯網的信息資源優勢,讓學生在龐大的資源中汲取營養,讓學生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互聯網“土著”。
(3)用創新的思維推動“互聯網+”教育時代的發展。互聯網只是一個平臺,教師的創新思維才是關鍵。創新是一個民族和國家進步的靈魂,更是教育發展的不竭動力。教師只有具備創新的思維、獨特的見解,才能將“互聯網+”音樂課堂的魅力發揮至極。否則,即便學校斥資投入設備,學生也得不到切實的利益。
結語
在網絡信息急速膨脹、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要想適應時代的步伐,真正落實好美育,就必須依托“互聯網+”平臺加快轉變音樂課堂教學模式,創新教師教學理念,敢于創新、敢于突破,發揮好音樂課特有的審美功能。
同樣,我們應該客觀、冷靜地看待現實,“互聯網+”音樂課堂的出現只是在我國的一些經濟較發達的城市中,大部分地區和農村依舊是傳統的音樂課堂教學,這主要是由于地方經濟差距所造成。畢竟互聯網進校園、進課堂是一筆較大的財政開支。相信,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地區差距、城鄉差距逐漸縮小,“互聯網+”音樂課堂終會遍及全國,開啟音樂教育事業的輝煌篇章。
[參 考 文 獻]
[HT6SS][1][ZK(#]單子健. 互聯網技術在電子商務上的應用[J]. 無線互聯科技,2015(01):180—181.
[2]孫悅湄. 中國學校音樂教育的歷史、現狀及發展趨勢(一)[J]. 藝術研究,2006(01):15—16.
[3]李曉蘭. “互聯網+”玉溪的探索與實踐[N]. 玉溪日報,,2015—05—20:005.
[4]王鳳. 基于網絡環境下音樂課堂教學的探索研究[J]. 中小學電教,2013(02):113—115.
[5]梁袁媛. 淺談數字化時代的音樂課堂教學[J]. 北方音樂,2014(1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