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才早逝的施光南是新中國樂壇上成就卓越的作曲家,他在音樂創作中積極弘揚時代精神和民族風韻。為滿足廣大群眾不斷提高的審美需求,他不辭勞苦、不知疲倦、不計名利、勇于探索,成為勇敢開拓音樂新領域的尖兵。在歌曲創作中譜寫出青春飛揚的動人旋律,既蘊含醇厚的民族意韻,又充溢嶄新的時代精神;既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又有雅俗共賞的人民性,新穎時尚,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和傳唱。
[關鍵詞]施光南;歌曲創作;美學特征
中圖分類號:J60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6)10-0085-02
一、清新剛健的風格主調
風格是心靈的外化。藝術風格是藝術家思想性格與藝術價值觀的外化呈現,是他們在一系列作品中體現的標志性的性格特征,與他們成長過程的社會閱歷和對生活的感悟緊密相關。中國南北朝時期著名文藝評論家劉勰說“各師成心,其異如面”,[1]精辟地闡釋了這個道理。
施光南1940年出生在一個革命干部家庭,從讀小學開始在新中國陽光雨露的滋潤下成長起來。1957年高中畢業報考中央音樂學院(后轉天津音樂學院作曲系),1964年畢業分配到天津歌劇院任創作員。可以說,施光南的青少年生活經歷簡單純潔,深受生機勃勃的社會氣氛的感染,后來對音樂專業進行了系統學習,接受中外優秀音樂文化的熏陶,初步通過音樂創作實踐逐漸豐富了他的認知,為他世界觀、藝術觀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他獻身祖國歌頌人民的藝術理念日趨成熟,進而自覺遵循黨的文藝方針,培養了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崇尚正義、歌頌光明的人生態度和思想品德。這一切構成了他靈魂深處最閃光的本質核心,也成為他清新剛健風格主調的內在根據。
說他的藝術風格清新剛健,根據有二:一是他的創作主導思想以人民大眾的審美需求作為自己的出發點,尋求探討人民喜聞樂見的通俗抒情歌曲的樣式,熱情謳歌新中國欣欣向榮的社會生活;其二是藝術創作精益求精,歌曲旋律活潑明快,節奏舒展適度,充滿真摯激情,鼓舞聽眾樂觀向上的積極精神,真誠傳達了人民大眾的心聲,人人傳唱,人人愉悅,收到廣泛的社會審美效應。其中,1982年創作的《在希望的田野上》就是這方面典型的杰作,這首中型的抒情合唱曲描繪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嶄新面貌,散發出濃郁芬芳的鄉土氣息。音樂采用領唱與合唱交替的形式,尤其領唱女高音的花腔點綴,光彩熱情地唱出了廣大農民對美好未來的殷切期望,作品成為當時鼓舞人民奮進的時代號角。直到今天唱起這首歌,依舊備感親切振奮人心。
施光南在聲樂創作中可謂璣珠連串,類似如此激情澎湃、清越歡快的歌曲還有《最美的贊歌獻給黨》《我的祖國媽媽》等,每支曲調都傾訴著他對祖國對人民真摯赤誠的熱愛,對祖國美好未來的無限憧憬,正是這種可貴的情愫精髓凝聚成施光南清新剛健的藝術風格,醇化為他音樂作品的主旋律。
二、深蘊人民性的民族音韻
施光南在音樂創作中尤其重視對民族音樂的借鑒和汲取,他說:“我們要把民歌看成母親,但我們的創作不應照搬和改編,而是把它們變成自己的東西進行創新。”“吸收和運用民間音樂的養料,在創作中應該追求‘神似’而不是‘形似”,要大量、深入、認真學習民間音樂,吸收傳統的精華,化為自己的血肉,把民間音樂的神韻融化在自己的精神里。”[2]
施光南襟懷坦蕩、心口如一,將理論觀念積極付諸創作實踐,精心把我國各民族音樂的精髓神韻融化在自己的作品中,諸如維吾爾民歌風的《吐魯番的葡萄熟了》、傣族民歌風的《月光下的鳳尾竹》,林林總總,不勝枚舉。1978年12月18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制定了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政治上實現撥亂反正,文藝創作沖破了極“左”路線的禁錮,百花齊放,從社會生活各個角度選取題材,愛情主題已不再是創作的禁區。中國樂壇也是春風拂蕩、萬紫千紅,施光南這一年創作了新鮮生動的愛情歌曲《吐魯番葡萄熟了》。歌詞運用暗喻與陪襯的手法,巧妙地把對祖國、對生活的愛和對情人的愛融匯在一起,構思新穎,情趣清純,運用維吾爾族音樂素材,譜寫出富有民族意韻的曲調。歌曲采用二部曲式,貫穿著新疆民族歌舞中手鼓的典型節奏,民族風格濃郁別致,宛如姑娘的輕聲俏語、娓娓動聽,表現了姑娘思念遠方情人的熾熱情感。歌曲音域不寬,只有十度,但一經發表就廣為傳唱。在抒情歌曲創作中,施光南針對歌詞中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情調,巧妙運用地域民族的特色音調和節奏,突出了各地域民間音樂的個性特征。例如歌頌少數民族新生活的獨唱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歌詞樸實生動,音樂曲調歡快跳躍,富有濃厚的新疆民歌特色,其中副歌性質的長句,只用了一個襯詞“唻”,頗具民族音樂特色,是民族化風格的典型作品。
民族性與人民性是緊密相連的,一部作品能真實反映一定民族的人民生活,并通過該民族的審美形式反映的,表達了本民族人民大眾的思想感情,就具有一定程度的人民性。我國五十六個民族都有著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施光南能積極吸收借鑒各民族的音樂文化營養,融會貫通在自己的音樂作品中,因此他的藝術風格蘊含著鮮明的人民性,在他譜寫的歌曲中具有深蘊人民性的民族音韻。
以上述標準衡量,對照施光南的音樂作品,幾乎全部都蘊含人民性的思想內涵。且不說大量歌頌勞動、熱愛人民的抒情歌曲,且不說他贊揚黨領導全國人民振興國家的宏偉旋律,且不說他對祖國那赤子般眷戀情懷的婉轉纏綿曲調,每首樂曲、每支旋律、每個音符都是從他心底傾瀉的熾熱之情。當年為歡慶十月勝利粉碎“四人幫”的特大喜事,施光南創作了著名的《祝酒歌》。歌曲采用復二部曲式,第一樂段比較含蓄婉轉,各句在中低音區回繞進行;第二樂段則通過緊縮的節奏和向上的旋律線,使情緒逐漸昂揚興奮;第三段中間,將第一樂段的曲調變奏發展,異峰突起,形成歌曲的第一個小高潮,并在不斷高漲的激情中結束全曲。此外,在歌曲音調中,既有新疆、西藏的民歌曲調,又有漢族江南民歌的風味;既有抒情歌曲和舞蹈音樂的風格,又有進行曲的某些特點,此外還運用了一些民族戲曲和民間曲藝的處理手法,使聽眾深切感受到中華九州普天同慶的沖霄喜幸,迅速傳遍了華夏大地,成為充滿時代精神的標志性頌歌。正是由于施光南的音樂作品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和愿望要求,他的創作思想才蘊含著鮮明的人民性;正是由于施光南對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綿長情意,廣泛吸收借鑒各民族的音樂文化營養,進而變成自己的樂思并進行創新,因此施光南藝術風格的另一重要特點表現為深蘊人民性的民族音韻。
三、不斷創新的奮發進取精神
藝術生命在于創造。藝術家在其創作中如不能創新發展,也就失去了藝術的生命力。施光南是一位勤奮多產的作曲家,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始終貫穿著不斷創新的進取精神。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創作了近千部聲樂、器樂作品。他在談到創作《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想法和追求時說:“首先,力求做到‘雅俗共賞’;第二,要努力體現民族風格和時代精神。我有意識地把民歌、戲曲的韻味和進行曲的節奏糅合在一起,使音樂既體現出時代精神,又洋溢著清新的泥土氣息。”他滿懷深情地傾述自己的創作價值觀:“我感受到當一個作者的感情和群眾溝通在一起時引起的共鳴,我的創作已經和人民的心融在一起了,這是最幸福的。我從中悟到,音樂作品只有真實而深入地體現廣大人民的感情,才有強大的生命力,才有永恒的價值。”從施光南這些掏心吐腑的由衷言語中,我們找到了他嘔心瀝血開拓創新的思想根源,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精神是他的奮斗目標,創造嶄新的中國社會主義新音樂是他追求的終生夙愿,只有心存這樣的壯志和氣魄,才能寫出偉大的音樂作品。
施光南早在年輕時就確立了將來一定要創作鴻篇巨制的遠大志向,通過不斷鉆研學習和創作實踐,積蓄力量,提高藝術修養。然而當時“四人幫”橫行,文藝創作受到種種禁錮,直到粉碎“四人幫”實行改革開放,祖國百廢俱興,文藝戰線百花齊放,施光南精神抖擻,才著手開始創作中國式的大型歌劇,將魯迅的同名小說《傷逝》改編成歌劇(王泉、韓偉編劇,施光南作曲)。該劇是我國第一部抒情性歌劇,在音樂戲劇結構、人物的獨特設置、深刻的心理刻畫以及對人聲表現力的開拓等方面,都有著創新領航的積極意義。此外,他還創作了另一部大型歌劇《屈原》和芭蕾舞劇《白蛇傳》。在談到《屈原》的創作感受時,他說:“有兩點:一是民族化方面,《屈原》的音樂更多地運用和糅合了楚劇、京劇、花鼓戲、川劇高腔等民族戲曲和音樂;一是運用西洋創作手法方面,無論是音樂結構、形式還是寫法、技術,我都運用了西洋技法。”“我相信我寫出的音樂不會是‘洋腔洋調’,但不是舊戲曲的模仿,我力圖運用民族音樂素材交響化和西洋發聲法、西洋大歌劇形式結合,這也是中國歌劇的一條道路,也是中國歌劇和世界歌劇舞臺能夠交流的途徑。”施光南這些真知灼見是他在對民族歌劇日以繼夜的創作探索中集聚的心血結晶,是他竭盡心力開拓社會主義新音樂的深切體驗,是他永不停息地譜寫了出類拔粹優美音樂的內焰動力,這一切都充分體現了施光南不斷創新的進取精神。
施光南是個思想深邃的人,他的性格含蓄而富有內秀,反映在他音樂旋律的線條形態上,大多是婉轉而秀麗型的。然而他的氣質又不乏熱情、豪邁的一面,激情是藝術家普遍的精神品格,這又構成施光南性格中豪邁奔放的另一面特征,這兩種個性元素有機地交織在一起,融合成為他的作品旋律既熱情壯麗又婉轉柔美的風格特征。綜述施光南音樂作品的美學特征,可以集中概括為“情與美”兩個精髓:“情”,首要是愛國愛民之情,對祖國無限忠貞的赤子之情,對人民的春輝寸草的反哺之情;再者是崇尚真理的愛黨之情,黨為振興中華民族的豪壯之舉鼓舞了他。“美”是施光南音樂旋律誘人的光輝,是他繼承發揚中華民族的藝術傳統,并借鑒吸收西方音樂的優秀成果,廣泛采用我國各民族豐富的音樂營養,不斷磨礪,不斷浸潤,才在他的鍵盤上潮涌般飛出沁人心脾的悅耳旋律,有的像金色的陽光給人溫暖和希望,有的像纏綿拂蕩的微風和像霧一般的雨絲那么溫柔嫵媚,有的像雨后斑斕彩虹讓人感受到勝利的喜悅和憧憬美好前程的無限欣喜。
施光南在他短短的一生中為我們留下了豐厚的音樂文化遺產,為我們樹立了高尚人格的精神豐碑,我們要永遠紀念他,學習他。
[參 考 文 獻]
[HT6SS][1][ZK(#]劉勰.文心雕龍·體性[M].古籍.
[2]曉光.施光南研究紀念文集[C].天津:天津音樂學院出版,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