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史料和口述史分析為依據,剖析了臺灣國民黨軍中將領王叔銘將軍為京劇藝術在臺灣的傳承和發展所做出的歷史貢獻。這位國民黨將領為中國京劇傳承和傳播所做出的貢獻迄今罕為人知,值得記述和世人銘記。
[關鍵詞]京劇;臺灣地區;傳承
中圖分類號:J60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6)10-0091-02[HK]
王叔銘(1905—1998),出生于山東諸城,曾先后出任國民黨空軍第五路司令官、國民黨空軍總司令,為國民黨的空軍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筆者在研究中發現,王叔銘將軍更為引人注目的,并非只有他的軍旅生涯,而是他為京劇在臺灣的傳承和傳播所做出的突出貢獻。
一、王叔銘將軍與臺灣京劇表演專業組織的創立
在筆者首次赴臺進行田野考察時發現,每逢談及京劇在臺灣的發展,臺灣人都會提及兩個人:齊如山與王振祖。不可否認,兩位先生對京劇在臺灣的發展影響甚遠。前者是京劇表演理論的集大成者,后者開創了臺灣復興劇校和兒童京劇。然而,在研究文獻資料和赴臺京劇伶人口述史的過程中,筆者發現:若論京劇在臺灣真正生根落地,卻與另外一個并不為大家所關注的人有著不可割裂的關系,這個人就是國民黨將領王叔銘。甚至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沒有王叔銘將軍,就沒有大陸赴臺京劇伶人的藝能交流平臺,就沒有臺灣當地自覺培育京劇名伶的意識,也就沒有京劇在當代臺灣的受眾之廣和蓬勃生機。而這一切,還要從20世紀40年代說起。
“三六年(1947年)北平時局很亂,我們只好睡戲院躲著,后來聽說門前有國民黨傘兵招兵,月薪十六銀元,六菜一湯、五年退伍,于是大家一招呼都去投效傘兵……到南京時有二十多位演員。司令對我們戲曲藝人很好。總統來校閱時也特別接見我們,叫我們多勞軍,而且加發一筆獎金……還好我們可以拍戲休息……這個單位演員一吆喝,湊起來唱戲,邊唱邊往南走。時局雖亂,生意還是不錯……”[1]從這段京劇名伶孫元彬的口述歷史,可以窺見如下端倪:其一,大量京劇伶人因時局混亂加入了國民黨軍隊以求謀生;其二,國民黨軍隊在大陸時已有“以戲勞軍”的傳統。這種以戲勞軍的傳統隨著國民黨軍隊的撤退而轉移至臺灣。正是在這種情形下,熱愛京劇的臺灣軍中將領王叔銘將軍最早發現了軍中的京劇人才,在他的主持下,調動了軍隊中的朱世友、馬元亮、孫元彬等大陸伶人,并匯聚了臺北的京劇演員蘇盛軾及從岡山飛虎劇團的京劇演員馬桂甫等,而在1950年最終主持成立了臺灣第一支以京劇表演為核心的正規機構“大鵬劇團”。
由于“大鵬劇團”在誕生之初就處于體制之內,加之位于臺北的地緣優勢及演員影響力極強、權力階層支持的人緣優勢,使得“大鵬劇團”的生存和發展并不艱難。然而,“大鵬劇團”誕生之意義并不僅限于標志著臺灣第一個以京劇表演藝術為核心的專門表演組織之成立,更為重要的是,它為正宗的大陸京劇藝術在臺灣真正落地生根提供了一個平臺。正如朱世友先生曾如此回憶“大鵬劇團”成立后的京劇表演情況:“大鵬多排富連成班的戲,因為隊里富社的人多,各有專攻,一湊就是一出。”[2]
此外,綜觀這個軍中劇團的演員結構(朱世友、馬元亮、孫元彬、馬榮利、趙榮來等),并不難發現,該團的京劇藝人大多出身著名京劇科班富連成、鳴春社、榮春社等。其中,朱世友出身梨園世家,自身也是富連成科班的優秀弟子。馬元亮、孫元彬同樣出身于富連成科班,為“元”字輩。而后兩者則是榮春社的名伶。這樣的演員結構,不僅能夠將非常正宗的大陸京劇表演藝術引入臺灣,也為不同京劇科班的藝術風格之交流融合搭建了很好的平臺,“大鵬還有榮春社、鳴春社的人,有的戲三個科班都有,加起來就是一出戲……”在“大鵬劇團”的影響下,其他軍中劇團紛紛成立,如“陸光國劇團”“海光國劇團”等,極大地推動了京劇在臺灣的發展,更為京劇在臺灣后續的在地化發展奠基。
二、王叔銘將軍與臺灣本地京劇人才的自覺培育
“大鵬劇團”的演員結構之優勢不言而喻,然而,王叔銘將軍卻是感受到京劇在臺灣發展之危機的第一人。“本以為在臺灣培養京劇人才可難著了”便是齊如山先生與王叔銘將軍對當時臺灣京劇表演后繼無人之情景的論斷。可見,王叔銘將軍早已明白培養新生代京劇小演員的意義之重大。然而,在當時的文化語境下,臺灣社會對戲子持有一定的偏見,讓孩子“做戲子”并非一般家庭所可以接受的。鑒于這種情景,王將軍親自出馬,以空軍司令的身份先后說服了大量具有表演天賦的孩子的父母。與此同時,王將軍最早發起了對有京劇天賦的臺灣少年之專門培育,這也便成就了后來培育出的臺灣本地第一位京劇旦角名伶徐露。徐露也曾回憶那段被專門栽培的歷史:“齊公公特別帶我到羅斯福路的一個空軍單位,介紹我認識王叔銘伯伯……我把會的都拿出來唱一遍。他們興奮極了,齊公公說‘在臺灣是可以培養京劇人才的,本以為臺灣可難著了’。大鵬就已經正式決定要栽培我……初一、初二那兩年,蘇盛軾、劉鳴寶老師每天都來家里教我……直到初三我才正式到大鵬去學。”[3]
隨后,將軍又著手推動組建了第一支軍中正規培養臺灣本土京劇小演員的京劇幼年班——“小大鵬”,并聘請“大鵬劇團”中年長的大陸京劇名伶為師。為了拓展學員,王叔銘將軍盡己所能地支持著“小大鵬”的發展。在他的努力下,“小大鵬”對所有的京劇小學員免除學費,還酌情發放零用錢。由此也吸引了一大批家境相對貧寒的臺灣孩子投身京劇藝術的學習與傳承。對此,王安祈先生亦有評述,“王叔銘將軍對臺灣京劇的貢獻,不僅在劇團的組織,更在人才的培育,這樣的作為雖然是以個人京劇喜愛為根據,但更是站在當時軍中廣大京劇戲迷人口的立場所做的考量”。[4]
“小大鵬”是臺灣本地第一個京劇兒童人才培育的搖籃,標志著臺灣對本地京劇人才進行自覺培育的開端,實現了臺灣京劇演員培養的在地化,更為重要的是,該班栽培出的臺灣第一批京劇名伶古愛蓮、張富椿、陳良俠等人為后來京劇在臺灣的傳播貢獻深遠。
此外,“ 小大鵬”的成立及其訓練舉措對其他軍中劇團均有影響,使得其他軍中劇團也紛紛著眼于下一代演員培養而著手創建“小兒班”,這一時期興起的“小兒班”先后有:“陸光幼年班”(小陸光)、“海光幼年班”(小海光)等。顯而易見,在王叔銘將軍的引領和推動下,臺灣京劇新生代演員的培養也被投注了極大熱情,而這些都為京劇在臺灣真正地落地生根奠基。
今天看來,王叔銘將軍所做的一切,對京劇藝術在臺灣的傳播與發展意義非凡。無論是其為京劇伶人搭建演出交流平臺、建立軍中劇團之創舉,還是培育臺灣本地專業京劇小演員的創新,都深深地影響著京劇藝術在臺灣的傳承和發展,是值得后人稱道和銘記的。
[參 考 文 獻]
[HT6SS][1][ZK(#][3]孫元彬.我的戲劇生涯[J].國劇月刊,1985(100): 33.
[2]王安祈.臺灣京劇五十年[M].臺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02:493.
[4]王安祈.臺灣京劇五十年[M].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