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音樂類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重要性入手,指出了他們社會實踐活動的特點和規律,同時為了音樂類大學生實踐活動的開展能夠富有特色和成效,提出了內容高雅化、交流雙向化等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音樂類專業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
中圖分類號:G61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6)04-0033-02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指大學生在校期間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走入社會,深入實際,識國情、受教育、學知識、長才干、做貢獻的一系列物質與精神活動過程的總稱。大學生社會實踐,對于將大學生的學業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了解社會生存規則、提高綜合素質、促進教育教學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2005年3月,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精神,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共青團就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提出了新的意見。
音樂是一種生活的藝術,包含著生活、文化、歷史的各個基因,是一種濃縮的藝術,又是一種夸張的藝術。作為一種和諧元素的載體,音樂與大眾生活有著一種天然的血脈聯系,它更容易走進群眾的生活,更容易被大眾接受,并起到熏陶和感染效應。同時,只有真正走進生活,走進“下里巴人”的群落里,才能夠激發創作熱情,才能提高創作水平。
筆者對音樂類專業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提出以下建設性意見。
一、數量擴大化,質量精品化
在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二十多年的歷程中,出現了送科技下鄉、義務支教、理論宣傳、慰問演出、社會調查等傳統的活動形式,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學生創新意識的增強,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形式更加多樣化。
間歇性、偶然性的社會買踐活動,是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形式性的,容易出現應付、雜亂的問題和弊端,不能夠在思想宣傳、精神娛樂等方面真正起到作用。大學生社會實踐應該形成規范化、制度化體系,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和檢驗平臺,做到經常性、秩序性,在數量上有所保證。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展現的是一個社會知識群體的精神風貌,標榜的是社會先進文化和進步思想,在質量上更應該把好關。
二、內容高雅化,形式大眾化
音樂類專業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帶給大眾的音樂文化不能僅僅停留在娛樂、消遣的層面,而是應該上升到高雅藝術享受的階段和境界。大眾對于流行音樂文化有著更為直接的感情,但是,高雅藝術的普及和宣傳,是音樂類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要重點去做的工作。可能內容上的高雅化會使社會實踐遇到一定的阻力,但是,只要選擇了適合的方式,社會實踐不但可以順利進行,而且可以更加具有生命力。在最初階段,可以采用觀看、欣賞的形式,把交響樂演出搬上舞臺,拉進社區等實踐地點,現場演奏《田園交響曲》、《命運交響曲》、《黃河》、《粱山伯與祝英臺》等為大眾耳熟能詳的作品;然后進行經典曲目、知名樂器的基本知識講解,讓受眾真正建立對高雅藝術的感情和興趣。
為了克服內容高雅化帶來的普及阻力,在活動形式上要考慮盡量采用大眾化形式,將高雅藝術間接、抽象的文化內涵和藝術精髓變為直接的、具體的,可以非常容易地被感受、被接受并被記憶的“俗文化”。
三、活動長期化,精神導向化
2004年,浙江在線新聞網站曾登載過一篇題目為《大學生社會實踐,別玩虛的》的社會新聞調查,在肯定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同時,對一些形式化、過于功利性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進行了調查與評論。
大學生社會實踐雖說是一項在自愿前提下進行的實踐活動,但也應該做到制度化、規范化,并追求長期化、深入化,而不能僅是蜻蜓點水式的即興化活動。作為音樂類專業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組織者,應該提前制訂好活動規劃和時間安排,在正常的學校授課計劃外,大學生可以利用周末、寒暑假時間走出校門,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實際、使學校和社會、學生和社會之間的變流更加具有自己的時效性、長效性。
天津音樂學院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一直有著自己的傳統和特點。天津音樂學院師生自2003年開始組織“陽光音樂課堂進社區”社會實踐活動,用音樂傳播先進文化和先進思想,與民眾同奏樂,同百姓齊歡歌,使得音樂真正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和群眾基礎。“陽光音樂課堂進社區”活動開展以來,保證每周都要走進社區,定期進行文藝演出、舉辦音樂課堂;在重大節慶日期間還會舉辦大型演出活動,帶給社區群眾健康、科學、高雅的精神享受,把音樂藝術植根于大眾,切實踐行了“為人民服務”這一藝術工作者的宗旨。
音樂類專業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應該具有精神導向性,擔負起重要思想、先進文化的宣傳責任,將“教育型實踐”落到實處,用生動活潑的內容、形式詮釋和表達理論化的精神含義和思想認識、文化意義。天津師大管理學院的大學生連續7年到天津薊縣下營鎮太平安村參加社會實踐,從最初的支教、文化下鄉到后來學生自己搞調研、做分析,提出以旅游業帶動脫貧致富的方案。同學們真切地體會到發展是硬道理這一真理,并用自己的行動和言語把這種精神領悟傳播給了當地的群眾。
四、交流雙向化,成效縱深化
在天津音樂學院“陽光音樂課堂進社區”實踐活動的開展過程中,“陽光音樂課堂”的參與者們休會到了質樸和天然的民俗音樂的魅力,并與自己的專業學習融會貫通,尋找到了藝術創作和音樂表演水到渠成的完美感覺。一位同學這樣談自己的體會:“音樂是每個人的文化,應該離我們每一個人都很近,甚至時刻相連。我們是幸運的,可以天天與音樂相伴。現在,我們的職責就是把這種幸運分享給更多的人。而且這也是我們響應中共中央、天津市委員=的號召和倡導,加強我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質建設的大好機會。同時,在與社區百姓溝通的過程中,我們學到了很多質樸化的音樂元素,這可以直接地正面影響我們的學習,對完成我們的學業有很大幫助,我和同學們就是在社區活動中找到了靈感,創作出了《老少同樂》、《一家人》等質量上乘的作品。”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應該以人生規劃與職業導航為切入口,為“日日與書本相伴,年年以學校為家”的學子們提供一個親身體驗社會競爭、直面社會真實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他們會自己給自己上一堂就業指導課,在書本和現實之間找到一種反差,提前感受來自社會的壓力。鍛煉他們的承受能力和應變能力,提高綜合素質,不至于摔倒在從學校踏進社會的門檻上。
以往,活動組織者比較注重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內容和形式的經驗總結和創新;現在,成效應該成為另一個關注重點。音樂類專業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內容大多在精神領域和文化界面,其效果具有隱蔽性、暗含性、潛移默化性,可能在成效評判上不容易把握,或者成效評判不能與活動同步進行,甚至在活動結束的近期內都不能夠進行。為了檢驗活動成效是否具有縱深化,可以采用調查問卷等形式,對活動進行跟蹤調查,從而不斷總結經驗,及時進行活動調整和改進。
音樂類專業大學生是當代大學生中一個活躍的群體,他們的社會實踐活動應該具有自己的特點,達到了解社會、服務社會,同時從社會中吸取營養,并對教育部門和教育機構、教師提供建設性意見等多重效應。希望在這個前提和指導思想下,音樂類專業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可以搞得更好。
[參 考 文 獻]
[1]娜莎.音樂專業大學生社會實踐影響及研究[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4(02):53-54.
[2]陳秉義.到“大魯藝”中去——沈陽音樂學院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剪輯[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1984(02):2-3.
(責任編輯:劉申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