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旨在通過對一種民間說唱藝術——山東胡集書會教育功能的嘗試性歸納,提出蘊藏于這種民間說唱藝術中的教育優勢,對當前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啟發、借鑒意義。
[關鍵詞]山東胡集書會;教育功能;美育
中圖分類號:J60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6)04-0048-02
“曲藝的盛會,人民的胡集”,這是中國曲藝家姜昆先生為胡集書會的題詞。胡集書會源遠流長,相傳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是中國現存其二的民間說唱藝術盛會,被譽為中國曲藝界的“活化石”。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二,在山東省惠民縣的胡集鎮,各地民間說書藝人不惜長
途跋涉,定期匯聚至此,競技獻藝,說書賣書。它以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繁衍至今,不僅推動了這種民間說唱藝術的進步,而且對人的發展也具有重要的影響。下面本文將粗淺地歸納胡集書會所蘊含的教育功能。
一、胡集書會有利于智育實施
智育,簡單來說就是指智力培育。“其基本任務就是傳道(啟迪智慧)、授學(傳授知識)和習術(訓練技能),以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各類人才?!币虼?,智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代社會的教育中顯得尤為重要。
胡集書會蘊含著廣博的知識。所表現的內容既有反映當時社會的朝代更替、科舉官制、歷史名人、軼聞趣事等方面的歷史知識,又有取材于現實中的醫術法律、勞動技能、婚喪嫁娶等題材的生活內容,還有根據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改編的說唱小段。在這其中包羅萬象,無所不有,人們通過聽書可以開闊視野,增長智慧,在廣袤的田野鄉間接受知識的傳遞。胡集書會還有助于培養觀察力。在濃厚的興趣驅使下,民眾會癡迷觀察藝人的精彩表演。藝人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正是由于敏銳的觀察力,用心揣摩,仔細體會,才使得表演更加的活靈活現;胡集書會也有助于培養記憶力。由于說唱主要依靠口傳心授的方式得以傳承,因此記憶是說唱藝人所必須具有的能力。在不斷地強化與磨中,藝人逐漸地增強自身的記憶能力,才得以在本行業中占有一席之地;胡集書會更有助于培養想象力。說唱藝術離不開故事,故事在藝人地表演中靈活跳躍、搖曳多姿、富于變化,而隨著藝人隨機應變、見景生情地講述與描繪,民眾也就在腦海中不斷浮現書中的故事情節及人物形象,這就使得想象力得到了極大程度地發揮。
二、胡集書會有利于德育的開展
德育,即品德地培育。品德作為個體的穩定心理特征,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學習來建構的,通過德育實現個體品德地形成,以此來積極適應社會地發展與需求。因此,德育作為我國全面發展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個體的身心發展及社會的穩定和進步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胡集書會中,有許多包含德育的書目,如前面提到的《尊老愛幼》、《孝順有方》、《計劃生育好》等等。這些書目以理服人,以情動人,循循善誘,通過故事、說理、諷刺等諸多創作手法,把許多社會道德要求融合于說唱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藝人與民眾自始至終都是參與者,呈現出自由、開放的參與狀態,情感喚起與交流都是自然進行的。這樣通過藝人的說唱不僅使民眾靈魂受到凈化,也對藝人本身起到教化作用,在今后的行動中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說唱過程與教育過程同一完成,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胡集書會中藝人也有著相應的信仰及規范制度。這些信仰與制度作為他們從藝的指導思想和行為準則,滲透于藝人的內心深處,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自身養成一套生活習慣,對其所從事的藝術活動產生深刻的影響,使他們堅信這些信仰及制度是能夠得以生存的保障。因此,這些生活習慣使得這種民間藝術組織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在社會中形成一種潛在的力量,這種力量對保持家庭和睦、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起著重要作用,對當前和諧社會的構建也是一種有力保障。
三、胡集書會有利于美育的進行
美育,也稱為審美教育。它能夠陶冶情感、培養情操,提高人感受美、理解美、創造美的能力,是全面發展教育的必要組成部分,在人的全面發展教育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胡集書會中有許多語言以細膩的筆觸和動人的意境,委婉地表達對人間美好事物的贊美。正如許多形成固定格式的“贊”、“賦”等,它能神妙地體現在說唱過程中,創造出生動優美的形象,充分發揮了民間藝人的創造才能。在其精彩描繪下,引導聽眾充分發揮想象,以情感體驗進入這種情境,與美融合為一體,受到熏染、感化,達到陶冶性情的教育目的;胡集書會曲種花樣繁多,大致有西河大鼓、渤海大鼓、木板大鼓、樂亭大鼓、東路大鼓、山東快書、山東琴書、河南墜子、毛竹板、竹板書、評書、相聲等。說書藝人不畏嚴寒,露天搭臺,拉起三弦,打起鴛鴦板,敲起木鼓,又拉又唱又伴奏,形式多樣的曲種引得眾人圍觀。只聽說書人拍一聲“醒木”,即刻收攏觀眾的精神,一人多角,跳進跳出,跨越時間空間界限,期間也會手攥一把折扇,擺幾個姿勢,就代替刀槍棍棒、毛筆等。藝人的表演情節曲折,文詞生動,唱腔優美,鼓板弦歌,琴箏齊鳴,人們盡情享受說書帶來的歡樂。教育作用往往就是蘊含于娛樂性的審美過程中,節目表演的同時,給人的精神與心理帶來愉悅,并提高了審美鑒賞力,從而在這種潛移默化的作用下,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美育效果。
今天,在世界范圍內的各種文化交流過程中,對于那些獨特的文化創造方式更予以特別地關注。通過對胡集書會教育功能的分析,得知這是存在于學校之外的一種民間教育,其間蘊藏著豐厚的教育價值。如今在順應世界教育發展潮流、重視多元文化的發展形勢下,更應該重視胡集書會這種民間文化中的教育因素。為傳承中華文化、實現人的完整教育而不懈努力。
[參 考 文 獻]
[1]周德禎.教育人類學導論—文化觀點[M].臺灣:五南圖書出版社,2000.
[2]關溪瑩.鐘敬文的民俗教育觀[J].中山大學學報,2002.
[3]肖鷹.美學與藝術欣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顧明遠.教育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5]陳少峰.德育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