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針對視唱練耳學科在發展中,“視唱”與“練耳”二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自己的分析與闡述。并著重對“視唱”演唱時所出現的問題,從多個角度為論點并與譜例結合,進行簡要的論述。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提高音樂素養,從而為自身的專業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視唱練耳;演唱技巧;藝術表現形式
中圖分類號:J60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6)04-0062-04
音樂作為人類文明發展的產物,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與成果,經過不斷地探索與研究,時至今日已將音樂變成精神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系統化、多元化特殊的屬性,在專業性和非專業性的角度上充斥著大眾的生活,成為人們生活中的精神食糧。其中系統化是指,音樂在發展中已經形成了獨立的體系,使音樂發展的具有規范性。二、多元化是指,在長期的探索中使音樂具有廣泛的、普遍的、大眾的特點,滿足了大眾對音樂上的種種需求,在這種需求下促進了音樂的發展,從而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藝術形式。后在多種形式的促進下,將音樂劃分出更為專業化、細致化的多種學科,其中視唱練耳就作為一門基礎的學科存在著。
視唱練耳是歐洲中世紀,在為了演唱圣詠時更為方便與提高音準前提下,在法國理論家規多·阿雷迪努斯以記譜法的基礎上結合當時演唱的發展水平而確立的視唱教學方法,這標志著視唱教學誕生。“視唱”最初的起源與發展來自于法國和意大利,法語為solfege,意大利語則稱之為solfeggio。發展到18世紀末,成立了專業的音樂學院——法國巴黎音樂學院,并將“視唱”設定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作為基礎音樂訓練之一,并出版了《音樂學院的基礎訓練》,這部教材成為視唱學科的早期教材之一。隨著solfege 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后,已經不能滿足當時的音樂程度,因此在1882年時,法國教育家、理論家亞歷山德羅·讓阿爾伯特·拉維格納柯提出了“練耳”一詞,從此solfege作為一門完整的學科初步形成。
視唱練耳在經過不斷的完善后逐漸發展到其他國家,它像一顆種子一樣開枝散葉,傳播到許多國家。我國在初步接觸視唱練耳時,我國正是處于“國門開放”時期,大批留學生帶回新形式的文化產物并掀起了“學堂樂歌”的熱潮,開設音樂課程和歌曲創作。在初期的學堂樂歌中就涉及了“視唱”的部分,這時我國還沒有接收到系統的視唱練耳訓練,屬于初步的摸索與融合的過程。直至1924年,在蕭友梅的帶領下出版了《新學制教科書》,才標志著我國正式的、系統的了解和學習視唱與練耳的本身內容。
現今,視唱練耳無論在國內外的發展都已經成為一門獨立的、專業性的學科發展著。但在此基礎上,視唱練耳仍值得我們去了解與完善,因此筆者將以視唱練耳這門學科中“唱”的部分為中心,初步探討在“視唱”過程中的演唱技法與形式。
一、“視唱”與“練耳”關系
視唱練耳現今已成為音樂學習的基本課程之一,但它不僅是一門課程,而是幫助學生走進音樂、理解音樂、更好的詮釋音樂的基本素養能力。在培養聽覺與欣賞的同時,提高對音樂的認知與欣賞,因此視唱練耳是以理論與實踐為一體,其中在“唱”與“聽”的關系上,是不可分割的形式。
(一)視唱練耳中的“唱”
最初是以“視唱”的形式出現,在通過一定的探索后提出“練耳”從而完善了視唱練耳這一學科,可見“視唱”在整個學科中作用與地位。而“視唱”是通過初次識譜的過程中,準確的把握音準、節奏、速度等要求,經過不斷的練習而達到更好的演唱效果。在不斷“視唱”練習后,達到一種固定的音感與音準,培養整體音樂的樂感和節奏的準確,使在“聽”的過程中形成固定樂感,極大地提高了“聽”的能力,因此“唱”對于“聽”有著巨大的影響,從而達到提高整體的音樂樂感和素養。
(二)視唱練耳中的“聽”
“練耳”對這一詞匯的概括是:學習者通過采用不同的唱名法對音階、音程、和弦、旋律等演唱聯系發展耳朵的聽辨能力,音樂感受等。姜萬通、王玫 《視唱練耳的鴻篇著—法國(雷卡·視唱教程)及其它》,載《樂府新聲》2005年 第4期 第46頁。需要對音樂掌握音高、音準、節奏、時值及對調性變化和音樂記憶的訓練,來達到自己對音樂的感悟。而這種感悟和對音樂的敏感的辨別主要是來自兩個方面,其一是來源于先天對音樂的樂感與感知,其二則是通過后天的練習與訓練,可以通過不斷的聽辨和構唱等練習,從而達到“聽”提升的成果。
(三)二者之間的關系
視唱是直接提高練耳的主要方法之一,而練耳也是對視唱有著輔助作用,通過聽覺的感知來達到對演唱的準確度的提升,可所謂“唱”與“聽”一脈相連,二者相互影響,同時也是相互制約的。只有在“唱”與“聽”的高度結合,才能共同提高整體音樂素養。在一方面不足的同時不僅要對該方面加強練習,并且在另一方面也要著重訓練,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最終的提升效果,可見二者關系之親密。
二、視唱中藝術表現形式
在整體音樂素養的提升中,視唱始終作為重要組成部分而產生并影響著,從國外熟知的《法國視唱教程》和《布爾維諾視唱教程40首》及其他國外視唱教程書籍的編寫,將視唱的教學方針不斷興起和壯大。在國內方面,視唱從起初的了解到熟知再到現今的開創性的發展,從各大院校的視唱教學的出版,例如上海音樂學院的《帶伴奏視唱曲160首》及中央音樂學院的《精品視唱教程》等教程的編寫使國內的視唱學科變得更為系統和專業,這些教材在編撰中提出,在演唱時不單單是在音準上的要求,還要從演唱時的氣息樂句、節奏節拍、音樂表現等要求尤為突出,本文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對視唱演唱時的技巧提出個人見解。
(一)氣息與樂句
良好的氣息是成為視唱練習的基本要求,也是完美演唱的必然條件之一。音樂理論家燕南芝庵就曾在其著作《唱論》中提出“想要演唱出美好的唱腔,首先要有氣息的支持和發音吐字的統一”;另一方面,想要控制好氣息及正確的演唱,樂句的準確也是作為必然選擇和前提,二者的結合也是達到更完美效果的重要條件。
如例1所示,樂曲是中速的3/4拍,并以連線加以說明,整個樂句是悠長、伸展、飽滿的,一個氣息中需要維持7拍音符,在第8拍子是就需要一個明顯的氣息與樂句的轉換,從而演唱下一樂句,這種氣息與樂句的劃分使整個曲子帶有情緒,每一次的氣息的轉換都如同一段話的訴說,達到音樂與情感相結合。
(二)節奏與節拍
節奏是除旋律外整個視唱的靈魂所在,只有正確的把握節奏的準確才能帶動樂曲的發展,將音樂達到初步的效果和框架。在前期的學習和練習中,節奏形式較為簡單,但仍需要節奏的準確與節奏感,此時的精準練習為后期復雜的節奏奠定基礎。
以大量的附點節奏帶動整個曲調,使整個曲子從容、延伸的帶動整個曲子。此外在這又曲子的節拍上起到了固定的旋律模式,明確重音問題,找到節韻的關鍵才能使完整的表達作曲家的創作風格。
(三)連音與跳音
通俗來講,每個連線都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句子,用連線來體現句子的悠揚、婉轉、伸長,給人一種連綿不斷的舒適感。連線的出現有的則可以更好的詮釋出作曲家想要表達的樂曲風格,在情感表達上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如例3所示,大量的連線將原本僵硬的音符組成了新的旋律樂句,在連線的引導下使整個曲子即富于個性但又是婉轉、連綿的,尤其是在起伏跌宕的旋律中傳達了更為歡快、優雅的性格,給予了另一種音樂風格的呈現。
例譜例4所示,跳音的出現,使演唱變的輕盈、歡快、靈活、富有彈性將整個曲子的風格發生了變化,在有連線交替的同時,也使樂曲變得更有韌性。
(四)延長音
延長音作為不起眼的標記常常被人忽視,認為是可有可無的符號,一般加在曲終止部分時,延長音的出現可以使整個曲子變得更為飽滿,加強樂曲的終止,給樂曲帶來意猶未盡的情愫。
(五)音樂術語
音樂術語的使用,能體現整體的音樂速度和風格,從術語的認識中可以感受到作品想要達到的效果以及強、弱簡單的形式都可以表現出樂曲發展的流向,將整個曲子更富有情感和整體內容。
(六)多聲部視唱
音樂發展到9世紀復調音樂的出現,使音樂取得了開創性進展,在人們不斷探索的前提下達到了新的高度,將音樂變得更有邏輯性和專業性。通俗來說,復調音樂就是在原來單一固定的旋律上增加其他的聲部,或是輔助,或是聲部交織的形式產生的旋律。
針對多聲部的視唱,我們不僅要注意上述所說的氣息、節奏、術語等問題,重要的是聲部之間的配合以及融合性,聲部之間演唱時要彼此呼應,達到一個高度的融合,才能使整個旋律之間的精髓得以更好的發揮。
(七)鋼琴伴奏
在帶鋼琴伴奏的視唱中,大大的豐富了視唱的表現力,藝術性更為強烈。鋼琴伴奏的視唱中,鋼琴伴奏主要烘托演唱的作用,并且在演唱前、中、尾段都會有獨奏的部分,為的是豐富、深化情緒或是某種特定的內容而形成的。
如例8所示,視唱部分緩慢、悠長緩緩道出,以樂句、節奏、強弱的變化下表達出樂曲的風格。此時加入鋼琴伴奏,以流動的和聲功能為主,將這種和聲色彩更完整地表達出來,使音樂的旋律線條更生動地體現出來,起到了融合但又不打擾的狀態,這也是鋼琴伴奏的最具有藝術價值的地方。
結語
視唱看似作為簡單的演唱形式,但其中蘊含的內容和細節值得我們細細推敲和不斷的研究,從音準上要不斷練習、從氣息上要不斷體會、從節拍上要不斷核實以及一切看似簡單的符號我們也要準確的表達出來,這些細小之處往往就是表達出作品本身內容的關鍵之處,這也是視唱中的情感和精髓。
視唱練耳之所以成為學習音樂的基本學科之一,它極大地培養了對音樂上的認知及各方面的綜合能力。只有通過提高“唱”與“聽”的練習去提高自身的音樂修養,而這種修養極大地幫助了日后學習音樂的自身感悟,從而更好地詮釋和傳達音樂,以最終達到發展音樂的自我才能。在積累的過程中,我們作為歷史的傳承者,也要在現有的文化成果上,不斷地與時俱進,增加新的發揚和研究。而視唱練耳也將不斷地與其他音樂藝術形式更好的結合起來,發揮最大的本質,使其散發出更加璀璨奪目的藝術魅力。
[參 考 文 獻]
[1]周玉溫,蔣維民.帶伴奏視唱曲160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
[2]劉斌.視唱練耳學科的傳入及其在上海音樂學院(1966年前)的發展[D].上海音樂學院 ,2008.
[3]張倩 .視唱的藝術—論視唱訓練中的藝術表現[D].西安音樂學院,2011.
[4]廖丹 .視唱練耳價值取向的初步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
[5]安雪 .視唱練耳教學中音樂能力的培養[D].上海師范大學,2013.
[6]王雪樺 .論多聲部視唱教學中的音準訓練[J]. 樂府新聲,2009(04).
[7]許蓉 .論視唱練耳訓練在合唱教學中的作用[J].音樂教學,2001(03).
[8]姜萬通,王玫.視唱練耳的鴻篇著—法國(雷卡·視唱教程)及其它[J].樂府新聲,2005(0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