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舒伯特和黃自是藝術歌曲創作的典范,其作品也是音樂藝術院校聲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兩者藝術歌曲風格的分析,了解兩者藝術歌曲風格的異同點,可以在教學中更好地發揮相輔相成的作用。
[關鍵詞]舒伯特;黃自;藝術歌曲;音樂風格;聲樂教學
中圖分類號:J61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6)04-0072-03
長期以來,藝術歌曲始終都是我國音樂藝術院校聲樂專業教學與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藝術歌曲作為自西方傳入的一種藝術形式,在與我國傳統文化融合之后,其創作與演唱便存在繼承、借鑒與發展的現狀。本文將結合筆者在專業學習與教學實踐中的體會,以東西方藝術歌曲中最具代表性的創作家——舒伯特與黃自藝術歌曲的風格比較及教學作用,來探析藝術歌曲在教學中的一些規律。
一、舒伯特與黃自藝術歌曲的風格
(一)舒伯特藝術歌曲的風格
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1797-1828)奧地利作曲家、音樂家、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被后人評價為“古典主義音樂”的最后一位巨匠。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創作了600多首藝術歌曲。
舒伯特藝術歌曲把詩歌的內容和音樂密切結合起來。他采用詩人歌德、席勒、海涅、繆勒等人的詩作為歌詞進行音樂的創作,如現在我們熟悉的《鱒魚》《魔王》《美麗的魔紡少女》《小夜曲》等歌曲,都是他留下的經典之作。在他創作的這些優秀的藝術歌曲當中,舒伯特不僅僅是簡單地將歌詞配上旋律,而是將詩歌的意境進行了升華,賦予了詩歌以音樂的靈魂。
舒伯特藝術歌曲注重根據詩歌的內容與情感賦予歌曲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首先是民歌風格的分節歌,這樣的作品有《圣母頌》、《春天的信念》等;其次是變奏性分節歌,這是舒伯特歌曲中最為常見的表現形式,如《郵車》、《鱒魚》、《菩提樹》等;再就是戲劇性發展的貫穿結構,這種結構的特征是善于表現戲劇性較強的內容或部分吟誦、宣敘調式的戲劇化場景式的內容,音樂隨歌詞的變化而變化,從而最大限度地使歌詞和音樂獲得統一[2]。
同時舒伯特把鋼琴伴奏的地位提高到同調式、和聲、旋律等音樂基本要素幾乎同等重要的位置,這樣便形成了鋼琴與人聲同步進行的二重奏效果,開創了“人聲一體”聲樂作品創作先河,從而也極大豐富了其藝術歌曲的表現形式。豐富多彩的旋律曲調、頻繁的調性變化,以及在優美的鋼琴伴奏下所展示出的音樂形象,把人聲與鋼琴聲、自然景色、音樂形象等綜合為一個完美的整體。
(二)黃自藝術歌曲的風格
黃自(1904-1938)江蘇川沙(今屬上海市)人。先后在上海滬江大學音樂系、國立音專理論作曲組任教,是中國早期音樂教育影響最大的奠基人,20世紀30年代最具影響和代表性的音樂家,也是最早全面系統的傳授專門作曲技術和理論的音樂教育家。
黃自藝術歌曲的創作風格深受西方藝術歌曲風格的影響,在黃自的藝術歌曲中,旋律與詩歌緊密配合,注重旋律在表達情意方面的意義。黃自的藝術歌曲,音樂形象生動、層次鮮明,其曲調優美、流暢,曲調與歌詞、伴奏與聲樂完美結合。
黃自雖然深受西方音樂的影響,但他在音樂創作民族化的道路作出了重大的貢獻。黃自的大多數藝術歌曲,有愛國主義精神的體現,而最能體現他中國風的作品是以中國古詩詞創作的藝術歌曲。黃自在藝術歌曲創作,對中國古典詩詞常常到了愛不釋手的地步,李白、白居易的唐詩,蘇軾、辛棄疾的宋詞都在他的選用之列。據說,他講課或寫文章,常用詩詞歌賦解釋音樂[3]。《思鄉》、《春思曲》和《玫瑰三愿》等作品的歌詞都出自他之手。
在作曲理論方面,黃自對調性、和聲方面深入研究,其歌曲調性關系復雜又多變。在和聲和旋律上以五聲音階向大小調七聲音階及半音階擴展,這種音階的擴展,在他的藝術歌曲中運用廣泛。如此,黃自既借鑒了西方作曲理論,又保持了中國音樂的民族化風格,黃自的音樂理論與實踐對中國專業音樂界產生較大的影響,推動了中國音樂教育及演唱的發展。
二、舒伯特與黃自藝術歌曲的風格異同
(一)舒伯特與黃自藝術歌曲的相同點
舒伯特和黃自雖然屬于不同時代、不同的國度,但兩者在藝術歌曲的創作中共同性十分明顯。首先,他們都喜愛采用著名詩人的詩作作為藝術歌曲創作的歌詞。歐洲浪漫主義時期,如歌德、席勒、繆勒等進步詩人的詩歌感染力強烈和表現力豐富,舒伯特選用了歌德70多首、席勒50多首進行創作[4]。黃自的藝術歌曲創作以采用抒情詩歌為主,特別是李白、白居易、蘇軾和辛棄疾等名家的古典詩詞在黃自的藝術歌曲大量采用,如《點絳唇·賦登樓》、《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等篇。
其二,舒伯特和黃自的藝術歌曲都注重鋼琴伴奏的作用。如舒伯特的套曲《美麗的磨坊姑娘》和《冬之旅》,鋼琴伴奏采用三連音、六連音和分解和弦,逼真地模仿了歌曲中描畫的藝術形象。黃自藝術歌曲的鋼琴伴奏,融合了中西方特色,如在《春思曲》中,主旋律采用西洋大調式音階,在伴奏織體中采用了中國傳統音樂的五聲調式,中西結合十分巧妙。
同時,舒伯特和黃自的藝術歌曲都注重歌唱情感的表現,都善于用精練的音樂語言表現詩的意境。舒伯特對詩歌有著特殊的敏感性,善于發現詩中所蘊含的韻味和意境,并能使音樂與詩完美融合,無論旋律、和聲、曲式都和詩歌緊密配合,使他的藝術歌曲具有強烈的表現力、想象力和感染力。黃自對中國古典文學有很深的造詣,具有深厚的傳統美學素養,他的藝術歌曲強調音樂與詩、情、景融為一體。錢仁康說,“黃自的抒情歌曲,善于用精煉的音樂語言表現詩的意境,內容上和形式上都和詩歌結合得非常妥貼[5]”。
(二)舒伯特與黃自藝術歌曲的不同點
舒伯特和黃自畢竟是不同時代不同國度藝術歌曲的創作者,他們的作品體現了不同的時代特色和民族特色,這是二者藝術歌曲的個性。舒伯特受德奧文化的影響,選材以西方浪漫詩人及德奧民間音樂為主,歌曲注重抒發個人豐富的內在感受,追求神秘和幻想的浪漫色彩,如舒伯特的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女》和《冬之旅》描寫的是愛情故事,但又有深刻的哲學意味。而黃自的藝術歌曲因多采自中國古典詩詞進行創作,因而更帶有中國詩詞吟誦的風格和意境的塑造,不僅具有中國古典詩詞的格律美,而且營造了一種“詩化”的意境,這種“詩化意境”又構成了黃自藝術歌曲的又一重要文化特征[6]。如黃自的《玫瑰三愿》、《思鄉》采用傳統詩詞借景抒情手法,表達的卻是愛國主義的浪漫情懷,體現濃烈的中國古典審美趣味。不同的文化傳統及時代背景注定這種差異性的必然存在。舒伯特作為浪漫主義藝術歌曲的創始者,對19世紀之后的音樂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所以,時至今日他的諸多歌曲仍然成為各大音樂院校的教學范例,黃自的藝術歌曲代表西方藝術在中國的成熟運用,并且發展出中國特有的審美情趣,對于中國廣大聲樂學習者而言,更易于接受和學習。
三、舒伯特與黃自藝術歌曲在聲樂教學中的作用
舒伯特和黃自的藝術歌曲在我國高校的聲樂教學中被廣泛運用,兩者風格相近又各有特色,中西合璧,在教學中可以極大地發揮相輔相成的作用。
(一)在培養歌唱機能上的一致性
舒伯特與黃自藝術歌曲在演唱的基本能力和要求是一致的,歌唱技能訓練是聲樂學習者的基本功,兩者的藝術歌曲都有利于學習者歌唱技能的培養。
歌唱技能訓練是聲樂學習者掌握歌唱技能的一個重要環節,整個歌唱過程中它集呼吸器官、發聲器官、共鳴器官、咬字吐字器官等諸多腔體生理機能為一體。舒伯特與黃自藝術歌曲最有助于改善聲音與氣息的穩定性與連貫性。正如意大利古典藝術歌曲所蘊含的美學原則一樣,銜接自如的聲音和均勻連貫的氣息才能很好地去表現藝術歌曲細膩、含蓄的演唱風格。因此,這對于訓練學生聲音和呼吸的能力有很大的幫助。以黃自《花非花》和舒伯特《致音樂》兩首歌為例可以重點針對那些呼吸氣感較弱、聲音質感較差的學生,對他們尤為適用。
(二)在情感體驗引導上各有側重
舒伯特與黃自藝術歌曲歌詩結合,情感濃烈,但由于兩者的時代及文化背景的不同,藝術歌曲的情感表達差異性明顯,教學中有側重的選擇兩者的作品,對學習者進行不同的情感引導,培養學習者對情感的細膩體驗和準確表達。
舒伯特在藝術歌曲非常重視詩歌與音樂的結合,甚至利用音樂的各種表現手段來豐富詩歌表達的體裁。如歌德的敘事詩《野玫瑰》寓意雙重,歌詞中的野玫瑰象征年輕的少女,歌詞的大意是一個少年粗野地追求少女,少女拒絕了少年的追求以保衛自己的貞潔。少年的做法是一種侵犯性的象征,但少年那種強烈的愛以及喚起“野玫瑰”的愛也別有寓意。舒伯特再將這首詩藝術化,創作上不以敘事性或戲劇性的方式呈現,而以民歌的風格和結構處理這首歌,以進一步深化其獨特的審美特點。在實際教學中,師生要根據歌詞的內容和情感的變化加以細微地處理。
黃自藝術歌曲受中國古詩詞的影響,中國古詩詞追求雅正的思想情感和情景交融的意境美,黃自將此引入自己的藝術歌曲,使其藝術歌曲表現出民族化趨向。理解黃自的藝術歌曲要具備一定的中國古典美學素養,必須引導學習者理解詩詞的內涵及形式,把握詩詞的情感色彩與演唱要求。在黃自藝術歌曲中,以《思鄉》為例,歌詞表達的是對故鄉的懷念,也表達了中國傳統士大夫常有的憂患意識,又帶有強烈的現實影射和批判性。歌曲兩小段,如第一段寫景,柳絲拂面、和風煦暖典型的中國式明媚春光畫面,配合鋼琴上下起伏的分解和弦伴奏,反襯思鄉的復雜心境。演唱時首先把握“思鄉”這一情感基調,在此基礎上,妥善處理聲音的速度、力度和感情色彩之間微妙的變化,引導學生在演唱中闡釋詞曲內涵,從而提高學生對歌曲中細膩情感的體悟和表達效果。
藝術歌曲作為藝術的瑰寶,是幾百年來人類優秀文化的藝術結晶,也是源于歐洲民族特有的歷史文化和審美情趣的一種綜合體。聲樂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藝術歌曲作為聲樂藝術中的一種載體,蘊含了音樂文化學、音樂美學及音樂史學等。筆者認為,學習舒伯特與黃自藝術歌曲不單純是掌握技術層面上的東西,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他們的作品,提高自己的理論基礎,這樣將在聲樂教學中發揮著更大的作用。
[參 考 文 獻]
[1]趙田.徐景新藝術歌曲《飛天》《詠梅》淺析[J].藝海,2013(08).
[2]李秀軍.西方音樂史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3.
[3]馬馳.析黃自藝術歌曲的創作風格[J].音樂生活,2013(06).
[4]王陽.中外藝術歌曲風格比較——以舒伯特、黃自藝術歌曲為例[J].北方音樂,2010(10).
[5]陸建珍.黃自藝術歌曲特征及其演唱風格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9.
[6]歐陽蓓蓓.淺談舒伯特和黃自藝術歌曲的共性[J].大舞臺,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