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7世紀中葉,法國羽管鍵琴樂派在巴黎開始形成,前后大約經過了一個世紀的發展,一直延續到18世紀中葉。產生了許多重要的音樂家和音樂作品。同時在巴黎布蘭切特(Les Blanchet),以帕斯卡爾·約瑟夫·塔斯金(Pascal-Joseph Taskin)為代表的羽管鍵琴制造商將法國羽管鍵琴制造業發展到頂峰。本文將逐一介紹七位法國羽管鍵琴音樂家,透過他們的藝術人生闡述法國羽管鍵琴樂派的起源與發展。
[關鍵詞]法國;羽管鍵琴樂派;藝術人生
中圖分類號:J60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6)04-0077-02
一、法國羽管鍵琴樂派的起源與發展
17世紀(法王路易十四統治時期),世界經濟復蘇,法國作為歐洲經濟發展中心,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羽管鍵琴藝術得以興起。路易十四本身癡迷舞蹈,創作宮廷式貴族舞蹈性組曲的法國羽管鍵琴作曲家都是路易十四的宮廷樂師,如尚博尼埃,庫普蘭,他們演奏這種富于裝飾性,風格精致優雅的舞曲主要是供凡爾賽宮王室娛樂享用,同時法國羽管鍵琴也成為宮廷樂隊不可或缺的成員。路易十四在統治時期大力支持藝術發展推動了法國羽管鍵琴樂派的繁盛發展。“法國著名的羽管鍵琴制造師菲利普·丹尼爾(Philippe Denis)于1674年制造了撥弦羽管鍵琴,”造琴師經過不斷改良和藝術裝飾制造了體積略微龐大但形制精美、功能齊全的羽管鍵琴。
二、法國羽管鍵琴樂派音樂家
1.雅克·尚皮翁·德·尚博尼埃(1602-1671)
Jacques Champion De Chambonnieres
法國羽管鍵琴樂派的奠基人是尚博尼埃。他的音樂生涯和法國宮廷有著密切的關系,法王路易十三在位期間,他擔任宮廷樂師的職務,路易十三去世后,他當了年僅7歲的路易十四的老師。他曾創作過近百余首羽管鍵琴作品,并賦予“法國琉特琴”風格(style luthe)和“破碎”風格(broken style)。尚博尼埃“創作的樂曲展示了法國羽管鍵琴音樂的基本面貌:在主音音樂基礎上的復調音樂寫作,典雅,纖細,富于裝飾性并發展了顫音、回音。他能演奏快速的樂曲但不夸張,有豐富的潤色但不過分。”
2.路易·庫普蘭(1626-1661)
Louis Couperin
在音樂史的發展中,有很多顯赫音樂家族,如巴赫家族,與巴赫音樂家族齊名的就是法國的庫普蘭家族。這個音樂家族誕生了非常多優秀的音樂家,路易·庫普蘭是家族中第一位著名的音樂家,他的老師是尚博尼埃。他曾創作百余首羽管鍵琴作品,多半是各種舞曲,在他近百余首羽管鍵琴作品中,“最著名的就是《升f小調帕凡舞曲》,這個調性在當時無人使用。”路易·庫普蘭壽命不長,但是在法國羽管鍵琴的發展中起著不可泯滅的作用。
3.讓·亨利·當格勒貝爾(1628-1691)
Jean Henry D'Anglebert
當格勒貝爾于1662年進宮任職,他接替他的老師尚博尼埃擔任路易十四的宮廷樂師。當格勒貝爾創作的羽管鍵琴組曲與巴赫的組曲基本結構相近,唯一不同之處是他沒有把其他舞曲放在薩拉班德與吉格之間,而是放在吉格之后,已經形成以阿勒芒德-庫朗特-薩拉班德-吉格(即A-C-S-G)四個舞曲為骨干的組曲模式。1689年他出版的《羽管鍵琴曲集》中,收錄了自己創作的羽管鍵琴作品和吸收呂利(J-B.Lully,1632-1687)歌劇作品風格的改編曲,“附有裝飾音表,收集了當時流行的各種裝飾音記號及其演奏法,這份裝飾音表在法國羽管鍵琴音樂發展過程中起過重要作用。”
4.弗朗索瓦·庫普蘭(1668-1733)
Francois Couperin
弗朗索瓦·庫普蘭是把法國羽管鍵琴藝術發展到頂點的音樂家。他是著名的管風琴師、作曲家、羽管鍵琴演奏家。世人稱他為“大庫普蘭”。有人冠以他“法國鍵盤音樂之父”的盛名。1694年任皇家教師教授年輕的路易十五及瑪麗公主羽管鍵琴課;1717年任皇家羽管鍵琴演奏家;同年被路易十五晉封為貴族,一生未離開皇室。法國著名印象派作曲家莫里斯·拉威爾(Maurice Ravel,1875-1937)以《庫普蘭之墓》為名,采用法國17、18世紀常用的舞曲題材而創作了六首小品,用來分別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犧牲的六位友人。不僅是拉威爾,法國印象派的代表克勞德·德彪西(A.Claude Debussy,1862-1918)也把自己的《練習曲》題獻給他,表達自己對這位法國17世紀最偉大的鍵盤音樂大師的敬仰之意。
5.路易·馬爾尚(1669-1732)
Louis Marchand
路易·馬爾尚是羽管鍵琴演奏家,同時也教授學生,創作羽管鍵琴作品。他的創作影響了后來非常著名的音樂家讓·菲利普·拉莫。1702年,他出版了兩冊羽管鍵琴曲集,每冊包含一首組曲。他的一生與巴赫有著甚微的關系,年輕時喜歡與人相較高下。因為曾經在德雷斯登與巴赫的一次演奏比賽中失敗,而經常被人恥笑。但是,路易·馬爾尚仍然為法國羽管鍵琴音樂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6.讓·菲利普·拉莫(1683-1764)
Jean Philippe Rameau
讓·菲利普·拉莫是管風琴家、羽管鍵琴演奏家、作曲家、音樂理論家,被譽為“近代和聲理論之父。”拉莫出生于法國第戎,父親在巴黎圣母院擔任管風琴師,母親是貴族家庭出身。他的主要成就在歌劇及和聲理論上。1745任皇家室內樂作曲家,并獲得法國國王獎金開始自己出資出版自己的作品。1753年,拉莫放棄了普普利尼埃爾提供的工作,在潛心研究和聲理論及作曲。1764被晉封為貴族。讓·菲利普·拉莫的復調創作技法在法國羽管鍵琴樂派中獨樹一幟,他對法國羽管鍵琴藝術做出了突出貢獻。
7.路易斯·克勞德·達坎(1694-1772)
Louis Claude Daquin
達坎1694年生于巴黎,他是法國大文豪F·拉伯雷的后裔。達坎在世時是一位神童式的管風琴家、羽管鍵琴演奏家、作曲家,年僅6歲的他就可以在國王面前演出,“8歲在巴黎圣小教堂演出他創作的合唱與樂隊作品《真福頌》。12歲擔任小圣安東尼教堂管風琴師。他非常敬仰拉莫,1727年他與讓·菲利普·拉莫競爭圣保羅教堂的職位,達坎獲勝。1739年出任皇家管風琴師,以后又被巴黎圣母院任命為該院管風琴師。達坎的哈普西科德曲追隨大庫普蘭和拉莫的風格,多裝飾音而缺乏創新,但有些樂曲,表現手法純樸自然,符合當時法國音樂的“返璞玉歸真”的傾向。達坎還寫了一些圣誕頌歌,很受聽眾歡迎。
法國羽管鍵琴音樂家擔負著法國羽管鍵琴樂派的傳承與發展,同時也是他們挖掘出羽管鍵琴不朽的藝術價值。
[參 考 文 獻]
[1]馮效剛,張炎龍.法國羽管鍵琴藝術的發展[J].音樂大觀,2013(03):10.
[2]陸民德.法國羽管鍵琴[J].音樂時空,2001(03):32.
[3]朱雅芬.法國的羽管鍵琴演奏家[J].鋼琴藝術,2000(05):19.
[4]陸民德.法國羽管鍵琴[J].音樂時空,2001(03):32.
[5][英]斯坦利·薩迪.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辭典[M].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295.
[6]張式谷,潘一飛.早期鋼琴與鋼琴文獻[J].鋼琴藝術,2000(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