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朋克搖滾誕生于上世紀70年代的美國紐約,最初由一批地下樂隊以CBGB俱樂部為據點,展開了一場意義非凡的搖滾樂革命。受美國朋克運動的影響,英國青年迅速地抓住了這一新的音樂形式,并將朋克搖滾從音樂發展成了一種亞文化。自此朋克被貼上英國文化標簽在世界名聲遠揚,然而美國作為朋克濫觴卻遭到了音樂史的忽視。本文通過梳理美國朋克搖滾的起源脈絡,介紹其兩個時期的關鍵場景與代表樂隊,來回顧這段短暫卻燦爛的歷史。
[關鍵詞]朋克;搖滾樂;美國文化
中圖分類號:J60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6)04-0079-02
談起朋克搖滾的歷史,人們首先會想到“Sex Pistols”、“The Clash”等著名朋克樂隊與“叛逆”、“無政府”,“憤怒”等字眼。不論是作為音樂的朋克,還是作為一種亞文化的朋克,都會不自覺地向英國靠攏。英國雖然不是朋克的誕生地,但這種音樂在英國的盛行,“Sex Pistols”等樂隊造就的朋克大爆炸,已成為了搖滾樂史上鮮明的標志。而作為朋克“母體”的美國卻在朋克搖滾樂的歷史上處于一個令人遺憾的位置,朋克在美國本土從未真正形成氣候,也沒有像英國那樣成為強有力的文化現象。然而美國朋克卻對英國朋克運動的興起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朋克搖滾發展初期,一些美國樂隊在英國的知名度遠比他們在自己的祖國要大得多。朋克在當時的美國并沒有廣大的市場,上世紀70年代中期真正開始,活躍于紐約。進入80年代,最初那些樂隊有的打入主流、有的止步不前,可以說紐約朋克的大部分活力在那時就已經消逝了。但美國作為朋克衣缽,它短暫又釋放出火花的歷史是值得記錄的。
美國朋克源自于上世紀60年代的車庫搖滾,在20世紀60年代,它還不是一個獨立的音樂流派,也沒有特定的名稱。在70年代末,搖滾樂界的權威人士將其確定為早期朋克搖滾的化身。兩支車庫搖滾代表樂隊——MC5,New York Dolls——他們出現于60年代末期,并且一直延續了自己的風格直到朋克音樂成為一種潮流。1972年,樂評人萊尼·凱伊(Lenny Kaye)收集當時最廣為人知的車庫樂隊的作品,整理出版了一套合輯《Nuggets》,凱伊在封套上首次提到了“朋克搖滾”一詞,他用這個詞來形容那些讓搖滾樂回歸最初的原始和自省的音樂。
一、原型朋克(Proto-Punk)
原型朋克指上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影響了朋克搖滾的音樂。通常情況下,原型朋克樂隊不會把自己歸類為朋克,并且原型朋克并不是一種明確的音樂類型,因為它涵蓋了廣泛的音樂背景與風格。被當做朋克“始作俑者”的地下絲絨樂隊,他們的音樂看似簡單,實則充滿各式深奧難解的趣味。盡管他們的音樂并未全面帶出日后朋克的影子,但至少他們已開始關注朋克文化的最深層精髓,只是不夠反叛罷了。朋克最終發現并延伸了原型朋克含糊的樸素精神,并把徹底的造反精神融入粗糙的音樂中,創造出挑戰社會、否定被加工復雜到極致的搖滾樂,并被無數的青年接受,得以開創后來的朋克盛世。
1.MC5
活動時間為1966年成于底特律,1972年解體。他們的音樂響亮而有活力,而對于朋克的影響不僅是他們的聲音,更多是他們純粹的態度。MC5曾在報紙上宣告說“Fuck Hudson's”,因為Hudson's(一家百貨公司)以歌詞過于直白為由拒絕銷售他們的唱片。這件事最終導致他們被所在廠牌開除。MC5在1969年發行了一張帶有朋克架勢的現場專輯《Kick Out the Jams》,表演一開場,主唱Rob Tyner以空前的勇氣和單純的動機向臺下大喊“Brothers and Sisters , it’s time for revolution !” MC5就像是一幫流氓在桌子邊破口大罵地向別人討債一樣,朋克的霸道十足在他們原始簡單的音樂里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們比其他樂隊更明晰地闡述了朋克音樂風格。第二張專輯《Back In the USA》在搖滾樂評論家John Landau的指導下錄制。唱片中翻唱了Little Richard和Chuck Berry等50年代的Rock 'n Roll,整體風格簡潔歡快,他們似乎想在搖滾樂的最初形式中尋求一種慰藉。MC5的意義在于完成了朋克的音樂形式,從而為New York Dolls、Ramones等鋪平了道路。
2.New York Dolls(紐約娃娃)
1971年在紐約成立,早期的朋克搖滾場景中的樂隊之一。僅看到他們華麗的造型與荒誕的舞臺行為,你一定認為他們在搞華麗搖滾。聽到他們的音樂,你可能會當他們是朋克運動時期的某個英國樂隊。處于華麗搖滾與朋克時代中間的New York Dolls很好的平衡了兩者之間的音樂體系。后來作為朋克標志性的經典三和弦,已在他們1973年的首張專輯中大量運用。New York Dolls是一支時代責任感很強的樂隊,他們關注了這個社會,他們的歌詞中有低俗的俏皮話和強烈的憤世嫉俗,但他們的藝術態度是相當嚴謹的。New York Dolls可以算作英國性手槍樂隊的直接導師,被成為英國“朋克之父”的Maclcom Mclaren作為New York Dolls的前經濟人,回到倫敦后,他仍想利用朋克音樂大展身手,于是集結了Steve Jones、Johnny Rotten等幾個年輕人組成了后來大名鼎鼎的性手槍樂隊。而Maclcom Mclaren帶著這幫年輕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美國觀看New York Dolls的巡演,讓他們接觸紐約地下文化。New York Dolls在朋克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The Clash、Ramones、Nirvana,一個又一個出色的名字都或多或少地受到過他們的啟發和影響。
二、紐約朋克場景
紐約是美國朋克運動的中心,而朋克運動是以CBGB俱樂部為中心,在紐約走上搖滾明星之路的朋克青年沒有哪個不是從這出來的。CBGB于1973年12月正式開張,是一個充滿了傳奇色彩的搖滾俱樂部。在它30年的歷史里,包括了現在在世界上擁有無數樂迷的,朋克樂隊的先鋒,Ramones,Television,Talking Heads,Patti Smith等等。而無數現在在歐美當紅的樂隊在沒有成名的時候,也都曾經在CBGB的舞臺上表演過。老板Hilly Kristal初衷是要讓CBGB成為紐約杰出的鄉村音樂俱樂部,但在他勉強接受了俱樂部第一支駐演樂隊Television之后,Hilly給了許多沒有名氣的,沒有唱片公司肯簽約的樂隊登上舞臺的機會。而俱樂部也從開始時寥寥無幾的觀眾群,一直到后來場場爆滿,直到吸引來各大唱片公司的高層,還有來自藝術界的無數名人。可以說是CBGB使朋克搖滾開始對外界產生影響。
1.Ramones(雷蒙斯)
1974年成立于紐約市皇后區的朋克樂隊。他們通常被認為是定義朋克搖滾聲音的第一支樂隊,70年代在美國和英國的朋克運動中產生主要影響。Ramones貢獻在于,他們把這類音樂中的本原發揚光大了。樂隊吉他手Johnny Ramone曾在采訪中說到,“60年代的搖滾沉迷于復雜的獨奏,如果你喜歡Jeff Beck,你得練上20年才能演奏這曲子。”很符合朋克“沒有多少音樂才華,卻有用音樂表達沖動”的精神,Ramones并不追隨主流音樂規則,想要創造出自己的音樂。確實Johnny的吉他演奏風格奠定了整個樂隊的風格,便造出了朋克。他們把搖滾樂重新分解為它的基本構成元素:三和弦,簡單而令人印象深刻的旋律,平均不超過三分鐘的歌曲長度,嘈雜的吉他聲,歌詞中虛無主義與粗野的態度。正因為他們對音樂理論和演奏方面的杰出貢獻,他們成為紐約朋克搖滾樂團的領軍人物。樂隊于1996年解散,經歷了22年的長路遠征,毋庸置疑Ramones是歷史上最早,最長久的朋克搖滾樂隊。
2.Blondie(金發女郎)
Blondie成立于1974年,由主唱Deborah Harry和吉他手Chris Stein創立的美國搖滾樂隊。70年代中期美國朋克和新浪潮場景中的先鋒樂隊,引爆了美國新浪潮朋克最燦爛的一頁。Blondie也是搖滾史上第一個從創作到表演,由女性成員主導的搖滾樂隊,媒體與樂迷幾乎把樂隊的成就全部歸功于女主唱Deborah Harry的成功形象與精湛的演出(這也成為導致樂隊其他成員不滿,最終解散的一大原因)。Blondie前兩張專輯中強烈的朋克與新浪潮元素,使他們首先在英國和澳大利亞取得了成功。直到1978年發行的《Parallel Lines》讓Blondie從一支地下樂隊躍入主流。主唱曾在采訪中說道:“我們從未說過自己搞的是朋克,我們只不過是在CBGB演出罷了。”確實,Blondie的音樂合并著眾多元素,迪斯科、流行、說唱和雷鬼,他們保留了作為一個新浪潮樂隊的基本樣式。但不可否認,他們仍是紐約朋克搖滾的代表。這支樂隊是在同期CBGB俱樂部里演出的所有樂隊中,熱門單曲最多,是商業上最為成功的一支。1982年末Blondie宣布解散,在樂壇消失了許多年后,直到1998年原始團員再度復合,1999年發行專輯《No Exit》,其中單曲Maria大受歡迎登上英國UK榜冠軍寶座。2006年Blondie入駐搖滾名人堂,Deborah Harry等人至今活躍于美國音樂界。
20世紀70年代初中期,英國正處于經濟危機時期,通貨膨脹嚴重,工人罷工,大量青年失業。如性手槍這樣的樂隊都是由無業人員所組成。他們面對的是艱難的生活,他們對政府和制度的憤怒通過如歌詞中有強烈的“無政府主義”傾向,他們所表達的痛苦在音樂中被無限擴大。紐約朋克同樣也表達憤怒和沮喪,但他們的主題則與藝術和文學有更多的關系。當時的美國青少年有一種說不出的迷茫,他們對于父母家庭甚至整個社會體系都有一些反感。這些樂隊有時持著偽藝術的野心,有時是自我顛覆的情緒。他們音樂中表達的內容不盡相同,但無疑朋克比之前的任何音樂模式都更為自由強烈地完成了自我發泄。
[參 考 文 獻]
[1]Joe Stuessy,張謙譯.認識搖滾樂[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5.
[2]任野.英美朋克運動發展研究[D].云南藝術學院,2014.
[3]麥克唐納,邵逸譯.搖滾譜系:搖滾樂完全歷程[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