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2014年,湖北省黃石市被國家民政部正式授予“全國社區治理與服務創新實驗區”。在未來,黃石市也將利用三年時間全力打造符合于國家級標準的“社區治理與服務創新實驗區”,實現在十八大報告中所提出的推進社區治理。并同時全力加快完善對于文化管理體制、文化生產經驗機制的基本建立。本課題就上述理論,希望從社區管理體系建設的特征意義、群眾文化藝術生活方式問題的指出以及群眾文化藝術生活管理體制創新建設這三大方面入手,分析黃石市黃印村社區的未來社區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管理體系的建構思路。
[關鍵詞]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管理;創新性建設;管理體系;黃印村社區
中圖分類號:J63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6)04-0097-02
本文所研究的黃印村社區下轄94個居民小組,居民總數達到1.2萬人,共有4220戶居民,其中文明家庭1750戶,特色文明樓院6個。黃印村社區之前曾先后榮獲了湖北省級文明社區、湖北省科普示范社區、湖北省充分就業先進社區等榮譽稱號,是黃石市區內典型的模范小區。2014年以來,為了進一步創建文明社區活動,構建以“鄰里守望幸福黃印”為創建載體的社區特色,該區開始充分利用社區鄰里節活動來為區內居民搭建交流平臺,希望有效促進鄰里之間的和諧關系。
一、社區管理的性質與現實意義
(一)社區管理的內涵性質
城市社區管理工作是由社區內的各種機構所共同實施的,比如各種單位、組織或社區居民本身,它具有區域性、自我組織性、自我服務性與自我管理性。從社區發展角度講,社區管理應該涉及到科教文衛或更多方面,所體現的就是一種區域內的互助精神特征。從廣義理解,社區管理是面向整個城市社會系統的一個分支,狹義講它涉及了社區本身的管理工作。但不管狹義還是廣義,社區管理的最終目標就是利用具有層次性的系統和合理的管理辦法,將社區領域內的社會管理、民眾管理工作長期做好,以確保整個城市的可持續運營。
(二)社區管理的現實意義
城市社區發展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質,推進城市的全面發展進步。尤其是在市場經濟日益繁榮的今天,大力推動社區建設,豐富社區管理方法是極其必要的。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推進,政企已經完全分開,社會事務也逐漸大幅向社區轉移,社區居民被冠以了社區人的屬性。作為社會管理工作的一部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在社區的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這些建設有利于鞏固社區中所存在的社會保障體系,也有利于社區全面開展各種基于群眾群體的思想文化娛樂藝術活動,從而提升社區居民的身心健康。而黃印村社區也是本著營造“多彩小社區,文明大社會”的創新性多元化社區體系作為建設理念,積極開展社區的群眾文娛藝術活動,并尋求組織管理創新,以求獲得更多發展機會。
二、黃印村社區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現行管理工作成效
近幾年,黃印村社區一直本著“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建立現代文化社區體系,形成創新文化發展環境”的原則來積極完善社區基層公共服務與社會管理網絡。因此,黃印村社區也在如今的社區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現行管理工作實施過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效,體現了社區建設過程中不斷尋求創新的建設優勢。硬件建設已覆蓋全區。
黃印村自2007年以來就開始持續為期五年的社區文化活動建設,該建設并已經被列入到了黃石市的政府實施項目當中。所以在近些年的建設中資金投入也不斷加大,許多新建資源也在被不斷挖掘,形成了以置換、整合資源改建與再建為主的社區建設機制。截止到2014年,基于改建、置換、設立與新建等辦法所實現的社區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硬件設施已經基本建設完成,實現了對社區的全覆蓋,這其中就包括了體育館、休閑廣場、健身中心、圖書館、文化活動室等等。截止到2014年末,黃印村社區的戶外文化活動點已經超過20個,而且種類也相當豐富。
(一)設施功能設置基本滿足該社區群眾文化藝術活動需求
在《黃石市社區文化活動基本配置要求》中就規定,社區群眾文化藝術活動應該具備多功能活動、展覽展示、信息服務、體育健身、團隊活動、休閑娛樂與社區教育這七大功能,因此黃印村社區也是本著這一規劃,展開了以“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實際”的“三貼近”原則,在社區群眾的文化藝術活動管理工作中基本達到了《基本配置要求》中所提出的各個條目要求。而在活動管理的布局策略上,則主打動靜分離的錯層布局架構,既方便了群眾,也獲得了管理方面的巨大成就。另外,黃印村社區為了豐富活動管理建設,還根據群眾的聲音增設了許多特色項目,滿足了群眾的更多需求,這更進一步促進了社區群眾的文化藝術活動交流,使得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也得到了更深層次的良性發展。
(二)文化服務凸顯惠民成效
除了上述管理成效,為了滿足群眾的多元化需求,黃印村社區還在積極建設中不斷完善和充實社區活動內容,盡量做到精益求精。其中所有的文化活動室都做到了全周60小時以上的服務時間覆蓋范圍,而且90%以上的服務項目都是免費開放的。另一方面,社區也聯合黃巖市政府開展了“政府搭臺、群眾創作、專家指導、團隊演出”的新文藝活動管理創新形式,全面提升了社區文藝活動項目的群眾滿意度和普及度[1]。
三、黃印村社區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管理機制中存在的問題
(一)管理運作機制亟待創新
目前,黃印村社區的文藝活動社會化管理機制并沒有完全形成,還尚存較為濃重的行政色彩。就管理形式來看,它存在直接管理,由街道辦事處或黃巖市政府直接成立帶有事業編制的法人單位對社區內的所有機構進行直屬管理;還有間接管理,由社區中的民間非營利性機構展開社區內的細致管理工作,比如對各個文化活動室的日常經營維護等等。
(二)社區群眾文藝服務均衡性差
從建設角度看,社區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管理體系的構建其主要因素就是公眾的文化權益及公眾的基本文化需求,因為社區建設的公共性與均衡性告訴人們,文化藝術活動管理體系的構建不能與社區不同層次人群的共建共享機制脫節。但是從黃印村社區的相關建設數據來看,區內存在嚴重的文藝活動參與比例不平衡現象。
四、黃印村社區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管理機制創新性改進策略
(一)動態管理機制建立
黃印村若想實現社區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管理機制的創新特性,就必須做到對現有文藝活動設施存量的深層次充分挖掘,做到物盡其用,甚至是一物多用,盡可能地滿足廣大社區居民的各種現實需求。因此,社區應該開展關于文藝活動建設的動態管理機制,特別是加強對硬件設施的動態管理與改善,避免文化活動出現單調與重復的現象,時刻保持社區群眾參與的熱情。
(二)社會專業化運作機制的引入
實施社會專業化的委托管理對黃印村社區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管理體系構建也是相當有益的,因為它在保持產權性、公益性不變的投入前提下,與社會企業、政府達成了契約式委托,實現了更具監督性、評價性、激勵性與構建性的社區文藝活動機構框架。同是,社會專業化運作機制的引入也讓社區管理更具法律性和社會性,讓社區未來運作更加人性化。
(三)實現“一街一品”文化工程
所謂“一街一品”就是指根據社區固有的特點與文化資源,并結合社區群眾的人文資源及傳統文化特色來打造社區文化活動品牌,并圍繞品牌開展文藝活動,將文藝資源進一步拓展開放,讓其成為社區的文化名片。 “一街一品”文化工程的構建對黃印村社區的群眾文化藝術活動挖掘及管理絕對是一次重大的創新與突破,它給予了社區群眾更多的藝術享受,它立足并扎根基層,發揮了文藝對城市人文文化建設的引領提升作用,大幅度提高了社區群眾的文藝素質、人生閱歷,也讓人與人彼此之間變得更加理解、信任與包容對方,更有助于社會文化藝術與制度的和諧穩定發展[3]。
總結
本文基于唯物主義理論與黃印村社區的實際建設過程指出了社區在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管理體系構建方面所存在的問題,給出了具體的應對創新策略。對于黃印村社區來說,未來的建設任務依然還很艱巨,任重而道遠,但是只要擺正建設方向,永遠明確以為群眾服務為主體的建設方針,就能夠實現對社區文藝活動管理體系構建的系統化、人性化與現代化。
[參 考 文 獻]
[1]安靜.上海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管理現狀和對策研究——以長寧區為例[D].上海交通大學,2012:15-28.
[2]周臻奕.社區居(村)委文化活動室管理現狀與對策研究——以上海市徐匯為例[D].華東師范大學,2010:21-30.
[3]王江平.重慶市社區文化建設對策研究——以江北區為例[D].重慶理工大學,2014:33-45.
[4]李小汶.群眾文化藝術創作問題研究[J].文藝生活旬刊,2015:252.
[5]吳鐵飛.群眾文化藝術創作的現狀及措施問題初探[J].現代企業文化,2015(09):8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