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校音樂教育的培養目標要求未來的音樂教育工作者掌握基礎理論和技能,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一定的教育教學研究能力。本文結合當前音樂人才培養模式出現的問題,總結了一些有啟發性的課程體系改革方法,結合創新型的實踐教學方法,提出培養復合型人才的新模式。
[關鍵詞]
音樂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復合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G61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6)11-0016-03
一、高校音樂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的不足
任何專業的課程體系的構建都是龐大的系統工程,事關整個行業大格局的未來走向。一直以來,我國高校音樂教育強調“專”和“深”,追求單科課程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有顯著的封閉化和自我化的特點。與其他課程之間缺乏溝通和融合,導致學生知識面狹窄,人文素養匱乏,綜合能力不強等問題。有的課程內容觀念比較陳舊,雖然號稱經典,但無法引起學生興趣,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對音樂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動態做不到及時的關注與吸收。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方面,專業課與通選課的設置比例有失偏頗,無法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整體學術素養。
我國傳統的音樂院校專業教育模式,一直強調本學科專業的單極化發展,鼓勵專業技能的高、精、尖。這就導致了曲高和寡的窘境,造成了不顧時代發展而一意孤行的局面,忽視了對復合型音樂人才的培養。特別對于師范類的音樂教育來講,學生無法具備足夠的音樂實踐技能和教學能力,就不能為將來從事音樂基礎教學和研究工作打下基礎。同時,隨著國家經濟文化大環境的快速發展,社會各行各業都需要有一定實踐能力的音樂專業人才。競爭激烈的人才市場中,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要求都包含要有一定的工作經驗,甚至要求學生一專多能,具備更寬廣的知識面,這些情況給高校教育工作者敲響了警鐘,我們應盡早關注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復合能力的培養。
二、音樂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必要性
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論和思想的指導下,按照特定的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以穩定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管理制度和評估方式,實施人才教育的過程的總和。人才培養模式是高校培養人才的前提,是人才培養終極目標得以實現的基礎。具體來講就是“培養什么樣的人”和“怎樣培養人”兩大問題。模式中包含有人才培養目標、教學方法和途徑、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的內容。為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音樂人才,教育部鼓勵各高校開展創新型實驗,朝著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發展。
復合型人才是指通過一定的教育模式培養出的具有寬厚基礎理論和廣博的知識面,掌握兩門或兩門以上學科的理論、知識和技能,富有跨學科意識和創新精神的人才。復合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包含有:知識面廣、知識的交融程度高、思維輻射寬、社會適應能力強等。我們可以先參考一下美國高校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特點。美國各大學近年來一直在努力拆除學科間的壁壘,進行跨院系合作,開設新的專業,安排新的課程計劃,各個院系的教師合作從事本科教學,跨學科復合型的人才培養機制已經深入到教育工作中的每一環節。
概括來講,高校音樂教育的目標應放在創造復合型人才,改革教學機制,創新培養模式上。首先,教學機制的改革要敢于嘗試,兼容并包。以往墨守成規、閉關自守的教學方法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和社會的需要。在增加本專業與其他專業交流的基礎上,教育工作者要創造一個思想碰撞、取長補短的平臺,允許不同觀點和不同學科的“大交流”。其次,要突出課程設置的“少而精”和“博而通”兩方面的特點,大膽調整必修課與選修課的比例,使音樂基礎教育與學生個體的人文修養真正地融會貫通起來。另外,加大音樂學科的應用性特征,強化實踐能力的培養。提高教學實踐、藝術實踐和社會實踐等課程的比重,引導學生親身參與實踐教學的過程,綜合運用專業知識與經驗來解決實際問題。
三、復合型音樂人才培養的新思路
1.通識教育下的課程體系改革
通識教育是美國大學教育最突出的特征,目的是使學生獲得合理的知識與能力結構,確保學生全面發展。美國通識教育主要有四種實施類型:分布必修型、名著課程型、核心課程型和自由選修型。學生在文藝領域、史學領域、社會分析與道德領域、科學領域、外國文化領域等五個領域里必須具備一定的素質。這種課程設置的最大優點是打破了傳統的按學科設課的模式,強調課程設置要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基于通識教育的理念,所有學生在入學頭兩年里,必須用跨學科選課的方式選修語言、文學、寫作、人文、數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這幾大學科,在后兩年才能選擇個人感興趣的主修、輔修學科,進入相對專門的領域研究。
當前我國高校的通識課程設置雖已廣泛應用,但改革實施的深度和廣度仍然參差不齊。音樂專業的課程結構也往往停留在“基礎課”“專業課”“輔修課”等模塊上。這種單一的課程劃分模式已經很難跟上時代的進程,造成各專業課程相對獨立、封閉,培養出來的學生知識結構片面等。因此,學校和院系在未來的課程體系構建中,要更加注重藝術學科與自然、人文學科的融會貫通,堅持“專業過硬,博采眾長”的理念。要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修養,博覽各門藝術的精粹。例如,音樂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如果僅僅將學生眼界定位在鋼琴演奏專業上,而忽視了演出策劃、主持演講、舞臺協調等延展能力的培養,自然無法造就具有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了。又如,傳統的音樂欣賞課可以和其他課程結合起來,力求把“欣賞”滲透到一切和音樂有關的創作中去。課堂上的名作賞析,課后的延展閱讀、朗誦寫作等都是對欣賞的必要補充。藝術實踐課不要只局限于音樂會形式,可以開設戲劇表演、演講主持、合唱指揮、影視音樂等課程,學生可以豐富藝術體驗、提升藝術品位,為將來的藝術工作拓寬渠道。當然,上述的融合課程的構想,需要各院系甚至各學校之間的緊密合作才能得以實現,但拓寬思路、力求創新顯然已是擺在教育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2.轉變教學評價機制
院系教學單位針對學生的教學評價和成績評定方法要有所完善,要從單一的專業評價轉向綜合素養評價。音樂教育改革的重點是觀念的創新,除了課程設置和教育思路的轉變,傳統的教學評價手段也要做出相應的調整。教育者只有重視了學生的整體能力素質,才會最大限度實現人的創造潛能,為培養復合型人才奠定基礎。在學生個體層面,要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反思式和思辨性的學習,促進個體人格發展并培養積極的學習態度。因此,院系對學生成績的評價,應從孤立的學科知識與技能的評價轉向整體的綜合能力素質評價,從注重結果的終結性評價轉向注重學習過程的發展性評價。具體來說,考核學生成績的途徑可以包含多種因素的結合,除了專業技能之外,音樂素養、音樂綜合能力、藝術領域實踐能力與學術研究能力等也應在考核范圍之內,相應的學分分配比例要有所改變。學生只有通過這樣的綜合素質考核,才會在未來的工作中得心應手,體現出自身的綜合水平與價值。
3.音樂實踐教學的新模式
我國高校實踐實習課程的開設,往往沿襲單一地組織社會活動,深入第一線等傳統形式。而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要求我們大膽創新甚至顛覆舊的實踐模式。在課時比例和課型布置方面,可以根據實際條件,大規模地進行調整。西方高校音樂教育專業除了理論教學,對學生實踐環節非常重視,如實踐課就包含實地考察和教學實習兩大模塊。院系會給學生安排超過一個月的時間到中小學課堂進行聽課觀摩和互動。這樣長時間的、深入第一線真實環境的學習實踐方式可以讓學生及時了解最新的音樂教學的現狀與動向,提前積累教學工作經驗。
在音樂院系常見的學生音樂會的組織方面,我們可以讓這一典型的實踐課程的構架思路變得更為寬泛靈活。例如,音樂會模式要有一套專業仿真的操作流程:從曲目的設計、編排到演出的策劃、排練,舞臺的布景,人力的分配,再到宣傳資料的印發等等具體細微的環節,都要求每一個學生的親身參與。這些都是音樂專業素養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專業性、技術性和精英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將來學生在社會工作中必備的教育新理念。
針對高師音樂專業的教學實踐活動,可以實行院系統籌—教師負責制,安排大量時間把學生分成小組參與真實教學活動,如集體備課、試講、課堂錄像、觀摩點評、研討會等,使學生切實體會教學過程的每一環節,并掌握一定的教學技巧。教育管理者也要配合這種側重實踐的教學模式,提高實踐課程的學分占比。同時,對學生實習內容要有具體的要求,如:參與實習的學生在實習期間要完成五節試講課、五節評價課,要參與相關的課程研討會至少三次,等等。這樣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學以致用,學生在真實的教學環節中去粗取精,為將來的教學工作夯實基礎。另外,鼓勵校際間采用觀摩課的形式,組織學生集體聽課并進行研討交流,做到揚長避短,完善自身專業水平。如果有社會演出、軍民共建、文藝下鄉等活動,也要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策劃演出從頭到尾的諸多細節,提高具體業務水平。
校際間的學術交流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大的學習平臺。有些城市的大學城建設,就可以很便利地打造一個“公共教學實習基地”。如舉辦“大學生藝術節”等課外實踐模式,通過多學科的交匯融合,在交流學習和實踐的基礎上,進而培養出如數字音樂人才、藝術管理人才、影視游戲音樂人才等更專業化、更符合時代需求的音樂復合型人才。
結語
筆者上文中總結的幾點關于復合型人才培養、實踐教學的革新等新思路、新想法,希望可以引起院系層面的教育者和管理者的關注,在強化本專業基礎教育的同時,結合各個院系的實際情況,拓寬思路,構建科學有效的課程體系;深化改革,營造更高層級的實踐教學平臺,最終提高音樂人才培養的質量,走出緊跟時代步伐的并可持續發展的新路。
[參 考 文 獻]
曹理.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李德隆.高師音樂教育學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
[3]張克學.地方高校音樂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2012(12):20.
[4]崔學榮.中美音樂教育方向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比較 [J].中國音樂,2014(03):156.
[5]張小梅,華進,任也韻.外國高等師范院校音樂人才培養模式[J].中國音樂教育,2007(05):44.
[6]鄭莉.高素質音樂教育人才培養呼喚教師教育精品課程[J].中國音樂教育,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