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聲樂表演唱是將歌唱、舞蹈肢體動作相融合的一種綜合性演唱形式,是最廣泛開展的、適合少兒天性及認知規律的生動有趣的教學形式之一。小學低段時期,學生童趣、活潑、善模仿,樂于載歌載舞的表達方式,是實施聲樂啟蒙教學的最佳階段。本文運用“融合情境”“趣味練聲”“童心展演”等方法,從建立統一的聲區通道、建立穩定的歌唱狀態、樹立自信的歌唱心理等方面進行教學探析,借以優化聲樂表演唱啟蒙教學。
[關鍵詞]
聲樂表演唱;啟蒙教學;方法探析
中圖分類號:G61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6)11-0038-03
聲樂表演唱是將歌唱、舞蹈肢體動作相融合的一種綜合性演唱形式,是最廣泛開展的、適合少兒天性及認知規律的生動有趣的教學形式之一。小學低段時期,學生童趣、活潑、善模仿,樂于載歌載舞的表達方式,此階段屬于少兒音樂學習的起步階段,更是聲樂學習的啟蒙階段。因此,該階段的學習應注重科學發聲、氣息運用、自然聲區的穩定、共鳴腔體的開發及嗓音美化等基礎性培養,為其未來的學習做好鋪墊,也為提升歌唱水平打下扎實基礎。
但從愈加豐富的少兒歌唱競演中反觀,目前少兒聲樂教學還存在諸多弊病: 教師不能夠對學生分層次、階段化實施教學,忽視啟蒙教學;為迎合比賽高標準、高要求,不顧學生聲音的張力和歌唱能力,讓學生唱高音、唱大歌;作品脫離學生的理解;教學方法成人化;訓練形式單一;教學用語術語化等。由此,低段聲樂表演唱教學過程中怎樣切實有效地開展啟蒙教學?怎樣幫助學生實現科學用聲、自然表演呢?在日積月累的教學中我分別采取了“融合情境”“趣味練聲”“童心展演”等方法,從建立統一的聲區通道、建立穩定的歌唱狀態、樹立自信的歌唱心理等三個方面開展啟蒙教學。以實踐中的探究和思考,為優化低段聲樂表演唱啟蒙教學提供一些方法。
一、融合情境,建立統一的聲區通道
低段孩子學習講究直觀、趣味,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創設情境,才能促進他們對聲區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通過引導學生想象身體里有三個“發聲室”,一個在胸底叫“低音室”,一個在口鼻咽腔叫“中音室”,一個在后腦叫“高音室”,而連接三個發聲室的地方就叫“走廊”,它們是通往各發聲室的“要道”。練聲就是在“發聲室”玩“捉迷藏”。
教學中,筆者運用融合情境的方式和學生共同探索聲音和氣息通往的方向,化抽象為形象,使學生容易理解,易于接受。比如,緩速“u”母音的長音、連音等進行音階上下行練習,運用趣味游戲,體驗吹蠟燭或蒲公英的起勢,亦可似欲打哈欠,氣沉胸底,牙關松開,做好發聲前的氣息及口型準備,勻速運氣。又如,高音區引導學生想象高原上的寒風,呼,呼,呼,感知高音室的發聲;想象夜幕下的牧場,風聲低沉松弛,充分體驗低音室發聲。還可設計漸強至漸弱的力度變化引導學生感知氣息量的大小,引導在學生舒適的自然音區間反復練習,在美的體驗中找尋不同音區美的聲音。
“唱歌就像修一條高速公路,如果修得平坦、貫通,就能供各種車輛通行。” 我國著名的聲樂教育家金鐵霖先生曾這樣指出修建歌唱通道“公路”的重要性。如此融合情境的建立自然聲區通道及音區間的平穩過渡,不僅培養學生動態調整發聲的意識和體感,還逐步培養學生形成自如運用自然童聲的科學用聲理念,掌握基本的嗓音護理保健,獲得甜美、圓潤、富有彈性與運動感的音色,為前期的啟蒙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
二、趣味練聲,建立穩定的歌唱狀態
初學聲樂,很多學生都會因枯燥的理論、機械重復的練習感到乏味。趣味練聲,不僅運用形象化的教學語言,結合其生活經驗詮釋聲樂理論知識,還通過營建游戲般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歌唱興趣。
(一)練聲初啟——唱響“動物演唱會”
1.設定情境的角色扮演,感知音區變化,建立音高概念。
如,音階練習時可讓學生扮演各類小動物:小鴨子在郊游,“在低洼的池塘”“在草垛上”“爬到山頂了”等,通過情境,引領學生體驗音高變化。
2.結合作品創編練聲曲,有效鞏固歌唱技能,也有利于解決作品中的問題。
如,低段聲樂作品《老師》中拓展延伸的軟起音及“ao”母音歸韻練習:
引導學生想象小花貓的輕盈步伐,輕柔地撫摸它的毛,訓練“ao”母音歸韻。
哼鳴“u”母音練習:
想象自己是一只強壯的老黃牛,步伐穩健,夕陽中牧歸的心情。訓練“mu”音半哼鳴的發聲方式,尋找“u”母音的鼻咽腔共鳴。
結合低段聲樂作品《太陽花》《童心是小鳥》等拓展延伸的短跳音“a”母音發聲練習:
想象自己是一只嘰嘰喳喳蹦蹦跳跳的小麻雀,小巧輕盈,迅速靈敏!
“動物演唱會”氛圍輕快,素材豐富,貼近童心,彰顯童趣,有利學生輕松掌握練聲知識。練聲曲的創編還可結合音準、節奏、歌唱姿態、發聲的口型、咬字吐字、音色、氣息感知、起音、跳音、連音、長音等歌唱基礎知識進行創編,建立學生的聲樂學習概念,滲透基本發聲原理,扎實訓練基本功,實現有趣有效練聲。與此同時加強學生在歌唱中的表演和形體的有機結合,獲得聲、情、形并美的聲樂表演唱體驗。
(二)穩定氣息—— 趣練“金嗓鐵肺”
“金嗓鐵肺”是對具有超強聲樂能力的人的褒獎之詞。初學聲樂,能夠建立自如、流暢的運氣系統,通過練習獲得美好音質,即是實現氣息訓練目的。[1]“呼吸是歌唱的基礎,氣息是歌聲的動力。”氣息的流動有利聲音流暢,氣息的下沉有利聲音的穩定。
如,呼氣時,想象吹氣球,綿延流淌的氣息讓氣球慢慢變大,吸氣時,自己的肚子就是那只氣球,逐漸被穩定的氣息充滿;或是吹瓶口練習,想辦法讓小口徑的玻璃瓶發出穩定均勻的聲音;想象用力搬石頭,讓氣息下沉……
教學中,通過情境化練習代入“偷氣”“搶氣”“歇氣”“狗喘氣”“快吸慢呼”等呼吸方式,在趣味體驗和實踐中,開啟學生由存儲氣息到運用氣息的自如狀態。良好的氣息支撐,才能有效保障聲音的質感。一呼一吸間,“抬起軟腭打哈欠,打開喉嚨氣通暢,氣沉胸底腰擴張,用力均勻聲清亮……”小小口訣加深學生對呼吸過程的理解,結合生活體驗,幫助學生積累呼吸感知體驗,讓氣息更有利地服務于發聲。
(三)開發共鳴——尋找“自然立體聲”
缺乏共鳴的聲音“單薄”——缺乏立體感、“直白”——僵直沒有流動感、“乏力”——缺乏彈性、“音域窄”——只有真聲或真假聲不融合。啟蒙階段,共鳴運用是形成良好音質的重要因素,然而“腔體共鳴”的概念對低段學生而言非常抽象。通過引導學生想象身體里帶著“隨身音箱”,通過感知共鳴、運用共鳴及動態調控,一起發現“好的聲音共鳴效果是自己調出來的”,引導學生做自己身體“發聲室”的主人,做自己的“調音師”。
通常由學生的舒適音區起音,采用感官體驗的方法,讓學生從胸腔、鼻咽腔、口腔、頭腔依次充分感知聲音共鳴,并描述知覺體驗。設定演唱情境及人物角色,比如,溫柔的小貓,中聲區音階練習,體驗鼻咽腔共鳴;穩健的大象,低音區音階練習,體驗胸腔共鳴;清脆的百靈,高聲區音階練習,體驗頭腔共鳴等。不同音區練習中對比音質音效變化,訓練“調音師”形成敏銳的聲音動態調控能力,讓隨身音箱發出富有色彩和變化的自然立體聲。
三、童心展演,樹立自信的歌唱心理
“童心展演”,即運用遵循學生身心特點的方式,選擇合適的曲目,進行符合學情、放飛童心、充滿童趣的聲樂表演唱學習展演或舞臺實踐。
舞臺實踐是聲樂表演唱能力水平提升的必經之道。當學生饒有興趣地完成階段性教學內容后,通過創設機會、提供舞臺,及時進行組內、班級、校內外各類平臺的活動展演。“經歷過大小、氣氛不同的表演場,就可以有出色的應變能力,克服一切不利于演出的因素,使自己的演出能揮灑自如。”[2]同時,教師還需跟進教學評價,使學生在實踐分析中積累經驗,獲得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