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根據學生音樂學習的現狀,從審美力入手,科學有效并有步驟地培養學生發現美,感受與欣賞美及創造美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品質,提升生活品位。
[關鍵詞]審美力;三方力量;六度發展
中圖分類號:G61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6)06-0025-02
一、音樂課堂現狀
1.童聲被稱為“天籟之音”,但在我們的音樂課堂上,學生不愿主動舉手張口唱歌,即使被點名歌唱,也不一定唱得悅耳動聽,往往唱歌時白聲、喊唱現象嚴重,歌聲沒有表現力。
2.欣賞教學中,學生興趣不濃,不具備應有的欣賞知識與審美能力。
3.在音樂綜合活動的過程中,學生要么開心無比的隨著音樂沒有美感的手舞足蹈,要么教室內鴉雀無聲。
二、音樂課堂需解決的問題
1.擴容學生相關藝術知識和美的藝術體驗。
2.培養和提高學生發現美、感受與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3.形成高尚的藝術審美情趣。
4.提升學生綜合藝術素養。
三、以體現審美力為核心的音樂課堂行動研究的界定
“審美力”是審定、欣賞、愉悅于美的能力,是道德修養、文化素養、美學的體現,是個人取舍美的基礎,是選擇美的必要條件之一。審美力包括發現美、感受與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行動研究”是指有計劃有步驟地對教育實踐中產生的問題,由全體教師或研究人員共同合作,邊研究邊行動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
四、以體現審美力為核心的音樂課堂實踐的研究內容
具體將從如下幾個方面操作:
1.明確一個理念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我國教育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科研興校、科研興教”已成為當前教育的主旋律。離開了教育科研,學校教育便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現代教育呼喚新的教育理念,充分發揮人的潛能,成為教育全新的研究課題。在我校音樂教育活動中,追求審美教育、實現和諧教育成為各門學科教學的共同目標和最大交集。
2.發動三方力量
(1)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既是學習的客體,又是學習的主體,在實踐過程中,我們強調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各科教學和各項活動中要積極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引導他們積極地發現美、欣賞美,主動地創造美,讓“審美”成為他們的精神需求和學習目標。
(2)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是教學改革的主體力量,是學校教育改革的關鍵力量,通過有計劃地開展理論學習和教學研討,更新教師的教學理念,鼓勵教育革新,積極開展教育科研,努力改進課堂教學,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努力實踐以培養學生審美力為核心教育理念,優化教學結構、教學語言、教學情感、教學手段和課堂板書,積極追求美的課堂教學模式,以美啟美,感染學生,激發學生創造美的興趣和能力。
(3)充分發揮家長的協作作用
追求以體現審美性為核心的音樂學習力課堂,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和協作。我們通過召開家長會,通報學校教育改革的方案,征求家長的意見,贏得家長的理解,取得家長的共識,積極支持學校的教育改革,幫助家長樹立現代教育是“美育”的教育思想,積極支持學校實行“美育”教育。
3.以體現審美性為核心的音樂學習力課堂的六度發展
(1)確保課堂教學的參與度
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要求人人參與,要求教師必須人人有一項藝術特長;學生嚴格上好課程表上的每一節音樂課。
(2)關注審美教育的親和度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強調師生之間關系的親和。要求以美的態度來對待學生,從而產生美的情感,形成美的氛圍,激發學生追求美和創造美的積極情感。
(3)追求課堂教學的自由度
解放學生是新教育實驗的目的之一。不僅要解放學生的空間和時間,還要解放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創設有利于創造美的環境,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環境中自由成長,自由發揮,自主地進行審美創作和學習。
(4)重視知、能訓練的整合度
“美育”教育是學校新教育實驗的主題,在實驗過程中,一切活動的安排要以新教育實驗為基準,方法的創新、時間、空間的安排都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要以體現審美性為核心進行活動。
(5)著眼審美教育的練習度
實踐是形成技能的最重要的方法,在課題實驗的過程中,我們堅持實踐第一的思想,提供充足的時間和足夠的空間,利于學生進行創造。讓他們在實踐中形成審美意識和能力,進而形成創新能力。
(6)放眼審美教育的延伸度
拓展延伸是學校教育由課內走向課外,由課堂走向生活的重要手段,也是促進學生審美力發展的必備條件。在美育教育的實踐中,我們要求所有的教師在教育過程中都要給學生留下拓展延伸的空間,便于學生進行自由的發揮,并能根據自身的情況安排相應的課外活動,達到促進個性健康活潑發展的目的。
4.以實驗為平臺,改進教育的發展模式
通過開展新教育實驗的學習和實踐,改變了我校的教育發展模式,形成了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和學習方式。
(1)創新學校的發展模式
重新審視學校的發展方向和工作重點,尋求改革學校教育的突破口和支撐點,明確“以美育德,以美啟智,以美健體”的工作思路和指導思想。學校的音樂教育工作以體現審美性為工作中心和目標,也以體現審美性為工作措施和操作手段。
(2)更新教師的教育理念
以體現審美性為核心的音樂學習力課堂研究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以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為工作目標,以“美育”的思想指導課堂教學的研究和改革,追求“美育”的課堂和“美育”的教學境界。
(3)優化學生的學習狀態
將審美的思想根植于學生的認識之中,建立全新的學習觀,變“苦學”為“樂學”,進一步明確學習的目的和意義。將學習過程視為欣賞美和創造美的過程,改變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學習的模式,跳出“應試教育”的怪圈,開拓“美育”學習的全新境界。
五、以體現審美力為核心的音樂課堂實踐的意義
1.使學生具有正確理解和善于欣賞美的知識與能力;形成他們對藝術的愛好。為了使學生具有藝術修養,就要使他們掌握各門藝術的基本知識,逐步形成馬克思主義的文藝觀點和審美標準;還要讓學生分析和評價藝術作品和社會上的美好事物,以培養他們審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激發他們對藝術的興趣,培養他們愛美的情感,抵制各種精神污染。
2.強化審美鑒賞實踐,使學生漸漸地具有發現美的能力。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而言,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中國古代著名的文藝理論家劉勰也強調:“操干曲而后曉聲,觀干劍而后識器;故圓照之象,務先博觀。”審美主體只有在反復的、經常的審美觀照中,才能體悟到審美對象的美妙,培養起自己音樂感的耳朵,成為對象的主體。無論是對繪畫、音樂、書法、舞蹈等藝術作品,還是對日常生活中審美對象的觀照,對美的發現、領略、領悟的程度,都有賴于審美實踐。
3.培養學生充分感受與欣賞美的能力。要求在培養他們敏銳的感覺能力的同時,發展他們高尚的審美情感;還要求培養學生審美的比較及分析能力,以區別真善美與假丑惡;培養他們審美的想象和聯想能力,以掌握藝術形象。
4.培養和發展學生創造美的才能和興趣。要使學生學會按照美的法則建設生活,養成美化環境以及生活的能力和習慣。要注意組織學生參加各種藝術實踐活動,發展他們創造藝術美的才能和興趣,尤其要注意發展有藝術才能的學生的特長。
5.在促進學生發展的同時,更能促進我校藝術教師更新教育觀念,增強審美意識,提升自我審美素養。學校的藝術教育在課題的引領下,更具品味與內涵,為我校的藝術教育特色樹立一面“美”的旗幟。
俗話說:“學無止境”,面對轟轟烈烈的教育教學改革,我們將秉持危機感,以今天為起點,努力實踐本次實驗課題的教育理念,力爭創造出更優的業績,為“當代學校美育發展研究”和藝術教學改革貢獻一份新的力量!
[參 考 文 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Z].北京:教育部印發,2013-10-18.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Z]. 北京:教育部印發,2000.
(責任編輯:劉申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