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夢”是習總書記提出的重要執政的理念,理念指出應把“中國夢”與全國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夢想結合在一起,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國夢”的提出凝聚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最大共識,極大地激發了中國人民發展國家、振興民族的熱情,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本文針對“中國夢”對中學音樂課堂現狀進行調查,以桂林市某中學為例進行研究。
[關鍵詞]“中國夢”;音樂課堂;現狀
中圖分類號:G61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6)06-0029-02
一、國內對“中國夢”詮釋的研究現狀
對于“中國夢”提出的歷史背景研究,學者孫力、劉江雁在文獻《中國夢的歷史淵源》中提到:中華民族近代以來追尋實現中國夢,淵源于中華先人追求進步的復興夢想,先人夢想猶如綿延泉源。洋務派的代表人物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1],興辦洋務事業,以圖強兵富國,在中國近代化的道路上跨出較大的一步,但自強求富的夢想終究以甲午戰爭敗績及其引發的亡國滅種危機而破滅[2]。后在孫中山領導下,中國開始擺脫沉淪千年的封建社會,引領全國人民逐步走向新時代新夢想的社會。在20世紀末,開始為中國人民的思想意識貫入“中國夢”性質精神,并承載著一個共同的目標不斷的探索前進。可見,“中國夢”在歷史發展上集聚了廣大人民共同努力的智慧結晶,用中國人民的夢帶動“中國夢”,并逐步走向成熟。
學者郭繼文在文獻《中國夢研究綜述》中提到“中國夢”具有一定的時代特征,彰顯了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凸顯了中國特色、民族特色和時代精神。學者趙汀陽認為,中國夢是中國近百年來的“現代化”夢想。新世紀新一代領導集體提出的‘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為中國夢又增添了‘和諧’的元素[3]。復旦大學教授朱春奎在文獻《中國夢的科學內涵與實現路徑》中提到:中國夢不僅是屬于中國的,也是屬于世界的。中國夢的實現恰恰為世界各國的發展提供了機會,為人類追求和平與發展的夢想加分。對人類發展有較大貢獻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題中應有之義。學者吳建民在文獻《“中國夢”: 中國和世界都需要》中說:追夢的人多;夢想的內涵深等。
二、“中國夢”主題教育的研究現狀
經過調查者查閱各種文獻資料和網絡查閱,發現國內有當一部分專家和音樂教師研究中學音樂教育與中學藝術課程的德育教育內容,但是與“中國夢”主題教育的課題較少,其中楊琴的《中學音樂教育中的德育滲透問題研究》、胡慧洋的《淺談音樂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教育》、徐東蕓的《論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的德育滲透》、劉洪波的《“中國夢”主題教育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策略》、高壯偉和盧俞成的《探析“中國夢”主題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等都有在音樂課堂的研究中涉及德育融入的問題。
對于我國中學音樂課堂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學者任華在文章《我國德育教育的問題及改進策略》中講道:在改革開放后,隨著社會、經濟、文化領域的重大變化,“中國夢”教育社會基礎發生了很大變化,德育未能及時跟進,出現了一些社會問題,需要我們關注和解決[4]。主要在社會環境方面,坑蒙拐騙、低廉造假的現象過多,道德品質敗壞也影響著學生對當今社會的看法和觀念。這些問題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在學校方面:缺乏對音樂課的重視,資金短缺,學校設備不齊全,領導忽略對音樂課程的關心,而側重點和對培養學生的焦點都放在了對主干課的考核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才應該是當代學生發展的必備條件和要求。
三、“中國夢”主題教育與中學音樂教育相融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一)中學音樂課堂為“中國夢”主題教育提供平臺
“中國夢”主題教育是新時期教育的開端,它與中學音樂教育是相輔相成的。它們的融合不僅關系著社會的發展,還關系著學生今后奮斗的方向。音樂教育在學校也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受著社會時政、社會環境、社會文化的影響,教師可以結合當前社會時政的發展將其涉及音樂課堂上,提起學生們的興趣,以此教育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本課題提出將“中國夢“主題教育融入中學音樂課堂后,運用主題教育用音樂的方式來闡述中國夢,倡導廣大中學生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偉大“中國夢”而發奮學習、不懈努力[5]。中學音樂教育是“中國夢”主題教育一個重要的平臺,它為“中國夢”主題教育的發展和實施提供了有力的幫助。在“中國夢”與中學音樂教育的融合上,“中國夢”主題教育成了在生命教育中能夠幫助提升個體的生命價值的方法與途徑。“中國夢”主題教育作為教育的優良鋪墊,音樂教育的實質就是精神、情感教育。音樂教育的目的不僅在于培養和提高中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同時還在于對人的心靈和心情的陶冶和凈化。《初中音樂教學大綱》 指出要把思想教育寓于音樂教育中。而《新課程標準解讀》則更進一步指出:音樂教育要實現“育人”的目的。圍繞生命這一主題,“中國夢”主題教育和音樂教育具有了進行融合的共同基礎。作為生命教育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個體和整體兩種生命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6]。
(二)“中國夢”主題教育與中學音樂教育相融合的必要性
十八大的會議中習近平總書記向全中國闡述了中國夢的含義和其內在精神,不久全國上下各行各業包括各個階層段都在宣揚“中國夢”,當今社會人民群眾呼吁最高的話題也是“中國夢”,音樂界也刮起了一陣“中國夢”音樂的熱潮,有了關于“中國夢”的音樂,這也就為我們研究“中國夢”主題教育與中學音樂教育的可能性增添了一大部分的可能性。當今社會以及學校都在關注“為什么我們的學校培養總是培養不出全面發展各方面都優秀的人才?”這也確實是我們國家面臨的一個問題。
“中國夢”主題音樂屬于中國的文化軟實力,也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要提升我們的文化軟實力。“中國夢”在提出后,“中國夢”音樂也隨之而來,所以筆者此次緊抓主題利用現有音樂人創作的“中國夢”歌曲,進入中學課堂進行“中國夢”主題教育,所以主題音樂課堂要始終貼近學生生活實際,還有注意當地經濟發展以及文化需求,要做到堅持效率為根本目的,追求更好的教育效果,以達到讓同學們能在主題教育課堂當中更好的領悟“中國夢”的內涵精神。其實調查者認為最難的還是對于“中國夢”的詮釋用音樂的方式進行主題教育能否深入人心,以及“中國夢”主題教育與中學的音樂教育能否融合,在此之前調查者也調查了某中學音樂教育存在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各種問題,總結出,“中國夢”主題音樂教育與中學音樂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有著啟發學生思想、增強學生意識觀念的重要意義。
四、以桂林市某中學為案例的“中國夢”主題教育融入的調查研究
“中國夢”是我們全中國為之奮斗的一個目標,所以要利用各種途徑去向初中生滲透“中國夢”主題教育的其內涵精神以及核心主義價值觀。顧名思義“中國夢”主題教育融入中學音樂課堂就是時代的一個必然性,調查者在桂林市中學進行實地考察研究,利用現有的資源對學生進行主題教育,發現我們的傳統教育主要表現教育觀念并沒有及時地跟上當今飛速發展的社會,我們傳統音樂教育模式的死板,音樂教育教學方面的落后記憶以及對音樂教育評價的片面,都是目前中小學音樂課堂存在的問題。我們用時下的“中國夢”主題音樂合理地運用到中學音樂課堂當中,并且結合音樂作品等各種藝術形式,進一步加強桂林市中學以“中國夢”為音樂主題課堂的探索。
桂林市某中學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象山區凱風路,是桂林市普通中學中的重點,距離廣西師范大學雁山校區較近,調查者考慮交通方便就近選擇了桂林市某中學。桂林市某中學有兩名音樂教師,調查者根據學校自身的條件向老師進行訪談,被調查的班級是初三畢業班,他們接觸桂林市某中的時間最長,清晰了解某中音樂課堂的教學模式和現狀。在2014年9月份調查者來到桂林市某中學與音樂任課老師進行訪談。并且調查者跟隨音樂老師來到初三年級對某班級的音樂課堂深入調查,他們上課的內容是《“中國夢”的力量》,老師用歌曲《國家》引入,在播放音頻的同時將中國各個階段的照片展現在ppt上。課堂中學生氣氛活躍,踴躍積極的配合老師,并帶著對祖國的緬懷以及熱愛之情將歌曲演唱得淋漓盡致,這節課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們的德育素養,在學生們學到音樂基礎知識的同時還可以培養出高尚、完美,追求真善美的品質,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歸根結底,將“中國夢”主題教育融入中學音樂課堂是必不可少的,然當代中學生跟上時代的步伐,與國民政治共同進步,這樣才能實現學生適應社會上的需要,為中國教育的卓越成績帶來最直接的效益。
[參 考 文 獻]
[1]李侃,李時岳,李德征.中國近代史[M].北京: 中華書局,1994: 1.
[2]孫力,劉江雁.中國夢的歷史淵源[J].遼東學院學報,2014(01).
[3]高平.現代化之夢與實現路徑的探求[J].江西社會科學,2009( 10) .
[4]任曄.我國德育教育的問題及改進策略[J].時代教育,2014(12).
[5]劉琪.論對大學生進行“中國夢”主題教育的意義和途徑[J].錦繡,2013(10).
[6]楊琴.中學音樂教育中的德育滲透問題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11).
(責任編輯:魏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