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笛子曲《三五七》是趙松庭代表作之一,它采用南北派結合的寫作手法,以婺劇中亂彈音樂的曲調素材為基礎,融合自創的獨特演奏技巧,使戲曲聲腔曲牌器樂化。本文通過對《三五七》的淵源、演奏技巧進行梳理和分析,從而探索趙松庭先生的創作特色。
[關鍵詞]三五七;婺劇;技巧;風格
中圖分類號:J6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6)06-0074-02
《三五七》是浙江婺劇中亂彈唱腔的典型曲牌,趙松庭將其改編成同名笛子曲。雖然加入的一些新鮮的成分,用上一些新技巧,但依然保持婺劇典型曲調、傳統風格的原汁原味。樂曲依據婺劇中的板式變化進行組織和發展,旋律的起伏變化和樂思的發展均依照板式進行,而與此相關的速度變化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樂曲可分為引子、慢板、快板、尾聲四個部分。這四個部分起到起承轉合的作用,速度是由慢逐漸變快,在激昂的情緒中結束。整首曲子圍繞婺劇的典型旋律和中心音2作展開發展。將婺劇的戲曲精華融入其中,模仿人聲的聲腔,拖腔用循環換氣作夸張處理。整首樂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雖取材于典型的戲曲曲牌,但卻不是一味地借鑒,與笛子的演奏技巧相結合后,加入藝術夸張,使樂曲極富表現力。下面對曲子做具體分析。
引子技巧及分析
樂曲一開始用的是倒板。在笛曲中,它以“亮相”的姿態呈現,經過一系列變化發展最終成為曲調鮮明的段落。音調高亢、激昂,節奏處理自由,速度緩慢。引子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在一開始就表現出濃郁的戲曲特色,在五聲音階為骨干音的基礎上,加以豐富的裝飾音,多變的節奏和復雜的技巧。
第一層,前4個小節,兩句。采用二度和三度的旋律進行,無大跳。第一句結尾的剁音與句首的滑音突出豪放的性格特點,長音在演奏時,通常使用震音并由弱漸強,在較強的力度中斷句,以突出對情感淋漓盡致地表達,借鑒戲曲聲腔中的哭腔?!度迤摺返臑楸憩F接近于人聲演唱的腔調,多用氣震音,有一種訴說的效果。樂曲從最開始的引子部分已經呈現出浙江婺劇的典型曲調。
第二層,5至9小節,兩句,變化重復。每句第三拍六連音的處理也是為了重復和突出主要旋律。演奏時通常由慢漸快再漸慢,每一句結尾都有后倚音,突出南昆溫婉多轉注重收音的特點。
第三層,10至20小節,采用循環換氣演奏。循環換氣技巧最初是在嗩吶的演奏中應用,后經趙松庭先生的借鑒與嘗試,應用于笛子。此段的循環換氣演奏比較隨性,節奏由慢漸快,音符也越來越密集。節奏節拍甚至音符都可以根據演奏者對樂曲背景的了解即興演奏。表現出民族音樂和戲曲的隨性,擅長表達內心情感,不同于西洋音樂的刻板嚴謹。這一句對演奏者的技術要求非常高,除了循環換氣的自如運用外,突出較大的力度對比,從p到fff再到ppp。長音均使用虛顫,使長音不再單調,但對演奏者手指的靈活有很高的要求。第18小節,華彩部分運用了不同于尋常的減弱處理,自然地將樂曲引入慢板
慢板的技巧及分析
慢板可以分為兩個部分。此段起句漸快,最后定在每分鐘144拍上,雖然是4/4拍,但由于速度較快,旋律的動力性很強。21至23小節是引子向慢板的過度句。其旋律便是中板三五七的唱腔中笛子伴奏聲部的旋律。每句結尾的頓音取材于婺劇唱腔中的小三度收音,此處的剁音不能力度太大,要自然地過渡,不能在剁音處突強,也不能過于果斷,要有稍稍延伸的感覺。
第一部分24到76小節,是一個無再現二段式。曲式結構為:
A10[a5+a5]+B13[b7+c6]
第一段,24至37小節,兩句重復,無大變化,通常第二句比第一句略強?;敬_定了慢板的速度,加入了偏音7,多強調2,并在同一個音上采用各種復雜的節奏型和技巧,采用了弋陽腔中,以熱鬧的場面吸引廣大觀眾的手法,引起大眾的共鳴。演奏時不能粘連,要有輕巧跳躍的感覺,氣息不能過重,雖弱而不虛。
第二段,37至47小節,兩句具有不同的樂思,每一小節基本圍繞一個骨干音進行發展,類似于南昆中講究過腔,一字多韻,發展出多種裝飾的處理方法。47小節要突強,達到ff,為后面的p做鋪墊以襯托強烈的對比。
從48至76小節是慢板的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略帶變化的重復,也是不帶再現的單二部性結構,第47小節尾至49小節第一拍為玩弄部分的連接,之后轉入主題材料的低八度變化重復,使樂曲極具張力和戲劇性,成為竹笛獨奏的經典曲目。
整個段落都在p的基礎上演奏,既是回憶性重復也體現出和前一部分的對比。中間有小范圍的堅強減弱,但范圍力度都不大。多采用五聲音階級進,也不乏有七度六度的大跳,穩中求變。值得一提的是慢板結尾處經開放形態拉散,以引子的散板材料作為連接部分,導引出快板段落。
快板的技巧及分析
快板基本上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在經過了一個散板之后,樂曲進入了更快的快板。在該段落中,樂句由正眼(即第一拍的后半拍)起句,具有中國戲曲音樂中常用的囂板的性質。這種板式往往用在高潮處,力度強、速度快、具有很強的戲劇性。樂曲的快板部分較為復雜,將慢板、游板、流水等各種板腔融合,剪接、變化而成。
第一部分77至89小節,為快板主題的呈現。這13小節是慢板系統中的快中板。不同于以往曲子快板多大跳的特點,主題旋律多為五聲音階級進的寫法,速度較快。采用弱起和打切分穿插的手法,將重拍后移,更顯新奇。顫音、疊音的使用可根據演奏者的理解自由添加,運指要極富彈性,每個音要像彈簧似的把音彈出來,以表現出歡快、跳躍的感情。89小節的三個頓音給快板增添了一份調皮,同時與接下來無盡的長音形成鮮明的對比。
第二部分90至117小節,模仿婺劇中的緊打慢唱,即旋律聲部以較優美、自由的氣息和節拍演奏,而伴奏聲部卻以明確的、動力性節奏烘托激越、熱烈的氣氛。在這一個段落中,每個長音都可以自由延長,造成音樂連綿,長不可及的藝術效果,盡吐心底深蘊之情。長音間穿插的過度音在演奏時,運指需極富彈性。此段成為整首樂曲的華彩部分,為后來將循環換氣運用到笛子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三部分118至139小節,可分為兩層。
第一層118至125小節,兩句,圍繞1、2、5進行展開,第二句是第一句的高八度重復。演奏時第一句較弱、較為輕巧,為突出對比,第二句較為熱情。頓音輕巧、干凈,不能拖泥帶水。
第二層126至139小節,兩句。以剁音為主要技巧,在每一小節都有剁音頓音與連音的對比。第一句在p的力度上演奏,漸強。第二句在f的力度上演奏,剁音加上較大的力度,將整首樂曲推入高潮。旋律風格類似于婺劇中的過場音樂。在緊打慢唱之后,形成戲劇場景,加強音樂形象的鮮活程度和生命質感。
尾聲的技巧及分析
尾聲可以分為兩個部分。140至143小節為過渡句,引入慢板,以引子中散板的材料開始,要保持飽滿的音色,在最后一個顫音中漸強,進入尾聲的第二個層次。
第二層次采用快板的旋律,在每分鐘192拍的速度下,突然變慢,在樂曲主旋律的概括中干凈地結束。整首樂曲圍繞的中心音為2,但最后卻結束在1上,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調性感覺。將全曲形象精煉地概括,干凈利落、余音不絕,給聽者留下充分回味、遐想的空間。
結語
《三五七》不僅富含許多技巧,而且是南派笛曲的代表作品之一。演奏時給人一種一氣呵成的感覺,即使加入鋼琴伴奏也沒有多余的間奏時間,體現出演奏者扎實的基本功。樂曲運用筒音做6的指法,不同于平常曲子的演奏習慣,加大了樂曲的難度,樂曲中1 和4需要按半孔,開孔的程度根據不同的笛子而有所不同,要求演奏者有較好的音準。樂曲凝結了趙松庭先生的主要創作特色。整首樂曲旋律流暢,節奏棱角分明,力度和速度變化明顯。常用板鼓和拍板伴奏,主奏樂器和伴奏樂器有各自的旋律,你繁我簡、你進我出,突出戲曲音樂中支聲性襯托的特點,構成富有民族特色的復調音樂,使音樂原本流暢華麗的旋律更表現出一種熱烈歡快的氣氛,更加增強了戲劇性的效果。
[參 考 文 獻]
[1]趙松庭.笛藝春秋[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2011.
[2]張維良.竹笛藝術研究[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1.
[3]張帆.婺劇音樂的淵源[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4(03).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