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日戰爭時期產生了許多優秀的革命歌曲,這些經典的作品振興了中華民族精神,對抗戰勝利起到了巨大作用。在今天看來,這些跳動的音符仍然充滿了時代的感召力,猶如號角一樣發出嘹亮的呼喚,時刻提醒人們不忘國恥,猶如民族奮進的催征戰歌!本文從抗日歌曲的歷史背景出發,闡述了抗日歌曲的發展歷程以及對當時抗戰的作用,探索了抗日歌曲對時代產生的意義。
[關鍵詞]抗戰歌曲;時代號角;呼喚;民族奮進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6)06-0090-03
2015年9月,北京舉辦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盛大慶典,其間展播的一系列抗戰歌曲喚起了人們濃濃的回憶,仿佛又置身于槍林彈雨的戰火年代。抗戰歌曲以其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燦爛的文化,為抗戰起到了巨大的宣傳作用,每一個音符都充滿了時代的感召力,是中國民族音樂的珍品,在如今得到廣泛傳播,具有鮮明的時代意義。
一、抗戰歌曲的歷史背景
翻開歷史的壯麗畫卷,中國曾是繁榮的世界經濟文化中心,但從1931年9月18日我國東北地區發生“九一八事變”遭到日本的侵略,到1937年7月7日我國北平盧溝橋發生震驚世界的“七七事變”,遭到日本慘烈炮擊后,侵略者的魔爪肆無忌憚地伸向中華大地的每一個角落,變本加厲地對中國實施獨霸政策,傷痕累累的中國奮起抗戰,從此進入一個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錯綜復雜、社會生活愈加動蕩和貧富懸殊日益加深的復雜局面。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華民族曾受到了眾多列強的欺辱和侵害,中國這頭憤怒的獅子不再沉睡,抗日救亡運動全面興起。在驕橫殘暴的日本法西斯面前,人民眾志成城,奮起回擊,百萬工農齊踴躍。廣大從事文藝工作的人員也扎根于抗日的水深火熱中,創作歌曲來抒發內心的憤恨。每首歌曲都烙著民族的傷痕卻依然英姿颯爽,引發了聽眾的強烈共鳴,以排山倒海之勢屹立在中國大地。中國人民堅強抗戰不畏犧牲,終于在1945年看到了勝利的曙光。當下,雖然那狼煙四起的戰火已經煙消云散,但一曲曲紅色歌曲卻萬古流芳,那是祖國母親的呼喚,喊出了她殷切的心聲。
這些承載著中華民族之魂的抗日歌曲正是在這樣壯烈的背景下產生的。音樂工作者團結一致,運用手中小小的筆桿為爭取民族勝利而戰,有的進行宣傳,有的奔赴前線。抗戰歷經漫長的十四年,革命歌曲取得繁榮發展。歌曲與當時如火如荼的戰爭生活緊密相聯,深刻地體現出時代的意義,每一個音符都飽蘸著中華兒女的熱血與汗水,仿佛號角一般喊出人民的心聲,激勵著軍民的強烈的抗戰意志信念,不畏敵人的炮火,為打倒日本帝國主義血戰到底。
二、抗戰歌曲的特點
歌曲一向是是社會生活的產物,是民族精神、民生風貌、民心所向的重要體現,革命歌曲奮發向上,慷慨激昂,當之無愧為抗戰勝利的中堅力量。歌曲從群眾的立場出發,喚起了人們的愛國信念,激勵著中國人民不畏艱險沖鋒陷陣,形成了抗戰中牢不可破的銅墻鐵壁。它是取得抗戰勝利所不可或缺的因素,在中國民族音樂史上閃爍熠熠光輝。這一時期的抗戰音樂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體裁豐富
抗戰歌曲體裁豐富,有群眾歌曲、抒情歌曲、兒童歌曲、合唱歌曲等形式。
抗戰時期的群眾歌曲是通過刻畫我國無產階級勞動者被帝國主義無情壓迫,表達了他們怒火中燒強烈要求反抗的堅定信念,飽含力量。歌曲多為大調式,音樂性格沉著有力,堅毅樂觀,以短小動機作為基礎加以發展的原則,成功的塑造了一群肩負著革命使命的新社會先鋒,仿佛一面號召全國人民奮起抗戰的戰旗。如《義勇軍進行曲》、《畢業歌》、《前進歌》等,其中《義勇軍進行曲》現在已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
抗戰時期的抒情歌曲是通過描寫被壓迫被剝削人民的痛苦生活,以沉重音符點燃人民崇高的愛國熱情。音樂是悲痛的控訴,但又富于強烈的戲劇性,對不同形象的刻畫細致生動。如《鐵蹄下的歌女》、《梅娘曲》等。
抗戰時期的兒童歌曲所反映的是天真活潑、真誠開朗的兒童形象,接近口語化,將兒童朝氣蓬勃的樂觀性格表達得酣暢淋漓。如聶耳的《賣報歌》、《賣報之聲》等。
抗戰時期的合唱歌曲以眾多群眾共同演唱的形式,擴大了人民抗戰的決心。音符滲透著濃烈熱情,促使人們紛紛投入到抗戰的洪流中。合唱將每個人的聲音匯聚,力量強大了千萬倍,振聾發聵,體現了群眾力量。以抗戰時期由光未然作詞、冼星海作曲的《黃河大合唱》為例: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揮動著大刀長矛,保衛家鄉!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1]
這是大型的聲樂套曲中的一首著名抗日救亡歌曲,具有寫實性,以黃河為背景,以驚人的筆墨勾畫出當時人民遭到的沉重災難,怒斥了敵人的罪行,音調鏗鏘有力,氣勢磅礴,結構嚴謹,別具一格,喚起群眾為保衛祖國而戰,贊頌了中華兒女堅韌不屈的品格。
除此之外,還有舞臺劇配樂和電影音樂等歌曲形式。
(二)受眾面廣
抗日歌曲以其真實的內容和充滿感召的旋律,在人民群眾中廣泛傳播,它們的大量涌現凝聚了民心,廣大中華兒女團結起來一致抗日,成為抗日民眾的一支強心劑。它點燃了人們的愛國信念,激勵著軍民的強烈的抗戰意志,全中國上上下下,老老少少,不分你我,每個人盡其所能,為抗戰貢獻自己一份微薄之力。歌曲響徹神州,到處洋溢著救亡的歌聲,這些鏗鏘有力的吶喊,喚醒了廣大民眾的民族意識,把分散的民心集中在一起,舉國上下萬眾一心,中華兒女紛紛投入戰斗,組成了抗戰的偉大力量。
三、抗戰歌曲的時代意義
(一)抗戰歌曲點燃民族意識
在舊中國,底層的廣大農民才是抗戰的中堅力量,但是他們文化基礎薄弱,民族意識淡薄,很多人心中有家無國,民心渙散,因沒有廣大人民的支撐勢單力薄而導致戰爭失敗,因此呼喚廣大農民民族意識的覺醒成為性命攸關的大事,點燃廣大人民的民族意識刻不容緩。當一首首抗日歌曲出現,真真切切地刻畫了民生,一幕幕生靈涂炭的畫面,對喚起廣大人民的民族意識、團結一致為祖國而戰起到了最根本的作用。抗日歌曲是人民的精神食糧,唱出了中華民族存亡危在旦夕,救亡圖存迫在眉睫,團結一致共同抵御來犯敵人是中華民族的當務之急。它的出現猶如一面明鏡,正視民生凋敝的戰爭生活,又似一劑良藥,啟發著廣大人民民族意識的覺醒,為保衛全中國奮起反抗。從此抗戰歌曲傳遍了前線和后方,向人民群眾發出救亡的吶喊,猶如吹響戰斗號角一般,把分散的民心集中在一起,共同投入抗戰的洪波。在黨的領導下,舉國上下萬眾一心,中華兒女并肩作戰,爭取革命的勝利。終于,中國這頭沉睡著的雄獅清醒過來,以空前覺醒的新姿態屹立于人民面前。例如《國恥紀念歌》:
“提起來九月十八令人痛傷情,萬惡日本來進兵強占東三省……男女老幼齊奮起誓與敵人爭,萬惡日本不打倒我們怎能生?”[2]
這首歌反映了日軍對中國強暴統治,屠殺中國無數百姓,以期虎噬整個中國,奴役我國四萬萬同胞。日軍武器精良,采用炸彈和毒氣來轟炸中國,致使中國一片生靈涂炭。歌曲號召人們必須團結起來,只有揮舞刀槍去抗戰,才有可能取得勝利。諸如此類的歌曲還有很多,無一不洋溢著頑強堅韌的號召力、流露著昂揚向上的動力,點燃起廣大人民的民族意識,激勵著中華兒女的愛國信念,全面地描摹出中華民族堅貞不屈的英雄氣概。
(二)抗戰歌曲鼓舞軍民士氣
中國共產黨一向非常重視革命文藝的建設發展。1929年,共產黨召開“古田會議”,毛澤東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指出:“革命文藝應成為革命宣傳中有力的武器,革命的文藝必須與政治密切結合,為群眾服務”[3]。此后廣大文藝工作者將革命與文藝密切結合,與群眾保持緊密聯系,建立了各種革命文藝團體,經常配合斗爭進行各種各樣的創作和演出,抗日歌曲獲得了蓬勃發展,形象地刻畫了當時艱苦卓絕的抗戰生活,宣揚了廣大人民精神煥發的新面貌,弘揚了革命斗爭的優秀傳統,明確了抗戰到底的正確方向,鞭策著軍民奮起前進。盡管當時根據地處于非常嚴酷的戰斗環境,生活條件十分艱難,但是有共產黨的領導和人民群眾的支持,革命文藝事業仍然獲得蓬勃發展,到處洋溢著革命樂觀主義的感情,煥發著集體英雄主義氣概,他們的帶頭以及譜寫的作品真正起到了鼓舞士氣、鼓舞斗志的作用,受到軍民們的熱烈歡迎,對抗戰的勝利起到了推波助瀾的巨大作用。例如《大刀進行曲》: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全國武裝的弟兄們……看準了敵人把他消滅!沖啊!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殺!”[4]
這是一首由麥新作詞作曲的抗日救亡歌曲,誕生于盧溝橋事變之后,現在人們已經耳熟能詳。當時,麥新正在上海參加救亡歌詠運動,突然聽到駐守在長城腳下的二十九軍組織起大刀隊與敵人拼殺的事跡,于是寫出這首歌。歌詞簡練,情緒激昂,生動地反映了當時人們殺敵愛國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廣泛的傳唱,被稱之為“一把砍向日寇的大刀”。
歌曲首尾呼應,氣勢粗獷。節奏富于動力,情感直率,把當時中國人民為民族存亡全力以赴的精神和和豪邁雄壯的勇氣表現得淋漓盡致。歌曲迅速聞名于大江南北,激勵人們戮力同心一致對外,鼓動戰士前赴后繼背水一戰。結尾處切分節奏的喊殺聲更是形象刻畫出軍民堅持抗戰到底的決心。千軍萬馬奔赴疆場,喚起戰士們奮起抗擊,抗戰的畫面仿佛就在我們眼前。今天人們唱起它,不僅能使人聯想到當時的情景,更能使我們得到愛國主義的教育和鼓舞。
(三)抗戰歌曲提醒銘記國恥
抗戰的硝煙已隨風而散,但那洗刷不盡的血淚卻在我們心頭烙下深深的痕跡。當時的音樂工作者用歌曲來宣傳抗日,懷著滿腔熱情的筆墨寫出了一大批文藝作品,無一不真實地反映了抗戰時期民不聊生的百姓生活、共產黨偉大英明的領導以及軍民同侵略者抗戰到底的決心,有效地促進了人們的廣泛傳播以及抗戰熱情的高漲。音樂工作者為抗戰的勝利作出了積極而重要的貢獻,使抗戰音樂與人民緊密結合,全國上下團結一致,為后代留下了抗戰可歌可泣的一面。
落后就要挨打,自尊必先自強。當時歌唱活動的高度發展,并不單單活躍了人民的文化生活,更是激勵了中華兒女的愛國信念,為抗戰的勝利所向披靡。抗日時期的文化發展,是催人奮進的時代號角,滲透著中華兒女對和平的渴望,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力量,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建立自強不息的新中國而奮勇拼搏!
結語
現在的和平年代,抗戰歌曲仍然縈繞在人們的耳畔,成為我國民族音樂史上的一顆明珠,象征著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為后代樹立起崇高的民族氣節和高尚的民族情感,閃爍著耀眼的光輝。忘記歷史就等于背叛,革命歌曲是對抗戰的最真實的體現,在擁有如此燦爛文化的今天,我們仍需要借助抗戰歌曲來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時刻警醒過去,銘記歷史。這些音樂的珍品不但需要我們精心呵護,更需要我們世代相傳,讓戰火中的歌聲萬古流芳,讓中國的歷史名垂青史,讓全民族的記憶永存,讓我們永遠銘記歷史!
[參 考 文 獻]
[1]霍紅梅,霍盈洲.\"黃河大合唱\"的創作經過[J].山西檔案,1999(03).
[2]王續添.音樂與政治:音樂中的民族主義——以抗戰歌曲為中心的考察[J].抗日戰爭研究,2008(03).
[3]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
[4]劉雪梅,徐建軍.抗日救亡歌曲的倫理審視[J].倫理學研究,1998(06).
[5]孫繼南,周柱銓.中國音樂通史簡編[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
(責任編輯:章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