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0多年前的上海,由猶太人組成的“炒房團”通過炒賣房產,在短期內積聚了巨額財富,成為了當時中國乃至整個遠東地區最富有的群體。
舊上海成為猶太人的發財“天堂” 1849年,歐司·哈同生于巴格達。后來,他隨父母輾轉來到上海,替沙遜洋行看大門。由于為人勤快、謙讓,他很快升為“管事助手”,迅速積攢了一筆財富,并用這些錢購買了一些零散的土地。
真正給哈同的事業帶來巨大轉機的是中法戰爭。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中國軍隊在馮子材的率領下,接連挫敗法國侵略軍的攻勢。上海的外國人紛紛逃離上海,上海的房價因此暴跌。哈同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他聯絡了一批猶太人低價收房。為籌集資金,他甚至把妻子的首飾也變賣了。哈同把籌來的錢全部用于購買房屋土地。后來,由于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中國在軍事上節節勝利的情況下“不敗而敗”,“洋大人”們又紛紛回到上海,哈同則名利雙收,他購買的房產,也就是今天的上海南京東路一帶,后來逐漸發展為上海的商業金融中心,數年間地價上漲千倍以上。
1887年哈同被聘請為“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當時這是租界最高的榮譽職務。哈同從此成為“猶太炒房團”中最耀眼的一顆明星,并被人稱為“遠東首富”。
“猶太炒房團”在亂世中做大 哈同“炒房團”的另一個特點是看重長遠利益,哈同集團曾在上海的河南路口到西藏路一帶買了不少房地產,但由于西藏路交通不便,上漲余地很小。此時,哈同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他向租界當局建議修筑馬路,并自掏腰包60萬兩銀子,雇人在他購買的地段鋪設馬路。馬路修好以后,這一帶的房價漲了十多倍。另外,哈同很早就在靜安寺以東的郊野之地購買了300畝空地,購買時很多人都嗤之以鼻。后來,由于英法美在上海的租界不斷擴張,哈同集團的這300畝地也被征用,哈同又狠狠賺了一筆。
到20世紀30年代,哈同集團成為“炒房團”的龍頭老大,僅它一家就占有了上海最繁華地段南京路地產的44%,當時南京路兩側的大樓、里弄,凡是以“慈”字命名的,如慈淑大樓、慈裕里,都是哈同集團的產業。到1931年哈同病逝時,該集團中僅哈同個人的資產就有460畝土地,1300棟房屋,以及大量的金銀財寶。
毀于家族內斗和日本侵華 哈同集團后期曾大力支持中國的文化和慈善事業。從1910年開始,哈同等人創立免費的哈同大學,美術大師徐悲鴻就是其中一名學生。另外,他們還發起“工人識字運動”,開辦了5所“工人進德義校”。
然而,隨著哈同的死去,集團逐漸衰落。哈同死后,留下的巨額財產讓不少人垂涎三尺,哈同夫婦的養女、管家、親戚,甚至汪偽政權和日本侵略軍都參加了爭奪。更要命的是日軍侵占上海后,大力排擠各國商人,征用哈同集團的房產。哈同集團的核心房產——愛儷園被日軍占領作為營地,園內建筑被破壞殆盡,到1945年,這個近代上海最豪華的私家園林僅剩幾間洋房。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絕大多數猶太人離開上海,而在這次猶太人“移民”后,哈同“炒房團”基本銷聲匿跡,退出了歷史舞臺。(劉作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