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中國香港特區《亞太防務》雜志等媒體報道,假想敵訓練是先進軍隊極為重視的戰術對抗模式。當負責假想敵對抗的美國空軍“紅旗中隊”越來越多地模仿中國空軍的戰術時,作為“中國版紅旗”的解放軍假想敵部隊也有發展,盡可能準確地模擬主要對手(美軍)的飛機和戰術。
中國成立了3個藍軍假想敵中隊(藍色代表敵方,紅色代表己方)。其中一個中隊配備蘇-30,代表美國F-15或印度和越南的蘇-30;一個中隊配備殲-10A,代表美國F-16;還有一個中隊配備殲-7(米格-21的中國版),代表低端威脅,如印度仍在使用的米格-21。
據《亞太防務》雜志報道,解放軍假想敵培訓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步入正軌。有美軍情報資料顯示,解放軍的低空打擊能力近年來有相當大的進步。它盡全力挖掘戰斗機的性能,尤其是在單機及雙機這種小兵力戰術上的運用,更是近年來所有解放軍飛行員首先要苦練的“基本功”。
相比之下,在美軍的假想敵訓練科目中,基本戰術對抗設計通常是低空攻擊模式,即假想敵部隊采取高度300米以下的低空進襲,攻擊完成后迅速爬高返航,而接受鍛煉的戰斗機則要實施有效攔截。美國軍方認為,21世紀以來,解放軍實施多次海空假想敵聯訓,對于攔截低空高速目標的基本戰術可分為下列幾項:轉彎下降俯沖;斜半滾迎敵;半倒滾迎敵;斤斗翻轉迎敵;加力水平急轉等。
最新情報顯示,解放軍在假想敵磨礪下已收到成果。過去西方各國都認定中國飛行員缺乏超低空作戰經驗以及海上低空飛行訓練等。事實上,在近幾年的演習中,外界發現解放軍飛行員已經突破了超低空作戰飛行的技術瓶頸,戰斗力獲得明顯增長。
摘自《上海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