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途多舛的美國海軍瀕海戰斗艦近日又受挫折。美國媒體日前報道,美國海軍將不得不接受五角大樓的指令,將瀕海戰斗艦的采購總數從52艘減少到40艘,并在目前的兩家制造商中選擇一家。這意味著目前相安無事的兩款瀕海戰斗艦將不得不再次面臨競爭。
“由海到陸”的平臺 2015年10月16日,美國海軍接收了最新一艘瀕海戰斗艦“密爾沃基”號。該艦是第6艘交付美國海軍的瀕海戰斗艦,也是加入美國海軍的第3艘“自由”級瀕海戰斗艦。
上世紀90年代末,美國海軍專家提出了瀕海戰斗艦的概念。本世紀初,瀕海戰斗艦項目正式啟動,其具體型號共有兩型,一型為采用三體船型、外形科幻的“獨立”級,首艦“獨立”號于2010年2月服役。一型為采用傳統艦體設計的“自由”級,首艦“自由”號于2008年11月服役。
瀕海戰斗艦排水量適中(2500噸左右),吃水淺、操縱靈活,而且航速遠超過通常軍艦。美國海軍賦予其八項主要使命 ——反潛戰、反水面戰、水雷戰、海上偵察、海上攔截、特種作戰及運輸。瀕海戰斗艦很適合在狹窄的戰略水道、群島等海域使用,特別適合進入巡洋艦和驅逐艦不易活動的淺水港口和水道。
在東南亞地區,美國海軍在新加坡樟宜基地部署的瀕海戰斗艦,在這一地區的馬六甲海峽、巽他海峽等戰略水道均為狹窄復雜海域,中國南海、菲律賓沿海及印尼海域均有大量島礁,是瀕海戰斗艦的理想活動區域。
“重返亞太”急先鋒 “密爾沃基”號服役后,將與其他5艘姊妹艦一樣,以美國西海岸加利福尼亞州圣迭戈基地為母港,并被輪番派遣至西太平洋執行任務,前沿駐扎地點目前為新加坡樟宜基地,今后還可能駐扎于日本和菲律賓。可以看出,在美軍“重返亞太”的過程中,瀕海戰斗艦的特殊性能將在對華方向發揮重要作用。該級艦的航程本是短板,但在南中國海活動時,其距離補給基地很近,因此不存在明顯問題。2015年5月11號,“密爾沃基”號的姊妹艦“沃思堡”號在南海海域進行了一次巡邏,中國海軍054A型導彈護衛艦“鹽城”號對其進行了跟蹤監視。此次巡邏也是美海軍瀕海戰斗艦首次在南海國際海域行動,而今后此類行動還可能越來越多。
值得注意的是,瀕海戰斗艦可搭載美國海軍最新的電子偵察和水聲調查設備,可對在南海活動的水面艦艇和潛艇進行跟蹤、偵察、監視,以積累戰時所需的情報資料。由于瀕海戰斗艦能夠搭載不同的任務模塊,其行動必將帶有試探和試驗性質,南海將成為瀕海戰斗艦的試驗場。
隨著美軍瀕海戰斗艦服役數量逐漸增加,美軍在亞太地區部署的瀕海戰斗艦數量還將陸續增加。屆時,活躍于近海淺水、島嶼之間的瀕海戰斗艦群,將成為美軍“重返亞太”的急先鋒。
小船難當大任 瀕海戰斗艦雖然在技術上頗為現代化,但其只是一種小型海上力量,它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相關地區的戰略力量格局。美軍將此型軍艦部署在南中國海周圍,其行動的政治意義大于軍事意義。
瀕海戰斗艦的戰斗能力有限,適用于偵察、騷擾、護航,但在高強度的海空戰斗中,其自身防護相當脆弱。當初設計時即考慮低成本,自身也未配備很強的火力。以“獨立” 級為例,其主要武備為一門中小口徑艦炮,平時未裝備反艦導彈。其主要防空手段是11聯裝的“海拉姆”近防導彈,僅有有限的防空和反導能力。
“自由”號派駐新加坡及太平洋區域服役后曾出現諸多問題,例如在熱帶海域的腐蝕速度遠超預期,一些部位的腐蝕甚至危及艦體結構安全。在寒帶地區活動時,該型艦大量使用的鋁合金材料可能會出現強度不足等危險。2015年12月11日,剛剛服役的“密爾沃基”號因發生技術裝備故障被拖行40多海里后抵達基地。
瀕海戰斗艦設計著重考慮低成本,但實際造價并不低,其單艦的造價已經迅速上升至4億美元左右。2005年,美國海軍曾計劃建造82艘,后來削減至52艘,如今又被減至40艘。隨著美國軍費的削減,最終能有多少數量,發揮多大作用,尚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欣華 鐘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