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大哲學系樓宇烈教授在《文明之旅》節目中談到,自己雖然年近80歲,但在北大哲學系不敢稱老人,因為北大哲學系被公認為“長壽系”。
樓宇烈談到,生理養生節欲,心理養生養情,哲學養生明理。而人生明理至關重要,中國哲學能夠養生,儒家講德、道家保真、釋家凈心,也許正是哲學家長壽的原因。 那么,他們的長壽秘訣有哪些呢?
不刻意養生 談到哲學家的長壽秘訣,北大哲學系教授李中華說,馮友蘭、梁漱溟、張岱年他們最大的一條就是,平時的生活比較平淡自然,沒有刻意養生。年齡并不是他們所追求的,他們追求的是安身立命,能夠把自己的生命和從事的事業結合在一起,保持非常平和的心態。他們平時也很樸素,沒有那么多生活上的特殊要求。
李中華說,他們不怎么“養生”,像馮友蘭、梁漱溟先生就不怎么運動。吃的也是很普通,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他們生活都非常簡單,周輔成先生活到98歲,他真的很簡單,沒有過多欲望、要求。他認為,吃飽了能工作就是最大的福氣。
心中無塊壘 “周輔成先生非常平和寬容,對我們這些后輩的年輕人都非常扶持,鼓勵后進,待人接物都是很寬厚的長者風度。”李中華說:“我想長壽的秘訣就是儒家所講的‘以德養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活到83歲,在古代算是很高壽的,儒家的養生突出‘德’,不做虧心事。”
張岱年先生活到95歲,他長壽的原因,說起來是6個字“坦蕩蕩,看得開”。一個人坦蕩蕩,他就會胸中磊落,就沒有太多的愧疚,他的心態就會變得和樂,看得開。一個人如果能看得開的話,他的胸中就沒有塊壘,我們經常講郁悶,郁悶就是胸中塊壘。
把事業當生命 李中華認為,哲人高壽還在于他們把自己的生命融到工作當中,他們去世前還在動腦子,思考問題,不知老之將至。
張岱年在晚年時,工作起來沒有那么有精力,他就覺得不舒服了。這些老先生都是以學術、事業作為生活的主要部分,安身立命。他們離不開工作,把事業當生命,活著就是在創作,不想享樂。馮友蘭先生也非常感人,他創造了世界學術史上一個奇跡,從85歲到95歲,他重新寫了7本書,這7本書加起來應該有200萬字。第7卷是在他95歲去世前3個月完成的,完成他就放心了,如果沒有完成他還會挺著。
李中華說,哲學與智慧相關,不是純知識的追求,智慧本身總是能讓人遇到挫折想得開一些。挫折是對人最大的考驗,有的人卻經不起挫折。我們要不以榮辱為念,擺脫名譽、地位對自己思想、精神的束縛。
遠離政治爭斗有益養生 李中華說,老先生們的長壽還與北大的環境有關,如果一個環境矛盾百出,鉤心斗角,每個人都不愉快,置身其中是很難高壽的。環境是人創造的,反過來環境對人的影響也很大,創造一個和諧的環境非常重要。
他說,現在有些人把個人利益看得太重,包括有的人說話尖酸刻薄,火氣很大,都不利于自己養生。不發火不代表沒有原則,還是有是非善惡。(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