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4日,美軍P-8“波塞冬”巡邏機完成了在新加坡首次為期一周的部署。這是美國首次將P-8A這一最新型巡邏機派遣至新加坡部署。近期以來,無論是美軍駐南海力量,還是南海周邊國家軍隊,紛紛開始部署、引進或改進各類軍機,這讓南海周邊的天空成為新型軍機的云集之所。
P-8部署完善美國西太巡邏網 P-8是美軍最先進的多用途巡邏機,可執行反潛、反艦、巡邏、高空情報監視偵察、指揮控制與通信、為其他艦機提供遠程打擊目標信息等任務。美海軍在西太平洋常年保持兩個巡邏機中隊輪換部署。P-8中隊常駐沖繩嘉手納基地,另一個中隊裝備P-3C巡邏機,部署在日本東北部的三澤基地。南海上空的巡邏任務由嘉手納的P-8中隊負責。
此次在新加坡的部署進一步完善了美軍在西太平洋的巡邏網。至此,在南海周邊,P-8巡邏機的長期和短期部署地點已達四處。此次部署的單位為美海軍VP-16“戰爭鷹”中隊。美新兩國均未官方公布此次在新加坡的部署地點,但可能性較大的為新加坡東北的巴耶利峇空軍基地。 此前,P-8已在第七艦隊責任區的南海東側進行過數次輪換部署,常駐基地均為沖繩嘉手納基地,其間會短期部署至南海周邊國家。
如果在西沙群島與南沙群島上空劃兩條西北-東南、西南-東北向的對角線,分別為2400公里與1800公里,基本相當于新加坡與克拉克空軍基地、河內與克拉克基地的距離。沖繩嘉手納基地與克拉克基地的距離為1500公里,雖然實際巡航線路會復雜得多,但是對于P-8來說,覆蓋這些區域是不難的。P-8作戰半徑為2200公里,航程8300公里,執行反潛任務時的滯空時間為4個小時,覆蓋面積相當大,而這些還是不考慮空中加油的情況。P-8的巡航時速810公里/小時,起飛準備時間和出勤率都高于原來的P-3C。在擁有新加坡這個南海西南的部署點后,P-8在對南海進行全向覆蓋時將擁有更大的戰場靈活度和出動效率。
為了執行多種任務,P-8裝備機載雷達系統、磁探儀系統、前視紅外探測系統、電子對抗設備,以及反艦導彈、反潛魚雷、制導炸彈。P-8的自主攻擊能力超過前輩P-3C不少,其擁有5個內置掛點和6個外掛點,載彈量從P-3C的9噸提升至15噸。除了獨自執行任務外,P-8還可通過Link-11和Link-16數據鏈與航母攻擊群、空中預警機以及其他反潛機進行數據共享,并為后方火力平臺提供遠程攻擊目標的坐標數據。
P-8裝備有先進的AN/APY-10型X波段雷達,具有遠距海面搜索、導航、合成孔徑和逆合成孔徑雷達多種模式。可同時跟蹤256個目標,還可跟蹤近海小型快速目標以及水面航行的潛艇等目標。
在嘉手納以外基地的短期部署除了提高P-8中隊自身戰場效率外,也有助于提高美國與這些國家的聯合作戰能力,包括后勤保障、空地聯絡、空情處理、多機艦種配合等。
周邊國家紛紛升級空中力量 近年來,南海周邊國家紛紛升級其主力軍機,使得這一地區出現各種先進軍機云集之勢。
越南是本地區軍事強國之一。目前,越南正在用蘇-30MK2加強原有的蘇-27機隊,并謀求與西方國家加強合作,以擺脫對俄羅斯的依賴。越南空中力量一直以來依賴俄羅斯的裝備體系,雖然越方打算采購蘇-35,但是其也與歐洲和美國多家軍火公司接觸,選購范圍包括戰斗機、海上巡邏機、無人機等。
為了加強海上巡邏能力,越南還在考慮引進洛馬的SC-130J巡邏機等。波音甚至也在越南推銷其基于P-8而改進的海上巡邏偵察平臺,不過對越銷售型號不包括反潛能力。在政治上,越南從歐洲采購戰機更為簡便。雖然美國出于制衡中國的需要與越南越走越近,并確立了基于個案的軍事援越體系,但是由于歷史和意識形態原因,越南尚難以對美國完全放心。
印度尼西亞的國防開支占東南亞國家總軍費的約20%。但是,印尼軍費占GDP比例只有0.8%,是這些國家是最低的。因此,如果印尼愿意擴充軍備,其財政基礎仍有較為寬裕的空間。與大多數東南亞國家一樣,印尼空中力量面臨機群老化、亟待更新換代的問題。去年6月造成一百多人死亡的C-130墜機事件就反映了這一窘境。
2011年印尼加入了韓國的KF-X計劃,并簽訂了購入16架F/A-50的協議。2014年,印尼開始了F-5的替換計劃,其先后考慮過瑞典JAS-39“獅鷲”、法國“陣風”、歐洲“臺風”、美國F-16C/D和俄羅斯蘇-35S等戰斗機,最終選擇了蘇-35S。
菲律賓近期則剛剛迎來其空軍的“大事”——該國此前訂購了韓國的F/A-50戰斗機,首批兩架剛剛于11月交付。菲律賓是美國在南海周邊伙伴國中唯一的正式軍事盟友,但其空軍力量最弱。2005年,菲空軍的F-5退役,其隨即失去了可以進行空戰的能力。近期接收的兩架F/A-50使其勉強重獲空戰能力,而12架F/A-50全部到位要到2017年。
F/A-50是菲律賓空軍現代化項目的主要內容,而該項目自上世紀90年代啟動以來始終舉步維艱。在可預見的未來,菲律賓所具備的空中力量較為有限。與周邊國家對比,其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都不在一個檔次,甚至不在一個時代。
馬來西亞的F-5戰斗機已于2015年退役,但其更新換代計劃仍缺乏資金支持。
相對來說,美國在這些伙伴國家和盟國升級換代計劃中所能提供的支持是有限的。在冷戰期間,除越南以外南海周邊國家的空中力量幾乎都靠美國一手扶持,從主力戰斗機到對地攻擊機、運輸機、巡邏機等。如今,這些機型已先后到達服役年限,但是美國目前所能提供的選擇并不多。在空戰方面,F-16、F-15、F-18在價格和性能方面相較歐洲和俄羅斯并無明顯優勢;在多重和對地任務方面,多個東南亞國家選擇了韓國的F/A-50;在偵察巡邏與指揮控制方面,美國所能提供的多是大國“玩具”,無論是P-8還是基于類似機型的新平臺,都是東南亞國家在財政上難以承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