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4年,美國再次啟動了對臺軍售議案。2015年12月16日,奧巴馬通知國會將向臺灣出售價格總額約18.3億美元的武器裝備。軍售項目計劃主要包括“佩里”級導彈護衛艦、“標槍”及“陶2B”反坦克導彈、“毒刺”便攜式地空導彈、AAV-7兩棲戰車在內的共10項內容。這是奧巴馬任期內第三次向臺灣出售武器,也是美國時間跨度最長的一次對臺軍售。
許多媒體報道稱,此次軍售的內容仍然是以美軍退役或即將更新換代的武器裝備為主,軍售的內容并沒有體現出太多的“新意”。臺灣多次明確提出向美國購買的諸如F-16C/D型戰機及柴電動力潛艇等武器裝備并沒有被列入其中。
但通過仔細梳理我們不難發現,美國此次對臺軍售,在內容的選擇上并非“清倉甩賣”那么簡單,在軍售時機的把控上也有許多耐人尋味之處。
從美國對臺軍售的裝備上看,這些武器涵蓋陸、海、空、電磁等多個領域。其中軍售的“重頭戲”是兩艘“佩里”級導彈護衛艦。該艦是美國海軍第一種同時具備區域防空和綜合反艦、反潛能力的通用型導彈護衛艦。
“佩里”級導彈護衛艦主要裝備一座MK-13型導彈發射裝置,可發射“標準”-1型中程防空導彈、“阿斯洛克”反潛導彈和“魚叉”反艦導彈。此外,該艦還裝備有兩架“海鷹”反潛直升機和戰術拖曳陣聲吶,可為航行補給、兩棲作戰編隊以及軍事和商業運輸船隊提供防空、反潛、反艦和護航等多種戰術支援。并憑借其強大的綜合作戰能力,從裝備之初就成為美國海軍的主力戰艦之一。
隨著美國“艦隊更新和現代化改裝計劃”的持續實施,美國決定在2015年將“佩里”級導彈護衛艦全部退役,但就技戰術性能而言,其優異的防空、反潛和反艦能力,仍是世界其他國家同級別護衛艦無法企及的。因此,即便是購買到“二手”且已經進行部分減配的該型護衛艦,也會大大提升臺灣的海上作戰能力。
反坦克導彈也是此次美國對臺軍售的一項主要內容。美國陸軍目前裝備的反坦克導彈主要有“龍”式、“陶”式、“海爾法”和“標槍”4種型號。美國此次對臺一次性出售了“陶2B”和“標槍”兩種反坦克導彈,占居了其主要型號的“半壁江山”。
此次美國對臺軍售的另一看點就是號稱“低空殺手”的“毒刺”便攜式防空導彈。該型導彈裝備有兩級固體燃料推進系統,可有效打擊低空來襲的飛行目標,對無人機的打擊效果尤為明顯。
從此次美國對臺軍售時機的選擇上看,恰逢兩岸領導人剛剛會晤不久、臺灣大選和美國總統換屆在即時期,處處體現了美國“利益”驅動下的全球戰略思維。
當前,美國正持續推行“亞太再平衡”戰略,臺灣作為其戰略的一個重要著力點,自然受到美國的重點“關注”。2015年11月7日,習近平主席同馬英九在新加坡舉行了自1949年以來的首次兩岸領導人會談,被外界普遍認為是拉近兩岸之間彼此心理距離的一次歷史性會晤。時隔一個月美國便宣布對臺軍售計劃,這充分說明美國不愿意兩岸關系走得過近。因此,要通過對臺軍售的方式從中攪局。
同時,近年來,隨著美國在世界范圍內主導力日漸下降,美國國內對奧巴馬政府執政期間的“業績”提出廣泛質疑,尤其是對其在臺灣問題上沒有堅持經常性的軍售表示了嚴重不滿。在第二任期即將結束時,奧巴馬宣布對臺軍售,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美國國內對其“不作為”的聲討,為下野后換取一個更好的名聲;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臺灣大選即將到來之際,對外表明不會輕易放棄臺灣這條“永不沉沒的航母”,從而進一步提升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