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計單位 水相設計
項目地址 臺灣臺北
項目名稱 自由平面
項目面積 220坪
空間格局 B1F/車庫,1F/客廳、健身房\餐廳、廚房、SPA區、主臥室,2F/小孩房、娛樂室、書房
主要材料 萊姆石、卡拉拉白石、雕刻白石、鍍鈦、不銹鋼、石英磚、花崗石、橡木、噴漆
建筑建立在一座六米高的基座口,設計師以兩道長約15米的白色長向水平窗帶開窗,勾勒出建筑的主要線條;大面的玻璃開窗,除了建筑面向的景觀面考量外,也師法Mies vander Robe對于“框架結構”和“玻璃”材質的表現。希望框構骨架的近乎露明,模糊室內室外空間的定義,營造寬廣的空間視野。
Postmodern(后現代主義)
建筑體正面覆加延伸的正方體串連室內外空間,鏡面不銹鋼材質融合外在環境與建筑。平頂式的屋頂花園延續建筑體矩形塊狀的簡潔利落,如裝置藝術般的牛奶盒(洗滌槽用途)翻灑泄出一灘的青草,為現代主義灑下幽默的語匯。
[設計師解析]
設計過程與結果是難以預知的,所以必須嘗試所有的可能,唯有持續的繪制,從多種的版本中找到最后的答案。“約略性質”的美感是我們保持的信念,所有的畫作線條都不是用尺畫出來的,我喜歡的設計不是刻意的工整,如果可以稍微有一點的“自然現條”會更接近我們想表達的空間。
Neat facade(簡潔的立面)
奉行現代主義建筑的精神:“自由平面”與“流動空間”,簡單的立面與精致的材質,如萊姆石主墻、白色大理石背墻與垂直綠色植生墻,縱橫交錯的垂直水平立面建構出形體的簡潔與純粹。4m×4m的樓板開口,刻意露梁,梁的連續性成為空間最有力道的線條,一樓延伸至二樓的石材主墻則連接兩樓層的關系性。
Free plan(自由平面)
舊建筑存留的柱體不刻意隱藏于墻體中,使承重柱與墻分離。以不銹鋼與白色石材包覆讓柱體與墻產生若即若離的關系,彼此存在又彼此彰顯個性。二樓環繞著開口的回字動線,依序是開放式書房、兩間小孩房與娛樂室,同樣奉行建構準則:自由平面與流動空間。
Linear unit(線條空間)
車庫地坪鋪面是以不同比例與質感的藍、黑、自三色地磚,水平向性的構筑成一幅立體畫作,加上車庫盡頭的錐形天井自然光的進入,呈現現代主義線條與光線的純粹美感。
《現代裝飾·家居》對話李智翔
承接本案時,您及您的團隊的設計工作是否涵蓋了建筑、室內、景觀及陳設等各個面向?從設計到完工,該案的周期有多長?
李智翔:是的,此案是統合了室內到室外,甚至陳設的案子,設計期約6個月,施工期約15個月。
作為舊建筑改造,本案大膽保留并呈現了原有的柱體,試圖在新舊之間形成對話,您在規劃時對本案的空間布局進行過怎樣的調整?是否碰到一些難題,最后是如何解決的?李智翔:原先格局因前屋主的動線過度迂回,導致浪費許多空間,我們重新調整開窗尺度,讓自然光源可以布局于每個角落,最難解決的為舊有陳列式的柱體影響到空間的視覺流暢感,我們將縱向與橫向的柱體以不同材質處理,降低柱體對于空間層次的干擾。
獨棟別墅的造景是很重要的,從提供車庫自然光的天窗、一層的水景到建筑外立面特設的鏡面不銹鋼、頂層陽臺上的家具裝置……這一系列的布局皆行云流水,實屬巧妙。您及住戶對此滿意嗎?有沒有哪些遺憾?
李智翔:雙方均非常滿意,我們將建筑當藝術創作思考,所有細節我們都希望呈現的不只是建筑體應有的表情,更希望賦予“它”自然不羈的靈魂。
談談您在過渡空間是如何思考材質的運用的(譬如在視窗、樓梯扶手等界面運用了通透的玻璃)?
李智翔:這個案子我們運用了三大面開窗,除了模糊室內外的界線外,我想玻璃的材質特性就是能清楚界定空間,讓建筑體產生層次,但又不至于喧賓奪主。
軟裝陳設以灰色調為主,又適時點綴黃、橙等醒目的家私或擺件(有沒有一些來自住戶的私人收藏),您試圖通過陳設來傳遞怎樣的生活理念?
李智翔:我們的原則是讓空間材料呈現“無色系”的狀態空間,就像畫布一般,家具、畫作是空間的主角,如同筆觸色彩,讓畫作產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