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吐槽月。在這個春光乍泄的三月,消費者又可以盡情地嘚吧愛車的各種不好、經銷商服務的各種不滿意,甚至向有關部門打各種小報告……
當然,其中也不乏一些媒體,打著權威的旗號,貌似替天行道,為民作主,實則各種敲詐,綁架汽車廠商,以致于,很多廠商早在上一年歲末,就提交了“保護費”,求品牌庇護,不敢求第二年大豐收,但求風調雨順,天時地利……
暫且不論強勢媒體的“威逼利誘”,只來看汽車的品質是否夠好,汽車經銷商的服務究竟是否讓人滿意呢?
從硬件方面來看,國產不如進口,這恐怕是許多車主的共識。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主觀印象嵌入腦海?汽車工業屬于綜合性很強、涉及領域廣泛的制造業,它的發展關系到鋼鐵、機械、電力、電子、橡膠、玻璃等行業。也就是說,一輛整車質量的高低,與這些零零散散的零部件質量高度相關。我國生產的零部件不是所有的質量都不行,但行業現狀確實不容樂觀:加工能力差,精密度達不到標準,尤其是一些技術含量高的零部件,即使在外觀上與進口件別無二致,但品質和工藝也差強人意。
聽了很多抱怨,依然造不好車;正如喝了很多心靈雞湯,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一些業內人士也透露,有的車型在上市初期由于國產化率低,質量也相對較高,性能也相對較好;但是,隨著國產化率提高后,新車的產量上去了,但質量卻下來了,似乎大多數企業都會陷入這樣一個怪圈:產量和質量成反比。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很自然地,消費者就會知道國產汽車質量較差。
不過還是有好消息的。雖然一些新車質量評價機構被污為“牙防組”,但是其推出的測試結果還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令人欣喜的是,中國本土品牌汽車的質量已經連續多年表現出較好的成績,尤其是在2015年,再次刷新歷史最好成績。甚至有預言,到2017年,中國自主品牌新車質量或許就可與國際品牌持平。掐指一算,就在明年。距離這一天真的不遠了,希望這次給消費者吃的不是雞湯,而是雞肉。
從軟件方面來看,汽車經銷商服務水平雖然有所提高,但整體依然處于中低層面。但凡服務做得好的經銷商,大多成為行業的佼佼者。隨著新車銷售利潤為零甚至普遍虧損,汽車經銷商也逐年增加對售后服務的投入;同時,眾多汽車廠家也相繼推出滿意度評價體系,這讓汽車經銷商堅定了提高服務滿意度的信念。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正如汽車4S店都是按照廠家統一的標準來為消費者提供服務,同城同品牌4S店給同一消費者的感覺卻大相徑庭。在執行層面,總是存在被打折扣或者超于標準的情況,這造成了經銷商服務水準的參差不齊。是勉強應付過關,還是超出消費者預期一點點,成為經銷商服務水平的分水嶺。一些飽受消費者質疑的頑疾比如收費不合理,小病大修等現象一直存在。出了質保期之后,80%以上的車主都選擇不回4S店修車,已經是懸在汽車4S店頭上的一把利劍。
選擇一款什么樣的汽車,選擇在什么樣的4S店消費,消費者心中有桿秤,隨著汽車的普及以及汽車消費理念的成熟,理智的消費者將通過口口相傳,為心中的好車好店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