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三和集團的元老,馬少華今年59歲了。放眼成都,乃至中國車界,如此“高齡”卻依然和員工們戰斗在一線的總經理也沒有幾個。今年,他已扎根汽車行業40載,說他見證了整個中國車市的發展,也不足為奇。
時間給我們留下的印跡,不止是臉上的皺紋,還有人生的豐滿。雖然現在不再年輕,但如果企業需要我,我還是會義無反顧。
最近,馬少華患靜脈曲張的腿又開始有些疼。2005年做完手術后,醫生告訴他,不能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要多活動。但是最近店上的事情太多,處理工作常常一待就是半天。在我們采訪前一周,他剛剛參加完廣本廠家的年會回來。
一頭扎根汽車界
馬少華從四川省交通學校(現改名為四川交通職業學校)畢業時,正值中國改革開放伊始,中國的汽車行業還沒有興起,汽車只能“憑票”購買,屬于生產資料。主要供應于國營單位,私人還沒有汽車。
畢業以后的他被分配到了當時的大型汽車維修企業“省糧食廳汽車大修廠”,主要承修進口的日本汽車。或許他和三和的緣分從那時就開始了,在這里,他和現在三和集團董事長黃宗敏相識,同屬一個單位。
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推進,不少有魄力,有膽量的人開始下海經商。黃宗敏也不例外,1983年,他們和朋友一起開了一家“宏明進口汽車修理廠”,主要維修中國的解放牌汽車以及日本進口車。那時成都大大小小的修理廠已經有上百家,但是他們把業務做到了成都前三。
鑒于他們過硬的技術,每天的業務量都屬于過度飽和狀態,修理廠門口不得不掛出“免戰牌”,謝絕接車。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時,宏明的維修產值已經達到一千多萬。
與三和同成長
1993年底,黃宗敏開始籌建三和集團。他邀請馬少華加入,一共4人,即大名鼎鼎的“三和F4”,除黃宗敏外,另外兩位現都已退休,馬少華是唯一一個依然戰斗在前線的元老。
那時的機場路還只是一條很普通的路,沒有現在這么寬。當時的中國還沒有汽車銷售這個概念,黃宗敏將三和定位為“3S”店,這在那個時候是非常超前的。由于國內在這個領域還是一片空白,為了籌建三和,黃宗敏特意去到美國、日本學習考察。
三和集團的第一桶金就是源自現在的三和廣本店。1996年5月25日,專門進行進口本田轎車售后維修的“哈士”(音譯)店掛牌營業。按照高規格打造的店面,設有咖啡廳、理發室、按摩室和視聽室,當時就投入了兩千多萬元。
三和廣本的展廳和車間,雖然過去了二十年,但不論從建筑風格還是裝潢設計來說,現在也依然不落伍。
機會垂青有準備的人
1997年7月1日,時任總理李鵬去日本訪問,和本田簽署了戰略合作。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汽車合資品牌誕生了。
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1998年底的一天,作為監管銷售的總經理,馬少華正在展廳組織員工挪車,突然有四五個人徑直走了進來。對方道明來意后,馬少華和董事長黃宗敏才知道原來他們是廣州本田(廣汽本田舊稱)廠家領導,來成都招募經銷商。三和那時已經是本田中國的特約維修店,同時也是西部的唯一一家。順理成章地成為廣州本田在西部的首選,一拍即合。中國西部第一家4S店就這樣誕生了。
1999年3月28日,廣州本田的第一臺雅閣下線,同年4月16日三和廣本店開業。鑒于“起步就與世界同步”的口號,雅閣一上市,銷售狀況空前火爆。當時,三和廣本一年銷售了近八百臺新車,客戶的熱情異常高漲,哪怕加價也愿意買。還有不少人托各種關系找到他,希望能快一點買到。“扛著麻袋來買車”的情景,現在想想是多么不可思議。
從2000年開始,三和廣本連續十年獲得“廣汽本田優秀經銷商”,這也是全國唯一一家連續十年獲得此項殊榮的經銷商。
作為經歷改革開放浪潮的那一代人,他們身上有太多值得我們尊敬的品質,對事業的執著精神,對工作的責任感和擔當,對企業的忠誠。馬少華說自己退休以后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去當義工,繼續發光發熱。
QA
Q:來自他人的建議里,最有價值的一個是什么?
A:很多,能給我帶來超出預期的建議都有價值。
Q:最不愿意把時間花在什么事情上?
A:務虛的事情上。
Q:對現在所在的行業有什么不滿?
A:汽車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空氣的污染和城市的擁堵。
Q:如果有可能,你希望什么事情可以回到過去,推翻重來?
A:回到18歲,擁有時間和健康的身體。
Q:現在除了工作以外,有特別想做的事情嗎?
A:旅游。
Q:你最珍惜的財產是什么?
A:情。親情、友情。
Q:你認為什么樣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A:家庭、事業都有。平淡就是幸福,平凡就是偉大。
Q:在汽車行業中,有你比較欽佩的人嗎?
A:新元素奧迪董事長吳亞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