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生產的住房能否順利地進入到消費領域,才是衡量一個房地產市場是否健康的標準。
中國真正的房地產市場是從1998年開始,那時候剛好爆發了亞洲金融危機,房地產作為支柱產業也就是那時候提出來的。1998年是短缺經濟時代,生產什么就銷售什么。但是到了現在,情況已經發生逆轉,有數據顯示,中國房地產庫存已高達7億多平方米,仍將房地產作為一個很重要的投資手段的話,在我看來,條件已經不再具備。中央為此適時提出了“去庫存”的要求,但是究竟要怎么去庫存,還需要思考。我的觀點是,精準去庫存應該下沉到城市,而不是上下“一刀切”。
房地產本身是投資品,更是消費品。作為消費品,它是每個老百姓都不可或缺的,所以有的時候我們說它是一個準公共產品。但是它又具有投資品的特征,近些年,由于其他的投資渠道減少了,房地產的投資功能便被放大了。如果產生的新的供應都是用來投資的話,這實際上經濟結構就會出現問題。因為房地產作為稀缺品來說是在增值的,但是作為消費品來說實際上是在貶值的。房地產的功能、房地產的產品實際上是沒有變化,可是它的價格卻一直在變化,并且這種變化吞噬了很多應該用于生產的資金,如果一個國家整個經濟結構向這樣一個虛擬的市場演進的話,我想遲早會爆發所謂的“泡沫”破裂。
所以鑒于此,我個人認為,今后的調控重點應該更多地強調房地產的消費功能,抑制它的投資品功能。調控房地產的手段有很多,包括稅收、政策等等,但是最好還是通過市場的調節。同時,還要通過金融改革使得老百姓的資金可以用于其他投資領域,從而帶來新的增量。房地產的問題不只是房地產本身,而是整個社會經濟問題。
此外,我也非常贊成大力發展租賃市場。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是這樣,尤其是發達國家,德國住房自有化率才百分之四十多,不能把住房自有化率高低作為經濟發達的表現,住房的便利性才反映整個社會發展的好與不好。不一定擁有住房,但是人們有房子住,還住得很便捷,這就是租賃市場。
住房是消費品,一定要消費,而不是讓它空置。空置它是有條件,未來會增值,所以人們空置不拋。但是,如果預期未來不會增值,那人們就會賣出去,或者租出去。不管是持有還是出租,社會生產的財富一定要用起來,一定要消費。所以,我個人并不反對一個人擁有10套、100套住房,如果他拿去出租,那也是在為社會服務。
大力發展租賃市場,需要完善租賃制度,業主不能想漲房租就漲房租,想趕租客走就趕租客走。早在10年前,住建部就曾提出過相關的意見,提出解決住房問題要靠增量。把投資客的增量變成出租,變成消費品進入市場,也是增加供應量,這也能解決一部分住房問題。近期的國務院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到了租賃市場的問題,提出要把暗補變成明補等等。
總的來說,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實際上是一個系統工程,如果僅把投資房地產產生的增加值,來作為衡量整個經濟或者房地產行業發展的指標,我個人認為可能不一定正確。應該是老百姓擁有住房的成本,不管是購買還是租賃,只要能夠便利擁有住房,或者從另一各方面來說,社會上生產的住房能順利地進入到消費領域,這可能才是一個房地產市場真正健康的標志。
(注:本文由本刊記者劉彥華在對作者采訪基礎上整理而成,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