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信部、發改委、財政部聯合印發的《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一大亮點就是,加強共性關鍵技術研究,整合現有科技資源和研發力量,組建國家級的機器人創新平臺,提早布局新一代機器人技術。
到2020年,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年產量達到10萬臺,六軸及以上工業機器人年產量達到5萬臺以上;服務機器人年銷售收入超過300億元;培育3家以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打造5個以上機器人配套產業集群……
日前,工信部、發改委、財政部聯合印發《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為中國機器人產業今后的發展描繪了藍圖,指明了方向。
站在風口,迎來關口。眼下,機器人產業儼然已成為政府、資本、企業競相追逐的寵兒。但是,在跨國巨頭環伺的市場上,中國機器人要想站得住走得穩,還需跨過幾道坎。
市場:既要看得見,更要摸得著
“機器換人”不是天方夜譚,也非夸大其詞,而是很多行業和領域正在變為現實的新趨勢。
由于全球新一輪產業轉移、經濟結構調整、人口紅利消失和國家政策大力扶持等因素驅動,中國機器人產業在行業需求、景氣度上不斷攀升,這使得曾經是世界工廠的中國,如今成為全球機器人市場的最大買家。
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購買了57096臺工業機器人,同比增長56%,占全球銷量的1/4,連續兩年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工業機器人保有量由2009年的3.73萬臺漲至2014年的19.06萬臺,保有量增加近5倍。預計2015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有望突破10萬臺,保有量有望突破30萬臺。
同時,中國也是全球增長最快的機器人市場。從2010年到2014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的總供給量年均增長約40%。這種快速的增長在工業機器人的發展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在短時間內從來沒有任何一個市場能達到如此的增長速度,眾多行業越來越多地投資于自動化改造。
此外,中國制造業目前有4500萬工人,機器人有龐大的替代空間。目前,中國工業機器人密度只有36臺/萬人,與全球平均66臺/萬人還有很大的差距,而韓國、日本和德國在這一領域的數字分別為478臺、323臺、282臺,分別約是中國的13.3倍、9倍和7.8倍。
未來1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將達到6000億元人民幣,繼續把持世界機器人市場的“頭把交椅”。與韓國、日本、德國這樣的高端制造強國相比,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潛力巨大。
不過,在眾多從業者看來,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大市場當然是大好事。市場是中國機器人產業最大的優勢,這個最少會持續8年到10年的高速增長的工業機器人市場,將為中國機器人企業發展提供最好的支撐。但是,光伏產業的慘痛教訓、國內鋼企目前的大面積虧損現實,自主品牌轎車的市場份額跌落20%以下……一幕幕輝煌過后的酸楚現實一再說明:在機器人的這場全球競爭中,中國最亮眼的不能只是市場。如果不能審時度勢,通過科學發展自主創新實現超越,國產機器人行業也有可能在大機遇的激流中黯然傷退。
現實:跨國巨頭強勢搶灘
目前,中國機器人市場,這塊正在增長曲線上的巨型蛋糕,已經引來了全球分食者的激烈競爭。2014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高達5.6萬臺的銷量中,本土供應商的銷量僅為1.6萬臺,7成以上蛋糕被海外供應商分去。ABB、發那科、安川、庫卡,僅機器人行業的這四大外資家族就占據了超過50%的國內市場。而在中高端市場上,進口機器人更是壟斷了90%以上的市場。
“ABB在1984年開始進入中國,2005年開始在上海進行生產。目前,在中國,我們共有18個辦事處,總共賣出了4萬多臺機器人。”瑞士ABB亞太機器人包裝行業經理Mats Halen日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ABB在很多應用方面都是中國市場的領頭羊,包括機器人硬件、軟件、標準等。
當然,同時他也沒忘記額外強調,ABB(中國)現在已經是一家本土化的公司,“包括研發、生產、銷售、設計、系統等方面,ABB全部進行了中國的本地化。”在Mats Halen看來,在中國的機器人市場中,外資企業和國內企業都會找到自己的位置。
不過,作為世界機器人行業的巨頭,在爭奪中國市場這個迅速膨脹的大蛋糕時,無論ABB還是其他外企,都遠沒有表態上的如此“溫和”。尤其是在近年,多地地方政府陸續出臺產業發展政策的不斷刺激下,外資巨頭攻城掠池的速度正在不斷加快。
3月1日,美的安川服務機器人公司與安川美的工業機器人公司在順德美的創新中心揭牌,由美的控股60.1%服務機器人公司以及由安川控股51%工業機器人公司雙雙投入運營;
3月7日,安川(中國)機器人有限公司第10000臺機器人在武進國家高新區下線;
3月28日,就工業機器人在智能制造和工業4.0中的應用、YOUBOT機器人開發和培訓項目,庫卡與中國哈工大機器人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4月5日,庫卡機器人(上海)有限公司與洛陽市人民政府簽訂合作備忘錄;
4月28日,ABB與國內優秀的系統集成商拓斯達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同開拓國內3C、注塑、壓鑄等領域;
同一天,ABB與青島雙星集團簽署戰略合作伙伴協議,聯合開發適合中國輪胎行業升級改造和建立智能制造工廠的專業機器人。
……
ABB、庫卡等世界機器人公司,都經歷了數十年的發展,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它們大多隨著全球工業機械的快速增長而迅速成長為巨頭。因此,它們的產品主要應用在汽車、電子等行業。而在中國,無論是規模上,還是種類上,所需要的機器人產品都比發達國家要多要全。
中國的機器人企業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新松機器人中央研究院院長徐方表示,“現在,在中國,不管是‘機器換人’,還是產業升級,所需要的機器人種類,和發達國家都不太一樣。而這恰恰是國內企業的一個機會。”
還有一個問題需要關注。國外高端工業機器人擁有規模化產量化優勢,在保持產品成熟化優勢的同時,也在不斷降價,這對國產工業機器人發展帶來的挑戰非常大。
據多位從業者介紹,從2013年年底開始,四大家族的機器人本體開始大幅降價,降幅普遍在40%左右。“它們這么做的目的,就是以價格優勢來打壓國內機器人制造業發展。”
機器人核心部件和機器人本體制造都控制在國外廠商手中,而這部分產品利潤占到行業總利潤的80%左右。其實,留給國內機器人企業的市場空間一直不多。
頑疾:核心技術
國產機器人的發展要更進一步,就不得不正視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問題。
工信部賽迪研究院日前發布了2016年版《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白皮書》(下文簡稱《白皮書》),其中羅列了目前國產機器人的五大難題,分別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產品以中低端為主、自主品牌認可度不高和行業標準有待進一步規范。
在五大難題之中,自主創新能力是“難中之難”,因為品牌認可度和產品質量都可以追溯到企業的技術水平。
在《白皮書》機器人技術水平14個小項評估中,中國僅有2個小項被評估為“先進”,其余皆是“落后”。而日本、美國、歐洲的評估結果大部分都是“先進”和“非常先進”。
機器人的核心技術包括程序技術、控制技術、應用作業技術等。關鍵部件有驅動器、伺服系統、高精度的減速器等。目前中國的大部分企業在核心技術、核心部件、感知系統等關鍵方面都是欠缺的,不少國內企業只是購買進口零部件后集成組裝機器人。業內人士擔憂,長此以往,“核心零部件之短”將導致本土企業生存空間被擠壓,“國退洋進”風險放大。
一些企業開始尋找突破口。“格力未來的發展就是要機器人生產,用自動化設備生產自動化設備。”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提出,工廠自動化、無人化生產成為制造業發展的潮流趨勢,在董明珠的強勢助推下,格力電器已經明確了自主創新的重要方向——2016年,格力自動化設備制造部將繼續緊密圍繞工業機器人和高檔數控機床兩大研究領域布局發展。
風險投資界對機器人領域也一直保持著極大的興趣和熱情,那些市場應用廣泛的機器人技術獲得了眾多投資人的青睞。但對于投入巨大的原始研發,投資人則會因為更多考慮風險而不敢投,這方面的投入還需依靠政府。
顯然,政府也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工信部、發改委、財政部聯合印發的《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一大亮點就是,加強共性關鍵技術研究,整合現有科技資源和研發力量,組建國家級的機器人創新平臺,提早布局新一代機器人技術,希望通過共性研發平臺這樣一個創新機制打通產學研,尤其是從實驗室到產業化中間的薄弱環節,真正推動產業發展。
機會:服務機器人
目前,全球機器人市場主要以工業機器人為主,占市場份額的80%。中國工業機器人開始新的發展,帶來了新的空間和機會,但與國外還有五到十年的差距。
和國際巨頭有這么大差距,中國的工業機器人是否還有趕超的機會?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研究所所長王田苗給出了肯定的答案,“市場就是我們最大的優勢,我們發展工業機器人,主要是占領中國的應用,然后再走向世界。”
王田苗表示,“中國機器人的發展真的還是有機會的,只是做工業機器人的人性子不能太急,它是一個長周期的東西,不能太急于賺錢,必須是先苦后甜。”
此外,隨著互聯網技術、人工智能技術以及新材料的技術發展,服務機器人突然進入到人們的視野,進入了人們的家庭。于是,業界開始思考,會不會今天的產業是工業機器人,明天的產業是服務機器人呢?
“未來,服務機器人的行業規模或將超過工業機器人,成為新藍海。”這是平安證券分析師給出的判斷。
“一旦它進入了家庭,龐大的人口需求,廣泛的應用領域,都會推動服務機器人出現爆發性增長。”王田苗也相信,未來三到五年,服務機器人市場將超過工業機器人市場。
服務機器人剛剛開始,軟件和硬件平臺方面都還沒有出現超級巨無霸企業,這是中國機器人企業的機會。不過,發展服務機器人,王田苗強調需要特別關注兩件事情:第一,一定要有技術上的突破,第二,一定要有需求上的突破。
醫療、教育、娛樂、安防、救災……服務機器人已經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用戶的痛點,就是市場的爆點。我們期待著中國成為這一市場的一個重量級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