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王進喜率領1205鉆井隊艱苦創業,打出了大慶第一口油井,并創造了年進尺10萬米的世界鉆井紀錄,為我國石油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王進喜以“寧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頑強意志和沖天干勁,被譽為“鐵人”。
“十斤娃”的苦難童年
王進喜,1923年10月8日出生于甘肅省玉門市赤金堡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母親何占信,父親王金堂。40歲得子的王金堂,按照當地的習俗,把孩子和包孩子用的篩子放在秤上秤,結果是正好10斤,于是就給孩子起名“十斤娃”。王金堂按照家譜往下排,給孩子起名王進喜,希望他歡歡喜喜去上學,學到本領后重整家業。
1929年,玉門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災荒。為了活命,6歲的王進喜用一根棍子領著雙目失明的父親沿街乞討。再大一點,父親的眼疾越來越厲害,單靠乞討已不能維持生計。為了掙錢給父親治病,王進喜不得不給地主家放牛。但就算是這樣,王進喜和父親也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王進喜的童年,就是在這樣的困窘中度過。
1938年,15歲的王進喜進入舊玉門油礦當童工,年齡雖小,卻干著和大人一樣的重活,還經常挨工頭的打罵。他不甘壓迫,奮起反抗,但也常因此而受到懲罰。帶他的師傅很幫他,還給他講駱駝“攢勁”的故事,告訴他要講究斗爭方法,培養“耐力”。正是這種苦難的經歷,煉就了他剛毅堅韌、倔強不屈的性格。
“鐵人”稱號傳遍全國
從1950年春天成為我國第一代鉆井工人開始,王進喜就一直呆在老君廟鉆探大隊。他勤快、能吃苦,各種雜活搶著干。在艱苦的鉆井生產實踐中,他養成了堅忍不拔的品格和大公無私的思想。
1956年,王進喜迎來了人生旅途中一個新的起點。那年4月29日,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入黨不久,王進喜擔任了貝烏5隊(1205隊前身)隊長,帶領貝烏5隊在當時的國家石油工業部組織的以“優質快速鉆井”為中心的勞動競賽中,提出了“月上千,年上萬,祁連山上立標桿”的口號,創出了月進尺5009.3米的全國鉆井最高紀錄。同年10月,王進喜到新疆克拉瑪依參加當時的國家石油工業部召開的現場會。時任石油工業部部長余秋里把一面“鉆井衛星”紅旗頒發給他。貝烏5隊被命名為“鋼鐵鉆井隊”,王進喜則被譽為“鉆井闖將”。
1959年,王進喜作為石油戰線的勞動模范到北京參加群英會,看到大街上的公共汽車,車頂上背個大氣包,他奇怪地問別人:“背那家伙干啥?”人們告訴他:“因為沒有汽油,燒的煤氣。”這話像錐子一樣刺痛了他。王進喜后來說:“北京汽車上的煤氣包,把我壓醒了,真真切切地感到國家的壓力、民族的壓力,呼地一下子都落到了自己肩上。”他曾多次向工友們說:“一個人沒有血液,心臟就停止跳動。工業沒有石油,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海上行的,都要癱瘓。沒有石油,國家有壓力,我們要自覺地替國家承擔這個壓力,這是我們石油工人的責任啊!”
1960年,東北松遼石油大會戰打響。3月25日,王進喜帶領1205鉆井隊到了薩爾圖車站。下了火車,他不問吃住情況,而是問鉆機到了沒有、井位在哪里、這里的鉆井紀錄是多少,恨不得一拳頭砸出一口油井來。石油大會戰在極端困難和惡劣的環境中展開了。
鉆機是王進喜帶人運到井場的,也是他和鉆井隊的同志們豎起來的。
沒有吊車?沒有拖拉機?汽車也不足?不要緊!可以用撬杠撬、滾杠滾、大繩拉的辦法,4天搞定!
沒有打井用的水?不要緊!附近的水泡子不是有水嗎?可以破冰取水!沒有大型工具運水怎么辦?不要緊!可以用臉盆端、水桶挑!
4月19日,薩55井勝利完鉆,進尺1200米,首創5天零4小時打一口中深井的紀錄。
之后,1205鉆井隊準備往第二口井搬家時,王進喜右腿不幸被砸傷,但他仍然堅持在井場工作。當時由于地層壓力太大,第二口井打到700米時發生了井噴。
怎么辦?危急關頭,王進喜不顧腿傷,扔掉拐杖,帶頭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來壓井噴,最終降服了這頭怪獸!
房東趙大娘看到王進喜整天領著工人不分白天黑夜地干,飯做好了也不回來吃,感慨地說:“你們的王隊長可真是個鐵人哪!”自此,“鐵人”稱號傳遍神舟大地。
4月29日,在“五一”萬人誓師大會上,王進喜成為大會戰樹立的第一個典型,成為大會戰的一面旗幟。也就是在這次大會上,他喊出了對祖國的錚錚誓言“寧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在這樣的口號激勵下,轟轟烈烈的石油大會戰很快取得了顯著成果。1960年6月1日,大慶油田首車原油外運。年底,大慶油田生產原油97萬噸。“鐵人”王進喜帶領鉆井隊為中國石油事業的發展創下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
“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勁大,天大困難也不怕。”這首曾經被毛澤東引用過的詩歌,是鐵人王進喜在艱苦卓絕的石油大會戰中,以生命的底蘊吼出來的。

無私奉獻,甘當孺子牛
王進喜既是吃苦耐勞的實干家,也是科學求實的典范。在科技領域,他以“識字搬山”的意志刻苦學習,帶領工人們以創造性的勞動,創出一個又一個優異的成績。他說:“干,才是馬列主義。不干,半點馬列主義也沒有!”
為提高鉆井速度,王進喜和工人們改革游動滑車;為打好高壓易噴井,他帶領工人們研究改進泥漿泵;為提高鉆井質量,他和科技人員一起研制成功控制井斜的“填滿式鉆井法”。他還在多年的鉆井工作中摸索出一套高超的“鉆井絕技”,能根據井下聲音判斷鉆頭磨損情況。
雖然取得了很多成績,但王進喜從不居功自傲,始終保持謙虛謹慎的作風,對工人及其家屬關懷備至,對自己和家人卻嚴格要求。
1964年,毛澤東向全國發出“工業學大慶”的號召。同年年底,王進喜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出席大會并代表石油工人作了《用革命精神建好油田》的發言。回來后,他一邊參加勞動一邊聽取群眾意見,解決工人的實際問題,成為大家的知心朋友。
那時,中國經濟發展水平還比較落后,石油工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條件一樣,不是很好。天冷時,工友們工服不保暖,王進喜就到縫補廠建議把棉工褲后腰加高加厚,給工人做皮背心和皮護膝。住房、吃糧面臨困難時,王進喜就利用工余時間帶領職工和家屬開荒種地,燒磚、割葦,蓋“干打壘”住房,讓工人和家屬“吃飽肚子去會戰”,“回來有個窩”。鉆工子女沒處上學,王進喜就帶領人們在大隊機關附近支起一頂帳篷,建起了大隊級第一所小學———帳篷小學。后來,人們為了紀念王進喜,把這所小學命名為“鐵人小學”。
王進喜家是個大家庭,全家10口人,弟妹子女還要上學。為了維持全家生計,王進喜叫老母親管賬,精打細算過日子。因為家庭困難,王進喜得以享受每月30元的“長期補助”,但他自己卻從來不花,而是把這些錢都補助給困難職工。他還拒收大隊給他家送去的豬肉和面粉。
因為王進喜患有嚴重的關節炎,上級為照顧他,給他配了一臺吉普車。但是他卻把車用來給井隊送料、送糧、送菜,拉職工看病,自己的老母親病了卻只能坐自行車去衛生所。與他愛人同期來油田的家屬多數已轉成正式職工,他的愛人卻在隊里一直做著燒鍋爐、喂豬的工作。廉潔奉公、無私奉獻,甘當黨和人民的“老黃牛”,這就是王進喜無悔的人生。
王進喜一直憂心于國家的油田生產建設。“文革”開始后,大慶油田生產受到嚴重干擾和破壞,王進喜急了。1966年12月31日,他毅然到北京向周恩來總理匯報了大慶油田生產面臨的嚴峻形勢。返回大慶后,他走遍油田,傳達和貫徹總理的指示精神———“大慶石油生產一天也不能停!”
1970年4月5日,全國石油工作會議在玉門召開,王進喜作為特邀代表參加大會。玉門會議期間,王進喜胃病發作。后經檢查確診為胃癌,而且是晚期。病中的王進喜心里仍然掛念著油田生產建設和廣大職工家屬。那年國慶節后,他的病情急劇惡化,走到了人生的終點。臨終前,他用顫抖的手取出一個小紙包,交給守候在床前的一位領導同志。紙包里竟是他住院以來組織給他的全部補助款和一張記賬單。王進喜說:“這筆錢,請把它花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不困難。”在場的人無不為之動容。
1970年11月15日,王進喜永遠地離開了,年僅47歲。
王進喜干工作處處從國家利益著想,他認真負責,嚴把油田質量關。他留下的“鐵人精神”和“大慶經驗”,成為我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寶貴財富。
(摘自《中國青年報》2012年1月15日,尹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