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實用化的核武器先后發展了三代,美國等國正在展開第四代核武器的研制。
第一代核武器就是公眾熟悉的原子彈,它使用高濃度鈾-235 或钚-239 等裂變材料, 當量從幾百噸到幾萬噸。由于氫彈的研制難度極高,為提升原子彈威力,又出現加強型原子彈。它是在原子彈中增加聚變材料,后者在核爆時會釋放大量中子對裂變材料進行轟擊,提高裂變材料的利用率, 當量可提升到數十萬噸,因此也被部分國家稱為“廣義氫彈”。
第二代核武器的代表是氫彈。雖然同樣使用裂變和聚變材料, 但它與加強型原子彈的原理和威力大相徑庭。早年氫彈的定義為當量在百萬噸級以上、聚變反應的能量在30%以上的核武器。目前核大國使用的戰略核彈頭屬于“三相彈”結構,爆炸威力比普通氫彈更大。
第三代核武器包括中子彈、電磁脈沖彈、沖擊波彈等。由于前兩代核武器會造成嚴重的放射性污染, 第三代核武器著重減少放射性污染, 并增強特定領域的核效應。
研制中的第四代核武器不依靠核爆炸,而是用其他“干凈”方式引發核聚變,不會遺留核污染,又叫“純熱核武器”。(武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