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數開始……3,2,1。”坐在控制臺前的兩名操作人員接到指令,右手伸向控制臺右上方,表情嚴肅,按下發射按鈕。只見大屏幕中,一枚洲際彈道導彈沖出發射井,直穿云霄。數分鐘后,導彈抵達目標,頃刻間,高樓夷為平地,人群、汽車化為烏有,末日景象一幕接一幕。這不是好萊塢災難片的爛俗橋段,更不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這一切發生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的一座神秘地堡里。
在地下65米處 這座地下掩體被稱為“42號地堡”,距離俄羅斯的心臟克里姆林宮僅數公里。在冷戰動蕩歲月,為防范核武襲擊,1952年蘇聯決定修建該地下指揮中心,一旦遭遇核襲擊,既可用來避難,又能發動反擊。20世紀90年代,地堡解編,不再屬于機密,后于2006年被俄羅斯一家私人機構買下,改為“冷戰博物館”和娛樂中心。本文最初描述的便是到此參觀的游客體驗模擬導彈發射的情景。
在莫斯科塔干區一片再平常不過的小區中,一棟淡黃色樓房右側的軍綠色鐵門上掛著“42號地堡”的標志,這里就是通往地堡的通道。在解編前,想必外人很難注意到藏在此處的秘密。
經兩道鐵門、穿過一條長約15米的通道,可見一部狹窄的電梯,游客須乘電梯下到65米的深度,才算真正進入地堡。
地堡總面積近7000平方米,分4個區域,有專供斯大林使用的辦公室,還有會議室、作戰指揮中心以及食物、水和氧氣儲存區。內部通道寬不足3米、高約4米,墻體為厚厚的金屬板和鋼筋混凝土。據講解員介紹,地堡上下均有地鐵線路,上部的地鐵線如今仍在運行,置身其中,頭頂不時傳來地鐵通過的噪音。
地堡尚未竣工,斯大林便已去世,在那間從未使用過的房間里,仍擺放著斯大林在辦公桌前靜坐沉思的蠟像。隔壁的會議室里,長約10米的會議桌上鋪著數張作戰圖,壓在玻璃板下,齊整有序,又增添了幾分嚴肅。
游客在通過一段昏暗的地道時,墻面上的探照燈會突然熄滅,空襲警報隨即響起,伴隨著不停閃爍的紅色警報燈,頗有幾分核戰來臨的緊張與刺激。
最吸引游客的當屬作戰指揮中心,中心一側墻上懸掛一張巨幅北半球地圖,目標指向不言而喻。中間陳列著各種戰機模型,另一側是兩臺略顯陳舊的操作臺,發射導彈的指令便從這里傳達出去。穿過小拱門,緊鄰作戰指揮中心的房間,擺滿了冷戰時期的各種老物件,如發報機、打字機。不難想象,倘若核襲擊發生時,指揮中心里會是怎樣的繁忙和緊張。
體驗冷戰歲月 地堡里還改造了一間能容納100人左右的放映廳,游客可在這里觀看講述冷戰歷史的黑白紀錄片。從上世紀50年代美蘇在導彈研制和太空領域的你追我趕,到古巴導彈危機這一兩國之間最激烈的一次對抗,不到15分鐘的短片將人們帶到那段核戰一觸即發的歲月,也更凸顯當年修建地堡的意義。
地堡里儲存的食物可供1000人維持生活30天。1962年10月,在人類與核戰擦肩而過的那場危機中,蘇聯對這座地下掩體的可靠性進行了一次測試,當時有2500人在其中生活了10天。地堡的一部分如今已被改造為高檔餐廳,餐廳面積不大,但環境頗具風格,偶爾也會有人在這里慶祝生日。單人用餐一次最低消費1.5萬盧布(約1500元人民幣),盡管已購買地堡門票的游客可享受10%的折扣,但價格依然不菲。
當下,俄羅斯與美國乃至整個西方世界的關系因烏克蘭危機降至冷戰結束以來的最低點。位于莫斯科的獨立研究機構列瓦達分析中心去年5月所作的民調顯示,59%的俄羅斯民眾視美國為俄羅斯的最大威脅,這一比例比該機構2007年的調查增加了12%。與此同時,美國民調機構蓋洛普公司早前的調查也顯示,49%的美國人認為俄羅斯的軍事力量對美國構成主要威脅。(丁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