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5月12日,數百國民黨軍官形成的方陣緩緩走向南京中山陵。數十名軍官舉槍將大門沖開,隊伍魚貫而入。他們有何訴求?
大批非嫡系軍官閑置 抗戰勝利后,美國人魏德邁中將建議蔣介石整編國民黨軍隊。由于通過整編會大大加強國民黨中央軍的實力,同時瓦解非嫡系軍隊,因而迅速得到蔣介石首肯。
1946年4月,國民黨陸軍總司令部在南京召開軍事復員會議。會后迅速進行了大規模的國軍整編工作,把原來的師改為整編旅,軍改為整編師,三個整編師組成一個整編軍。由于當時國民黨軍隊內部實際人數遠遠不足定額,因而在整編時,蔣介石對非嫡系部隊采取“要兵不要官”的辦法,撤消非嫡系部隊的番號后,士兵并入嫡系中央軍,大批軍官則作為編余閑置下來。
這些被編余的軍官離開軍隊后無以為生,處境艱難。據編余少將湯燕生回憶,他當時每個月能領到法幣40余萬元,但戰后物價飛漲,理一次發都需要15000元,這點薪水,如何能供應一家人的開銷?當時在編余軍官中流傳著一首歌謠:“此路走不通,去投毛澤東。此處無人要,延安去報到。”
鑒于這些情況,蔣介石下令把各地編余軍官集中起來,在中央訓練團內設置將官班,訓練后安置到農林、交通、郵電等部門工作。
有人不堪困苦自盡 據國民政府行政院統計,共有800余將官被編入中央軍官訓練團受訓。然而,這些人軍銜級別雖高,但別無專長,安置工作特別困難。將官們還打聽到:“參謀總長陳誠認為,這批編余將官有的年老無用,有的腦筋復雜,怕不能效忠黨國。因此即使是黃埔學生,沒加入過復興社、中統、軍統的,也要一并清除。”而此時編余將官中的幾件家事,更是成為哭陵事件的導火索。
在將官班里,有個叫奚澤的中將,早年曾變賣家產捐獻190萬銀元支援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后來官至集團軍參謀長,竟也成了編余將領,頓時沒了生活來源,他的妻子因不堪壓力投江自盡。
黃埔軍校一期學生陳天民,原為國軍190師少將副師長,抗戰期間曾多次立功。整編后他查出肺癌晚期,不堪屈辱和貧困,陳天民吞服安眠藥自盡了。陳天民死后,停靈多日無錢安葬,最后還是同袍湊錢才為其料理了后事。
當時流傳的一句順口溜描繪出了編余將官們的窘狀:“一朝得勝、兩袖清風、三餐不繼、四壁蕭然、五內如焚、六親不顧、七體不全、八載徒勞。”
數百將官中山陵前慟哭 1947年2月,中訓團在南京的全體將官與重慶、西安分團的代表秘密開會,商量怎么辦。據湯燕生《編余軍官哭靈記》記載,人們群情激奮,聲淚俱下。中將黃鶴提議:“古戲中有‘哭祖陵’以示不屈的故事。我建議大家聚集在總理(對孫中山的敬稱)陵前,向他老人家哭訴苦衷。這樣當局也沒有責難我們的理由。”大家鼓掌通過。1947年5月12日,眾將官全部身著一色黃呢將校制服,胸佩勛章,高舉青天白日旗,按軍銜分成三橫隊排列,站在孫中山陵前。祭文念完后,數百將官放聲大哭,中將奚澤在高喊“打倒貪官污吏”后,暈倒在中山陵前。
哭陵事件引起中外各界廣泛關注。蔣介石知道后大發雷霆,稱要以“戡亂”的手段“捕一批,殺幾個”。后因擔心影響軍心,最終當局對參與哭陵將官做了以下安排:50歲以下去地方任職;40歲到45歲的被安排到交通、工商、警察等部門;40歲以下的被送進陸軍大學深造,體弱者發安家費讓其返鄉。沸沸揚揚的中山陵哭陵事件不了了之。
摘自《快樂老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