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貧困文化是阻礙大學生創業的一個重要的文化因素,本文從貧困文化這一獨特的文化價值體系出發,對貧困文化在影響大學生創業所產生的挑戰,以及應如何消解貧困文化來扶持和引導大學生創業做出初步探究。
【關鍵詞】貧困文化;創業教育;創新意識
面對我國高校畢業生逐年遞增的趨勢,2015年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突破749萬再創歷史新高。在就業如此嚴峻的形勢下,引導大學生創業是高校及政府乃至全社會為緩解就業壓力重點開展的工作之一。高校畢業生中貧困大學生占總數的20%左右,幫扶貧困大學生創業是創新創業教育中的難點和重點。如何提高貧困大學生創業能力需要從形成該群體意識形態的文化層面進行深入分析挖掘,貧困文化作為主要文化因素影響貧困大學生創業的行為。開展創新教育工作中要重視貧困文化對大學生創業產生的影響以及對其中的貧困文化進行消解。
一、貧困文化與大學生創業的聯系
(一)貧困文化的概念及含義
貧困文化是長期生活在貧困之中的群體所形成的特定的生活方式、行為規范和價值觀念,是窮人所特有的意識形態也是一種自我維持的文化體系,這種“亞文化”一旦形成,會對周遭的人造成影響,特別是后代,從而代代相傳。貧困在這種穩固且封閉的文化環境下得以維持和延續。窮人的聚集居住給貧困文化的發展創造地緣條件,形成了貧民窟的群體意識和貧民窟特有的社區歸屬感的形式。因此,貧困文化既能在代際之間傳遞也能在群體中在個體之間相互傳遞,從而耳濡目染對個人產生影響通過思想,行為得以表現。貧困文化其實質是貧困者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是貧困者對自身所處社會地位的反應。
(二)貧困文化對大學生創業的影響
貧困文化是一種自我保護意識很強的文化,當這種文化意識在一個群體里產生時會因其自我保護性而增強其穩固性,外界因素很難打破窮人既有的思想方式和心理狀態。貧困文化對于貧困大學生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家庭教育因素對人格結構的形成起關鍵作用,人們在年幼時對周圍事物的接受能力最強,也最易對孩子后天人格形成造成影響。從出生開始家庭因素對其意識形態的形成和人格的發展產生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生活環境封閉,所接觸的思想觀念意識也都趨向于因循守舊,守家待業的小農思想,在貧困大學生中體現的往往是固步自封,思想保守的特點。另外貧困家庭出生的子女所獲得教育文化資源相對比非貧困家庭子女較少,接受的信息量和對現代多元化社會的認知度不夠導致其缺乏創新創業意識。貧困學生由于成長階段受貧困文化的熏陶,在精神文化層面上缺少創新開放性價值觀引導。
但是在貧困文化影響下也會鍛造優秀的意志品質,出身貧困的學生從小成長在艱苦的環境下,這類群體面對逆境相比其他同齡人更具有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品質。創業初期需要經歷艱難的起步階段,能吃苦、肯堅持的大學生能熬過創業瓶頸期的概率更大,這些在貧困文化中形成的品質有利于創業。而另一方面面對困境的物質資源的匱乏和思維方式的保守導致這類群體在思想觀念上表現出的缺點為自卑。家庭條件差所占有的社會資源相對較少外界環境使得貧困大學生產生自卑心理,面對創業往往會因害怕失敗而退縮,削弱創業的主觀能動性。自卑心理也就會導致在創業自信心缺乏,對自身創業能力和素質持懷疑甚至否定態度,這就直接減少了創業動機使得原本有能力創業的學生將創業的行動扼殺在了搖籃里。貧困文化形成的傳統觀念中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對創業的影響是潛移默化而深遠持久的。尤其在農村貧困地區價值取向相對傳統,思想方式相對穩健,行為習慣比較保守,開拓創新意識相對薄弱,貧困大學生普遍都有依賴救助的心理,缺乏進取的價值觀。而且貧困大學生創業不僅在自身財力和社會資源上相對缺乏,在物質和精神層面大多也都不能得到家庭的強有力支持,貧困家庭的父母更希望子女能夠找一份穩定體面的工作,畢竟創業風險性巨大,本身不富裕的家庭要拿出創業的資金很有可能付之東流,這無疑對本來就貧困的家庭經濟上雪上加霜。
從上述分析可見,相對于社會資源的缺乏和資金的不足,貧困文化影響下貧困大學生所產生的依賴、自卑心理和封閉的思想意識會限制他們創業的思想,這會從根源上扼殺其創業的欲望和潛能。因此要從思想觀念上改變貧困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增強其創新創業的動力,通過消解貧困文化來幫扶大學生創業是一個重要途徑和手段。
二、幫扶貧困大學生創業在消解貧困文化層面的對策建議
(一)樹立積極價值觀,削弱貧困文化消極影響
改變貧困大學生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必須對該群體的深層文化價值觀進行改造和轉換,根除其消極的貧困文化,重建積極進取的價值體系。學校應積極開展勤工儉學和針對貧困大學生參與的校園活動,堅持健康、積極、有益、多樣的原則設置一些普及性強、參與面廣、寓教于樂的活動項目,使貧困大學生能夠擺脫自身封閉自卑的心理,主動接觸更多人事物開闊視野,增加對社會的了解,使自己融入到外面的大環境中,鍛煉為人處世的能力。并且應重視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引導和教育,使他們的心態更加陽光、積極向上,在面對生活上的不如意時能夠以平和的心態處之,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潛移默化中重建和改造他們的精神家園,使他們樹立追求新生活方式的強烈欲望和主動精神。
(二)深化開展創業教育,營造創業文化氛圍
各高校應積極開設創新教育課程,將創新課程納入到學生必修課程中,向學生傳授創業的基本理論知識,培養創新思維和增強創新意識,充分提供創新創業的軟文化。使貧困大學生意識到創業也是一條現實可行的改變自己命運的出路。同時營造創業文化氛圍,開展更多的創業實踐性活動與項目,通過開展創業規劃競賽、創業設計競賽、科技作品競賽以及舉辦創業論壇、經驗交流會、事跡報告會等課外創業文化活動,可以考慮邀請創業成功的貧困生校友進行創業指導,并推薦有創業意向的貧困生到其創辦的企業任職學習。引導學生在創業活動中增長創新知識,提高創業實踐能力。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廣泛利用各級各類新聞媒體、互聯網和校內宣傳陣地,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激發學生擺脫貧困的欲望。利用目前流行的自媒體平臺,如博客、微博、微信公眾平臺及BBS網站等實現主流文化與個人宣傳的對接。
(三)構建社會支持網絡,引入社會工作方法
貧困大學生在思維方式,行為規范和價值觀念上受貧困文化的負面影響形成了阻礙創業的意識形態之外,阻礙其創業行為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缺少外界的支持。貧困大學生創業資金缺乏,同時缺少社會資源,人脈關系。政府應積極建立正式社會支持網絡,進行創業配套設施及平臺建設,建立政企社聯合服務平臺,搭建青年創業“一站式”服務平臺。充分整合政府的政策優勢,企業的資本優勢,創業社團的經驗優勢,高校的人才、科技優勢,形成“政企社”三方“立體環繞”的孵化模式。使貧困大學生能夠充分享受社會各界提供的幫扶資源,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社會資源網絡,突破經營主體能力限制。依托大中型企業及公共服務機構建立大學生創業實訓基地,為大學創業提供全方位的硬件支持資源。
社會網絡支持在促進大學生創業的轉型和提升則體現在專業社會工作方法的介入。社會工作由非政府的社會工作機構社會工作者運用社會工作專業知識、方法和技巧進行的助人自助的服務活動,社會工作有職業性、專業性的特點。借助社會工作機構對創業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價值觀塑造,行為習慣校正,拓寬大學生參與政策制定渠道,構建支持大學生創業的文化氛圍,為創業者搭建社會資本網絡。憑借自身的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方法等專業技能,同時調動社會各界的資源幫扶大學生創業。更重要的是社會工作者于服務對象是互助合作的關系,在接受幫扶的過程中案主本身也在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其自立自覺能動的參與其中,從而有效的實現助人自助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董培.高校特困生矛盾人格及其成因——從貧困文化理論的視角分析[J].紅河學院學報,2006(6):89-91.
[2]王兆萍.貧困文化的性質和功能[J].社會科學,2005,(4):125-126.
[3]陽劍蘭.貧困文化及對其價值的引導[J].求索,2010(6):70-71.
[4]張艷萍、徐曉暖.改善貧困文化強化社會支持的對策研究[J].大連干部學刊,2006(8):39-41.
[5]沈茹.貧苦大學生創業發展的瓶頸及其突破[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3(12):4-5.
[6]錢春霞.從創業教育視角探析貧困大學生的“心理貧困”現象[J].科教文匯,2013(9):181-182.
[7]鄭玉蓮,曹浩.加強貧困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2(5):163-163.
[8]徐杰玲,李曦.貧困大學生創業:問題與對策[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2013(2):90-92.
[9]張海珍.高校貧困大學生創業社會支持網絡的構建[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7):117-118.
[10]王思斌.社會工作概論(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
顧全(1992-),女,漢族,吉林長春市人,社會保障研究生在讀,單位:吉林大學哲學與社會學院社會保障專業,研究方向: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