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探討了民事行政審判監督目前存在的困境,并論述了民事行政審判監督的出路,提出了一些比較可行和有效的措施,希望可以為今后民事行政審判監督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民事行政審判;監督;困境;出路
一、前言
民事行政審判監督工作的執行需要各方的配合和支持,由于主客觀因素的影響,當前的民事行政審判監督依然存在不少的問題,所以,一定要找出有效的方法來提升民事行政審判監督工作水平。
二、對民事行政審判監督權的法理認識
檢察機關對民事行政審判監督,目的是追求法律的統一正確實施。它的行為方式和對刑事訴訟監督一樣,理應貫徹于訴訟活動的始終。在民事訴訟中,監督機關是在訴訟程序之外進行監督,在發現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確有錯誤的時候,才能夠提出抗訴,使自己進入訴訟程序,參與到訴訟中來,實施法律監督。其實,檢察機關參與訴訟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實施法律監督的途徑,其身份、地位就是訴訟程序中的法律監督人。其法定后果是啟動再審,上級人民法院應當按照再審程序對該案件進行再審,并作出終審判決或者裁定。它要求當事人必須是直接利害關系人。據此,持否定論者認為,檢察機關并非適格當事人,無權提起民事訴訟。
三、基層檢察院民事審判活動檢察監督存在的困境
(一)由民事抗訴的對事監督轉變為兼對人監督,民事檢察部門與法院和法官的對立情緒潛在增長,原來的協調關系有所緊張。與民事抗訴案件的檢察監督不同,在以往的民事檢察工作中,民事檢察監督是對事不對人,檢察機關與法院之間就案論案,法院糾正錯誤裁判一般也是對案件進行糾錯,很少涉及到具體承辦法官。而民事審判違法監督直接的對象是具體法官的司法行為,直接牽涉到法官的個人利害關系,基于法院對外形象和上級法院對下級法院的考評以及法官自身的聲譽,原來逐步達成融合的協調配合、相互監督關系發生了潛在微妙的變化。
(二)現行民事行政檢察監督制度存在不足。我國目前現有的民事行政法律法規有的地方存在一些缺陷,民事行政監督的內容不全面,范圍過窄。如:《民訴法》第14條和《行訴法》第11條分別規定了檢察機關對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的監督問題。但這一規定把監督權僅限于訴訟活動,因而嚴重的制約了民行檢察監督職能的發揮。
(三)民事訴訟監督工作存在薄弱環節,監督手段比較單一。民事訴訟大多面向的是普通百姓,其涉及面廣,民事訴訟監督是通過對民事、行政案件的訴訟過程進行訴訟監督,在保護訴訟當事人的合法權利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然而,民事訴訟監督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環節也十分明顯,其監督手段也比較單一,對訴訟過程中的某些環節監督不力,直接影響了訴訟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的實現。
四、開展審判活動違法檢察監督的出路
(一)端正對民事檢察監督的定位認識。民事檢察監督是檢察機關對法院民事訴訟活動的法律監督,這是民事訴訟法對民事檢察監督的定位。關鍵是如何理解這一定位,從法律規定上理解,是一種公權力對公權力的監督,不是公權力對私權利的監督或者救濟。有人認為民事檢察是檢察機關為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對民事活動的一種國家干預。這種說法明顯把權利救濟的間接功能誤為直接功能,就是把民事檢察程序混同于民事審判程序,把民事檢察權混同于民事審判權,我們過去也稱檢察機關的民事檢察監督為當事人維護合法權益提供了救濟途徑,其實這是對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的錯誤理解。監督的范圍包括民事審判活動中的違法行為和錯誤裁判行為。因而,檢察機關的民事檢察監督案件來源不應當是當事人的申訴,而應當是當事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的控告、知情人的檢舉、揭發。因為當事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的控告含義直指對公權力的監督,法院的裁判是行使公權力的結果而不是遵從當事人權利自由處分的結果。原告雖然可以在審理過程中行使撤訴、認可證據、認可被告或者被告認可原告的證據等權利,但是,當事人不能自由處分法院依據法律對證據的判斷、事實的認定和裁判。因而,民事檢察監督是對民事審判活動的法律監督,也是公權力對公權力的監督。
(二)制定必要的規范。要立足于公權力對公權力的監督制定法律規范,如檢察機關民事檢察的調查權、法院的被調查配合義務、對法院違反被調查配合義務的制裁措施、調查結果的處理措施、被調查法院對調查結果的申訴途徑和接受方法、檢察機關行使調查權過程中違紀違法行為的處理、被調查法院或者法官拒不接受處理的懲戒措施等等一系列規范,同時也可以借鑒刑事法律上檢察機關對公權力的監督措施,為檢察機關對民事審判活動違法行為的監督工作提供更為完善、更為有力的保障措施。
(三)構建以檢察機關“抗訴”為主體的“一元化”啟動再審制度,以保證民事審判監督的統一性、嚴肅性。一是符合擴張當事人再審權原則。申請再審必須在判決、裁定、調解書生效后六個月提出,因為必須具備法定事由,當事人申請并不必須引發再審程序,申請再審的對象也非常狹窄。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當事人的再審申請,不僅可以為當事人提供法律上的援助且可以代理當事人提起再審的一切合理訴求。二是符合公平正義的法律監督原則。法律監督是民事檢察制度存在的依據。檢察機關對法院確有錯誤的民事判決、裁定提出抗訴,要求法院依法再審,這是檢察權對審判權的制約。法院通過對抗訴案件的審理,支持或不支持檢察機關的抗訴來制約檢察權。由此可見,檢法兩家相互制約制度得以實現關鍵是檢察機關的“抗訴”權首先要到位。三是符合加強民行審判監督的法制社會大勢所趨。實踐中民事行政審判監督的功能是很大的。然而正是由于“多元化”的啟動再審卻使這些本屬于檢察監督特有的功能大大打了折扣。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民事行政審判監督工作開展的過程中,依然存在不少的問題,為了能夠有效的解決民事行政審判監督現存問題,相關監督人員一定要積極分析出路在哪里,采取更加有效的監督措施。
參考文獻
[1]馬明生,王欽杰.論民事行政檢察制度的完善[J].法學雜志,2015,(4):86.
[2]謝衍明,劉春濤.民事行政檢察監督制度的完善[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