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孫中山作為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在其漂泊流離一生的革命生涯中,飽含豐富的情感世界。在其情感世界中,有充滿溫馨的父母情、夫妻情、兄弟姊妹情、兒女情,也有充滿深情厚義的朋友情,更有充滿民族大義的民族情與國家情。在其豐富的情感世界中,親情是孫中山情感世界的基礎與前提,朋友情是孫中山情感世界的支撐,民族與國家情是孫中山情感世界的目的與歸宿。研究孫中山的情感世界,對于進一步了解孫中山的人格魅力,了解孫中山為之奮斗四十年的革命事業,有著十分重要的歷史與現實意義。
【關鍵詞】孫中山;親情;朋友情;家國情
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作為一位偉大的愛國者與民主革命家,在其積極為中國民主革命鼓與呼的同時,其內心深處還蘊藏著極其豐富的火一樣的豐富的情感。這些情感至深、至厚,至寬、至廣,是支撐與維系孫中山整個革命生涯的重要基礎。研究孫中山的情感世界,不僅可以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孫中山為之艱苦奮斗四十年的革命事業,而且可以讓我們更深入地走近孫中山,認識孫中山,了解孫中山。
一、孫中山的情感世界
孫中山雖身為男兒身,為中國民主革命事業叱咤風云、勞頓操持了畢生精力,但也有兒女情長的一面。在孫中山的情感世界中,既有父母情、兄弟姊妹情、兒女情,也有夫妻情、朋友情,更有民族情。其中,親情是孫中山情感世界的基礎,朋友情是孫中山情感世界的支撐,民族情則是孫中山情感世界的最終目的與歸宿。
(一)父母情
孫中山雖出身貧寒,但與父母之間的情感甚篤。追隨孫中山的美國人林百克曾經問孫中山對父母的印象。孫中山說,他非常敬重他的父母。他認為,父親為人和善可親,母親雖然屬于纏足女人,但同樣值得他敬重。對父母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在孫中山與父親的關系中,父親的疼愛是無聲的。其中,父親曾經極力阻止其漂洋過海的愿望,無疑是父愛的深切流露。原因是父親擔心孫中山到外洋有生命危險。在孫中山與母親的關系中,母親不僅養育了他,教育了他,而且還成為其人生發展道路的引路人。1879年6月,年僅13歲的孫中山在做通父親的思想工作后,與母親一道前往檀香山,看望在那兒發財致富的兄長孫眉。母親的此一舉動,不經意間,徹底改變了孫中山的人生命運。它不僅讓年幼的孫中山有機會接受西式教育,從而讓孫中山成功接受了西方思想文化的影響,而且更主要的是,它為孫中山往后成為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奠定了十分重要的思想文化基礎。在檀香山,孫中山接受了良好的英語語言訓練。他“除了完成學校布置的課業外,還利用課余時間補習中文,瀏覽中外群書,對于有關美國獨立戰爭的書籍,以及華盛頓、林肯等資產階級革命家的傳記,特別感興趣,希望從中能找到他一直追求的真理。他對歐美民族、民主革命領袖們推崇敬仰,并產生了以為師法的念頭。孫中山少年時代的一些知識積累,為他以后的政治思想、哲學思想奠定了初步基礎?!痹谕蟮母锩闹校瑢O中山與父母雖然離多聚少,但父子情深、母子情厚,依然是不爭的事實。在父親病重期間,孫中山與兄長孫眉親臨家門,探望父親。此間,孫中山的第一任妻子盧慕貞女士亦極盡孝心,細心周密地照料孫父。在母親病重期間,孫中山因革命事務纏身,在忠孝兩難全的情形之下,孫中山一方面為病重之中的母親籌款治病,一方面寫信委托侄兒孫昌前往探望。在1910年4月8日寫給孫昌的信中,孫中山指出:“我已開始設法籌款,供你及家屬回國之用。不料今日接你父來電謂祖母病篤,需我立即匯款若干,因之,我必須首先聽從此急迫的要求,擬于明日匯去港幣一千元。故對你之所需不得不稍延,因我不可能同時兼顧?!蓖?月25日,因母親病危,孫中山分別致信孫昌夫婦,促其從速返港探視。1910年7月上旬,孫中山在從日本前往南洋的途中,途經香港。本欲到港探望母親,但因其特殊身份,不被港府允許。在這種情況下,“不得已囑人迎其母至船,慰問備至,船將動輪乃別?!睂Υ?,時人評述說:“先生國爾忘家,公爾忘私,獨于孝行不忘也?!睂O母去世后,喪事由同志羅延年經理。
(二)兄弟姊妹情
孫中山同胞兄妹4人,他排行第三,上有哥哥孫眉和姐姐孫妙茜,下有妹妹孫秋綺。此外,還有一姐姐孫金星及哥哥孫德佑,兩者在孫中山出生之前均夭折。孫中山的兄長孫眉對孫中山的影響極深。孫中山之所以能夠留學檀香山,在檀香山接受西方的文化教育,與其兄長孫眉在檀香山創業謀發展有很大關系。后來孫中山之所以能夠全身心地從事革命活動,兄長孫眉可謂勞苦功高。作為兄長的孫眉,不僅在經濟上作出了巨大捐助,而且在父母與家庭的照料上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對此,《孫中山年譜長編》(以下簡稱《年譜長編》)中有詳盡記載?!赌曜V》稱:“戊子年(1888)春達成公(孫中山父親,筆者注)病故,德彰(孫中山兄長孫眉,筆者注)于數月前聞父病重,已回粵奉侍湯藥,至是對于總理(孫中山,筆者注)愛護備至。凡總理所需學資,均允源源供給。故總理在粵港肄業醫學多年,用度寬裕,皆德彰所給予者也?!睂O中山與姐姐孫妙茜相貌酷似,自幼朝夕相處,共同勞動,備嘗艱辛,兩人感情至深。對此,《孫中山胞姊孫妙茜瑣記》的作者指出:“她(孫妙茜,筆者注)為人忠厚、純樸而有正義感,對祖國有一棵熾熱的愛國心。在她的一生中,對其胞弟孫中山的友愛貫穿始終?!边@其中包括:兒時一起上山打柴割草、孫中山勸母不讓姊姊纏足、妙茜親手為孫中山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孫中山經濟上給予姊姊一定的資助、孫中山去世后妙茜奮力保護孫中山故居等。妹妹孫秋綺在結婚后,夫婦同孫中山之間交往密切。妹夫林喜智與孫中山一直保持有密切的聯系,并曾捐錢支持革命。外甥女林耀梅曾作為孫中山、宋慶齡的貼身侍從,照料他們的起居生活。
(三)夫妻情
在孫中山的一生中,有正式夫妻名份的為二人:一是元配夫人盧慕貞,二是第二個夫人宋慶齡。在孫中山的兩任妻子中,情感不一,側重點也有差別。
1、孫中山與第一任妻子盧慕貞之間的情誼
就孫中山與盧慕貞之間的關系而言,要說兩人完全沒有情感,肯定說不過去。特別是對于堅守婦道的盧慕貞來講,他對孫中山始終充滿深情厚誼。這不僅體現在盧慕貞對孫中山父母無微不至的照料上,也體現在盧慕貞對孫中山本人的細心照料與體貼上,更體現在盧慕貞對孫中山第二任妻子宋慶齡的認可上。從盧慕貞與孫中山父母的關系來看,孫中山因革命工作的需要,與父母聚少離多。同時,孫中山的兄長孫眉亦在外不斷打拼。因此,對孫中山父母的照顧,實際上主要依靠的是盧慕貞。特別是在兩個老人生病時,更是依賴盧慕貞。盧慕貞對孫中山父母的付出,非常人可以替代。從盧慕貞與孫中山的關系來看,孫中山平?;丶也欢?,盧慕貞盡管未必對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完全理解,但作為女人,我們可以想見,盧慕貞為了孫中山的革命活動是作出了巨大的犧牲與奉獻。一方面要承擔服侍公婆的義務,另一方面還要撫育照料三個未成年的小孩,更主要的是,還要忍受常人所難以忍受的孤寂之苦。同時,孫中山每次回家,盧慕貞總要為他縫制一套新衣服和鞋襪,以表達自己對孫中山的深愛之情。由此可見,盧慕貞將自己對丈夫的愛全部傾注到孫中山的父母、孫中山本人及與孫中山生育的三個小孩的身上了。而對于孫中山而言,雖然因革命活動的需要四處奔波忙碌,但他一旦時間允許即與盧夫人團聚。最為明顯的事例有:孫中山母親去世后,“先生(指孫中山,筆者注)既居寓檳城,盧夫人(指盧慕貞,筆者注)因楊太夫人已逝世,即偕兩女由香港前來,與先生住黃金慶之店四間店德昌號,后遷柑子園?!睂O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后,盧夫人隨即攜兩女經上海于1912年2月20日抵南京,與孫中山團聚,直至3月25日分離。夫妻共同生活了一個多月。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后,前往東南各地考察。1912年5月27日,孫中山一行抵達故鄉翠亨村,與盧夫人團聚。居留三天后,前往廣州。1912年8月,應袁世凱邀請,孫中山前往北京。夫人盧慕貞陪同前往。1913年2月,孫中山前往日本考察鐵路建設事項。同年3月,盧夫人亦到達日本,與孫中山相會于日本大阪。從盧慕貞與宋慶齡的關系來看,盧慕貞不僅認可孫中山與宋慶齡之間的關系,而且還能保持女人所特有的高姿態,與宋慶齡以姐妹相稱。同時要求兒子孫科要尊重宋慶齡。盧慕貞對宋慶齡的認可,既支持了孫中山所從事的革命事業,也保持了她與孫中山之間特有的情感與友誼。盧慕貞與孫中山之間的情誼,在孫中山去世之后進一步得到體認。一方面,盧慕貞與孫中山的姐姐孫妙茜之間一直保持著十分良好的關系。特別是在抗戰期間,雙方有著十分良好的互動關系。另一方面,盧慕貞還積極參與到對孫中山故居保護的行列之中。通過這一特殊舉動,表達自己對丈夫孫中山的摯愛。
2、孫中山與第二任妻子宋慶齡之間的情誼
孫中山與宋慶齡之間雖然年齡相差27歲,但兩人卻是因志同道合而走到一起的,屬于真正的革命伴侶。兩人之間有著共同的情感基礎,有共同的理想志愿。早在辛亥革命發生時,當時遠在美國留學的宋慶齡就寫有歌頌辛亥革命歷史作用的文章。孫中山獲悉后對宋慶齡的才華很是賞識。在他與宋慶齡之間的婚事遭到宋氏父母反對的情景下,孫中山明確表明了其堅定的立場。他說,只要能夠跟宋慶齡結婚,哪怕就是今天結婚,明天死去,都值得。他們倆結婚后,宋慶齡在給朋友的信中也表示,與孫中山在一起,就好像身居中國革命的中心,令人亢奮。在他們結婚后的十年間,宋慶齡為支持孫中山所從事的革命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與犧牲。其中,尤見真情的是,在1922年6月的廣州兵變中,宋慶齡能夠顧全大局,臨危不懼,主動掩護孫中山先行撤離,充分展示了孫中山與宋慶齡之間的深情厚誼。孫中山重病后,在知道自己存世的時間不多的情況下,特意將廖仲愷的夫人何香凝招至床沿,將宋慶齡托付給何,要何香凝在其死后“善視孫夫人”,“弗以其夫人無產而輕視”。面對此情此景,夫人宋慶齡早已是悲痛欲絕。這表明,孫中山在臨終之前,仍在為自己心愛的夫人宋慶齡著想。其中,至為明顯的事例,就是在孫中山臨終時的三份遺囑中,有一份就是專門關于家事的遺囑,要求在其死后將所有書籍、衣物及住宅等,均歸宋慶齡所有。此后,宋慶齡一直牢記著丈夫孫中山的重托,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而繼續奮斗著。
(四)兒女情
孫中山一生忙于革命,為處理革命事務四處奔波,舟車勞頓。盡管如此,他依然十分關心兒女們的成長與發展。其中,兒子孫科從小就被送往檀香山讀書,16歲時也加入了中國同盟會,支持孫中山的民主革命活動,參與革命黨的辦報工作。1912年21歲的孫科又被送往美國留學,專攻政治經濟學,取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在孫中山的影響下,孫科養成了喜好讀書的習慣。在國民黨中,孫科以能“看看書”而聞名。孫科后來官至廣州市市長、國民政府立法院長、行政院長、副主席等職,這與孫中山對其深刻的培育與影響不無密切關系。在關心長子健康成長的同時,孫中山對另外兩個女兒的正常成長同樣頗付心血與關愛。一個明顯的事例是,孫中山在南洋開展革命活動時,曾特意聘請當時著名的民主革命活動家、頗有深厚傳統文化底蘊的四川人雷鐵崖作為兩個女兒的家庭教師。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后,兩個女兒隨母一起前往南京與父親團聚。孫中山解除臨時大總統后,訪鄂、滬、閩、粵等地,二女同行,不離左右。1912年6月底,兩個女兒同時被派往美國求學。后來,長女孫娫因病中斷學業到澳門療養。孫娫在病重期間,孫中山專程從上海前往澳門探視。
(五)朋友情
孫中山革命一生,朋友至廣。在其開展民主革命活動的過程中,結交了大量好友。朋友的影響與支持,是孫中山革命事業得以順利開展的重要力量源泉。在此,僅略舉四例加以分析。
1、孫中山與鄒容
孫中山比鄒容年長近二十歲,同時兩人也未曾謀面,但兩人在民主革命中的相互影響卻不容否認,可謂真正的文字之交。正如尚明軒所言:“共同的革命理想和可歌可泣的奮斗歷程,使鄒、孫二人自然地彼此關注,相互影響而聯系在一起,在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洪流中成為同志和戰友?!编u容在參加民主革命活動的過程中,深受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響。其代表性著作《革命軍》就是在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的革命思想的影響下而完成的。與此同時,孫中山將《革命軍》作為其宣傳革命的重要宣傳品,組織重印《革命軍》上萬冊寄往美洲各地,向廣大華僑宣傳民主革命思想。他贊譽《革命軍》說:“此書感動皆捷,其功效真不可勝量?!敝腥A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后,鄒容被孫中山追贈為陸軍大將軍,對其革命事跡予以充分肯定。直到1919年,孫中山在著書立說中還念念不忘鄒容,極力稱贊《革命軍》在革命斗爭中的重大作用,認為《革命軍》“為排滿最激烈之言論,華僑極為歡迎,其開導華僑風氣為力甚大?!痹诳隙ā陡锩姟穫鞑ジ锩碚撍哂械闹卮蠊πУ耐瑫r,孫中山本人亦深受《革命軍》的重要影響。譬如:將革命黨改稱為革命軍;在中國同盟會的政治綱領中將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圖景用條文形式固定下來;重視知識分子在革命中的作用等。
2、孫中山與章太炎
孫中山與章太炎同為辛亥時期知名革命家。他們兩人因共同的理想而走到一起,因工作上的分歧與誤會而各執一端,但最終還是以大義為重,共同為民主革命事業作出卓越貢獻。他們之間的情誼堪稱革命情誼的典范。兩人雖然在不同時期,不同情景之下,有過分歧,有過矛盾,但最終能走到一起,說明革命大義遠遠超越了個人之間的恩怨。章太炎最早知道孫中山的信息是從1897年春路透社電訊報道孫中山在倫敦獲釋的消息中獲悉的。此后,孫中山與章太炎于1899年6月相識于日本。1902年2月章太炎第二次流亡于日本時,兩人始建立良好的友誼。對此,章太炎在《口授少年事跡》中有所追述:“余輩常自東京至橫濱,中山亦常由橫濱至東京,互相往來?!?906年7月,章太炎第三次流亡日本時,孫中山與章太炎的關系開始進入“蜜月期”。此間,章太炎不僅加入了中國同盟會,而且還親自主編《民報》,成為孫中山的得力助手。1907年春,因同盟會經費的問題、起義槍械運輸的問題等原因,孫中山與章太炎之間產生諸多誤會,導致兩人的關系跌入低谷。辛亥革命爆發后,兩人關系重又恢復。但此后因陶成章被殺一事,兩人矛盾又生。直至宋教仁被刺,“二次革命”爆發,兩人重拾革命情誼,共同對付獨裁的袁世凱政府。1925年孫中山去世后,章太炎還親自為孫中山作墓志銘《祭孫公文》。
3、孫中山與黃興
在孫中山的革命生涯中,黃興是其非常重要的同道人。從中國同盟會的成立到廣州起義的爆發,從武昌起義的爆發到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成立,從臨時政府北遷到任南京留守,從中國同盟會改組到反袁的“二次革命”。凡此種種,我們都可以看到黃興與孫中山密切配合時忙碌的身影。在孫中山的朋友情中,黃興堪稱孫中山革命事業中的重要密友。在民主革命的活動中,黃興處處以大義為重,從大局出發,尊重孫中山,維護孫中山的領導地位,表現出一個革命家所應有的高貴品質和美好的人格。在中華革命黨成立的問題上,黃興雖然不認可孫中山的一些做法,但他并沒有走上反孫中山的道路。明確表示:“我從事革命,時時本著至誠服從孫中山?!痹绖P復辟失敗后,黃興毅然從海外歸國,與孫中山一起共商國是。
4、孫中山與宋嘉樹
宋嘉樹是宋慶齡的父親、孫中山的岳父。當年宋嘉樹起初雖然對女兒宋慶齡與孫中山的婚事持不贊同的態度,但事后還是予以默認并一如既往地支持孫中山的革命事業。對于宋嘉樹而言,終其一生,他與孫中山之間的革命情誼,至深至厚。宋嘉樹不僅在思想上、行動上極力支持孫中山所領導的革命事業,而且在經濟上給予孫中山以大力的支持與付出。對此,孫中山在《致李曉生函》中作了簡要的介紹與評述:“宋君嘉樹者,二十年前曾與陸皓東及弟初談革命者,二十年來始終不變,然不求知于世,而上海之革命得知此好結果,此公不無力。然彼從事于教會及實業,而隱則傳革命之道,是亦世之隱君子也。弟今解職來上海,得再見故人,不禁感慨當年與陸皓東三人屢作終夕談之事。今宋君堅留弟住其家以話舊,亦得以追思陸皓東之事也?!贝吮砻?,宋嘉樹始終是孫中山民主革命事業的堅定支持者。簡而列之,有以下四端:事例一:1894年12月4日,宋嘉樹的長子出生時,他把孫文看作“正義之火的象征”,是中國的華盛頓、林肯,希望自己的長子能象孫文一樣救國救民,將西方的民主政治和富強之學,傳遍古老的中華大地,振興中華,于是給長子取名為“宋子文——即宋家之子‘文’”。事例二:中國同盟會成立時,經費作為主要問題被列為會議討論的內容之一。作為孫中山的好友、“主要財務管理人”之一的宋嘉樹也應邀出席了本次盛會。根據孫中山的要求,宋嘉樹勇敢地承擔了為同盟會籌集經費的重任。為此,宋嘉樹專程前往美國開展經費募集活動,并募集到相當的經費,為解決同盟會經費上的困難作出了相當的貢獻。事例三:在宋嘉樹的教育與影響下,其子女宋靄齡、宋慶齡和宋子文均受到民主革命的洗禮與鍛煉,并且都擔任過孫中山的秘書。其中,宋慶齡還與孫中山結為伉儷,更是成為近代中國革命史上的佳話。事例四:細心呵護孫中山的生命安全。作為孫中山的密友,宋嘉樹不僅在思想上、經濟上予以大力支持孫中山所領導的革命事業,而且在孫中山的人身安全問題上也給以無微不至的呵護。1911年冬天,孫中山歸國時,宋嘉樹攜女兒宋靄齡親自到上海碼頭迎接。在上海,為確保孫中山的人身安全,宋嘉樹從商團書業公會分團中,親自挑選了一批有文化的排字工人充任孫中山的貼身衛隊。同時,為孫中山在上海的住處張羅,與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交涉派員保護孫中山在滬活動的安全問題。1912年1月1日,在孫中山由上海前往南京就任南京臨時大總統的路途中,宋嘉樹直接承擔孫中山的警衛任務,為孫中山的人身安全盡心盡力,付出了大量心血,從而確保就職儀式得以順利舉行。
(六)民族情
孫中山作為一個偉大的愛國者,在其情感世界中,民族情是其最高的一種情感。而這一情感是其整個民主革命活動的核心支柱。正是有了這一重要支柱,才有其為民族解放與國家振興事業而殫精竭慮的不竭動力。在孫中山的整個人生中,從上書李鴻章到成立興中會,從成立中國同盟會到武昌起義的爆發,從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成立到“二次革命”的爆發,從反袁斗爭到護法運動、護國戰爭的爆發,從改組國民黨到與中國共產黨的聯合,動力源泉皆歸因于其對中華民族的深厚情懷與革命大義。在孫中山的整個人生中,無論革命也好,建設也罷;規劃也好,行動也罷,孫中山心中似乎總有一團熊熊的大火在燃燒著,在噴發著。而這團大火就是他對祖國、對民族的深厚情懷。對此,胡錦濤同志在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給予高度概括與肯定。胡錦濤同志指出:“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在他領導和影響下,大批革命黨人和無數愛國志士集聚在振興中華旗幟之下,廣泛傳播革命思想,積極興起進步浪潮,連續發動武裝起義,有力推動了革命大勢的形成?!?/p>
二、孫中山情感世界的特點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孫中山在從事民主革命活動的同時,同樣是一個情感世界極其豐富的人。在其情感世界發展的歷程中,孫中山雖然曾經系統接受了西方文化的教育與影響,但作為一個中國人,在他內心深處,同樣可以看到中國傳統文化對其情感世界所產生的深刻影響。正是這種影響,造就了孫中山極其豐富的情感世界。與此同時,從總體而言,孫中山的情感世界還體現出獨到的、極其鮮明的特點。主要有如下諸端:
(一)文化繼承性
孫中山的情感世界中,繼承了許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譬如:孝道文化、中庸文化、仁愛文化等。這與孫中山自幼曾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不無關系。他自稱:“仆……幼讀儒書,十二歲畢經業?!谥袑W則獨好三代二漢之文?!睋赌曜V長編》記載:孫中山自幼“所習功課有《三字經》、《千字文》、《幼學故事瓊林》,以及《四書》《五經》選讀等。”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在孫中山的情感世界中,強調對父母應孝敬,夫妻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應和睦相處,對社會應講求仁愛與付出。這樣,家庭才會幸福,社會才能和諧。
(二)寬廣包容性
寬廣包容性是孫中山情感世界的重要特性。由于孫中山先后接受中西文化的深刻影響,因此,其情感世界頗具寬廣包容性的特性。正如于建福在分析孫中山的思想文化特性時所言:“孫中山在為造福國家振興中華而進行的求索奮斗中,將其演說根植于儒家文化的深厚沃土之中,理性地善待固有文化,既不像西化派那樣仰慕西學而貶抑儒學,也不像國粹派那樣奉儒學為圭臬而拒斥西學,表現出‘美美與共’的文化自覺。”而孫中山自己也曾對日本友人說:“耶穌說,不是敵人就是朋友,何況同情我們的人?我們革命主義者的軍事組織之中,必須具有宗教上寬容的德。”在這一思想文化特性的主導下,孫中山結交的朋友,有國內朋友,也有國外朋友;有會黨朋友,也有知識精英界朋友;有革命黨內朋友,也有革命黨外朋友;有城鎮市民朋友,也有鄉村農民朋友,甚至還有宗教界朋友。其朋友范圍之廣,可謂遍及海內外。其中,特別是在海外華人世界中,為著革命的實際需要,孫中山有著相當多的華人華僑朋友。
(三)叛逆創新性
孫中山是一個有著鮮明個性的人。在其情感世界中,一旦認定為合理的事情,即勇往直前,敢于擔當,體現出叛逆創新的特性。譬如:在皈依基督教的問題上,不顧兄長的反對,一意要求皈依基督教,并吸收其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要旨奮力發動反清革命;在與維新派的論戰問題上,堅決反對其保皇、改良的思想主張,倡導革命共和的思想主張;在革命反清的問題上,認為要改變中國落后、貧窮、黑暗的現狀,舍革命反清而外別無他途;在與宋慶齡的婚姻問題上,為了雙方共同的理想與信念,不顧家庭、社會、革命黨內部的反對,跨越年齡時空的界限,揚起愛情的風帆,堅毅果敢地走到一起;在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建的問題上,做到唯才是舉,打破論資排輩的陋習;在反袁獨裁的問題上,力排眾議,反對協商、法律手段解決,力促通過革命手段解決袁世凱獨裁的問題;在組建中華革命黨的問題上,強調依靠個人人格的魅力來推動革命發展;在護法運動與護國戰爭的問題上,主張同破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破壞中華民國國體的行為作堅決的毫不妥協的斗爭;在如何解決農民利益的問題上,倡導平均地權,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在如何對待宗教的問題上,倡導弘揚宗教的愛國性,為建設和諧社會服務;在如何開展與共產黨聯合的問題上,同意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加強雙方的聯合,建立統一戰線,應對共同的敵人。凡此種種,在諸如此類的大是大非面前,孫中山始終態度鮮明,立場堅定,不流俗套,體現出其情感世界中鮮明的叛逆創新性。這種叛逆創新性,構成孫中山情感世界中最可寶貴的優秀品質。
(四)愛國性
愛國性,是孫中山情感世界中十分重要的特點。對孫中山的愛國精神,黨的歷代領導人均給予了充分肯定。其中,毛澤東指出:孫中山“全心全意地為了改造中國而耗費了畢生的精力,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币虼?,“我們應該有清醒的頭腦來舉起孫中山這面旗幟?!痹诟母镩_放的新時期,鄧小平強調要用中國的歷史教育青年,其中自然包括要用近代中國的歷史來教育青年。他說:鴉片戰爭以來,“從那時起的近一個世紀,我國有識之士包括孫中山都在尋求中國的出路。孫中山開始就想學習西方,所謂西方即資本主義。后來,孫中山覺得資本主義西方不行了,提出‘以俄為師’,學習十月革命后的俄國,開始了國共合作,導致北伐戰爭的勝利?!?996年11月12日,在紀念孫中山誕辰130周年紀念大會上,江澤民強調:“孫中山先生是杰出的愛國主義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011年10月9日,在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會上,胡錦濤指出:“我們隆重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深切緬懷孫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驅的歷史功勛,就是要學習和弘揚他們為振興中華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激勵海內外中華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共同奮斗。”透過孫中山的人生奮斗歷程,我們不難發現,孫中山作為一代杰出的革命黨人,在其情感世界中,決不是那種整天沉溺于兒女私情中的人,而是時刻以國家民族利益為最重的人。真正做到公而忘私,國而忘家。其情感世界的愛國性特點十分突出。譬如: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后,孫中山的兄長孫眉在部分人的慫恿下,謀求當廣東都督。對此,孫中山從大局出發,堅決反對兄長擔任廣東都督,表現出一個革命黨人應有的高風亮節。再如:辭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職務后,孫中山考慮的并不是個人官位的得失問題,他考慮最多的是中華民國的建設問題,人民大眾的福祉的問題。其中,在鐵路建設的問題上,他認為,鐵路建設是二十世紀初解決中國社會問題的關鍵。因此提出在中國建造10萬公里的鐵路計劃;在民生建設的問題上,他認為,民生問題是國民黨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因此,“對于全國人民之衣食住行四大需要,政府當與人民協力,共謀農業之發展,以足民食;共謀織造之發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計劃之各式屋舍,以樂民居;修治道路、運河,以利民行?!痹谔幚懋敼倥c做事關系的問題上,他強調,要立心做大事,不要立心做大官。這些真知灼見,在今天看來,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綜上所述,在孫中山的情感世界中,父母情、夫妻情、兄弟姊妹情、子女情是其情感世界的基礎與前提,朋友情是其情感世界的支撐,民族情、國家情則是其情感世界的目的與歸宿。作為一代歷史偉人,孫中山始終胸懷祖國,摯愛人民,為民族復興的中國夢貢獻了自己畢生的精力與心血。而今斯人雖逝,但復興的中國夢仍將繼續!
參考文獻
[1]尚明軒主編:《一代天驕孫中山的歷程》(增訂本),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第30頁。
[2]《孫中山全集》第1卷,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454頁。
[3]陳錫祺主編:《孫中山年譜長編》(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版,第508頁。
[4]陳錫祺主編:《孫中山年譜長編》(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版,第47頁。
[5]李伯新:《孫中山胞姊孫妙茜瑣記》,《世紀》2000年第5期,第42頁。
[6]《孫中山全集》第1卷,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509頁。
[7]尚明軒:《鄒容與孫中山》,《天津社會科學》1986年第5期,第83頁。
[8]《孫中山全集》第1卷,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228頁。
[9]孫中山:《建國方略之一:孫文學說——行易知難(心理建設)》,黃彥編:《孫文選集》(上冊),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2頁。
[10]陳錫祺主編:《孫中山年譜長編》(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版,第276頁。
[11]轉引自吳志明:《黃興與孫中山的真誠友誼》,《鐘山風雨》2003年第6期,第43頁。
[12]《孫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342頁。
[13]胡錦濤:《在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1年10月9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3頁。
[14]《孫中山全集》第1卷,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47-48頁。
[15]陳錫祺主編:《孫中山年譜長編》(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版,,第18頁。
[16]于建福:《因襲國學·規撫歐學·獨見創獲——孫中山的文化自覺及其中庸教育哲學》,《教育研究》2013年第1期,第126頁。
[17]陳錫祺主編:《孫中山年譜長編》(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版,第505頁。
[18]毛澤東:《紀念孫中山》,《毛澤東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7頁。
[19]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口頭政治報告》,《毛澤東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2頁。
[20]鄧小平:《用中國的歷史教育青年》,《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5-206頁。
[21]江澤民:《紀念孫中山》,《江澤民文選》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93頁。
[22]胡錦濤:《在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1年10月9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頁。
[23]《孫中山全集》第9卷,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126-127頁。
作者簡介
周術槐,男,漢族,歷史學博士、教授。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史教學與研究工作。貴陽學院社會管理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