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長期內,中國經濟空間將呈現“東中一體、外圍傾斜”的新格局,經濟中心區從原來東部的一些重要區域擴展為整個東部和中部,東北、西北、西南這些區域將繼續傾斜,重點區域會獲得強化的發展,而一些非重點區域或者交通末梢區域將進一步衰退。
過去我們一看統計數據,很容易就看得出來東部和中部差距很大,但是現在我們用地級數據和縣級數據,看不出這樣的明顯差異,因此,東部和中部真的是分裂的嗎?真的應該分開嗎?這引發了我們的一些思考。
通過仔細研究,我們有兩個重大發現和判斷:中長期內,中國經濟空間將呈現“東中一體、外圍傾斜”的新格局;中國城市體系將會呈現“一網五帶、開放互聯”的新格局。
“東中一體、外圍傾斜”,這其實是經濟的空間格局,我們一般用人口來衡量。也就是說東部和中部將集聚為中心,東中一體化趨勢明顯;東北和西部分散為外圍,向主要城市群和城市帶傾斜。
這種趨勢存在的原因是什么?東中一體的內在表現又在哪里?談及一體化,尤其是經濟一體化,一般要從市場、要素和產業三個方面進行考察。
產業一體化是東中一體化的關鍵,能夠實現垂直分工是一體化的重要表現。有個指標叫作產業相似度技術,它能夠很好地反映出產業一體化的趨勢。我們研究發現,東中區域之間的產業經歷了一個從相似到不相似,再到相似的變化過程。
怎么理解?過去相似,它是惡性競爭,水平的競爭,你有我也有;后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在競爭中可能會有各種不同的分工,出現了一些差異,一些地方轉型不再做原來這個產業了,相似度也隨之下降了;但是經過一段時間后,產業相似度又上升了,雖然我們都在一個產業里,但所在的環節不一樣,比如汽車產業,上海在做發動機,重慶在做外殼,其他地方在做零件,等等。這種相似是我們希望看到的,它恰恰是產業一體化的表現。
從經濟要素上來看,也存在著這樣一個支撐。我們發現,東中部已經成為中國經濟活躍的第一聚類,以接近20%的國土面積聚集了超過60%的人口,貢獻了超過80%的國內生產總值;東北和西部形成相對低迷的第二聚類,向主要城市群和城市帶集中,其余密度較低。
當然,一體化要有交通來支撐。由于交通體系的變化,使得中國的經濟空間結構、城市體系空間結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1990年是點線城市體系,1990年至2010年是群帶城市體系,2010年以后是群網的城市體系。從全國交通網絡分布看,中部和東部是網絡比較密集,在西北、東北、西南地區還未形成以網為主,還是以帶為主。
交通效應,它有收縮效應、線帶效應和網絡效應,會對城市空間產生重要的影響,高鐵提速、民航增班,都可以極大地縮減兩地的時間距離,帶來廣泛的地理收縮。
在這里,我想特別強調的是網絡效應,網絡化交通體系實現了各層次節點的互聯互通,彼此分享外部經濟。一般來講,網絡外部性的價值呈幾何級增長,當節點增加時,產出規模和種類隨之增加,形成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目前我國東中部以網絡狀高鐵體系支撐起群網狀城市體系,未來網絡效應將進一步擴展,實現更大區域的協調發展。
基于這樣一個分析和判斷,為了更好地順應大國城市化的客觀規律,滿足大國轉型的迫切需要、開拓大國開放的全新格局,我們對未來中國經濟空間和城市體系發展提出五大建議:第一,對中國經濟空間做出重大調整,由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四分區調整為“自主發展-政策扶持”;第二,對中國城市體系做出重大調整,推進“一網五帶”的發展格局;第三,自主發展區重點實施“東中一體,群網帶面”戰略;第四,政策扶持區重點實施“五線帶面,開放互聯”戰略;第五,在線外實施“以點帶面、適度平衡”戰略。
(注:本文由本刊記者劉彥華在對作者采訪基礎上整理而成,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