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巴黎協議不成為一張廢紙,“十三五”期間,在減排方面,我們還會出臺更加積極的政策,做出更大的努力。
巴黎氣候大會最終通過了《巴黎氣候協議》,在我看來,核心成果有兩個:一是參會的所有國家都接受了把“全球平均氣溫升高幅度需控制在2℃以內”作為目標,并為把升溫幅度控制在1.5℃以內而努力;二是150個國家都帶來自主減排的承諾。發展中國家過去一般認為氣候問題是發達國家帶來的,自己不應該承諾減排,但是這一點在這次會議上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基本上主要發展中國家都做出了自主減排承諾。
會后,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評論稱,雖不完美,但具有里程碑意義。“不完美”,我的理解就是2℃的目標和現有的承諾存在很大的鴻溝,要想實現2℃的目標,各國加起來不能超過一定的排放量,但是現在各國承諾的排放量加起來卻遠遠超過這個排放量。
如果按照很多科學家的說法,現在2℃目標已經是不可能實現的了,但是大家還是愿意為此再做一次努力,這是非常可喜的。但現實是,目前多國的承諾都屬于姿態性的承諾,數字指標不能滿足要求。將來氣候談判的焦點將是這些主要排放國如何實現自己的承諾。
對中國而言,中國有一個自己的排放軌跡,預計在2030年達到峰值。但是現在很多國家都希望中國爭取2025年或者2020年達到峰值,認為只有這樣,2℃的目標才能實現。這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非常大的壓力。
2030年達到峰值的承諾,我們十年前就做好了技術預案。但是,現在既然接受了2℃的目標,沒有切實可行的行動變化肯定是不行的。在我看來,“十三五”期間,經濟政策、環保政策都會受此影響。為了彌合這兩個鴻溝,為了讓巴黎協議不成為一張廢紙,在減排方面,我們還會出臺更加積極的政策,做出更大的努力。
霧霾問題,實際上很多專家并不認為怎么難解決,但有幾件事情應該要做。首先就是要接受短期內的經濟下行。很多產能過剩的產業實際上都是高消耗、高污染的產業,要想使霧霾問題得到根本解決,必須避免扶持產能過剩的高污染高耗能產業。
要想改善環境,必須有壯士斷腕的決心。目前中國是40億噸的煤炭消費,如果降到20億噸,帶來的就是幾十萬人的就業問題。我們需要有好的產業政策,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從長期來看,節能減排,改善環境,仍然要靠能源結構轉型。全人類現在的目標是本世紀中葉期實現零排放,化石能源完全退出能源行業,可再生能源全部代替化石能源。中國也應該趕上這個趨勢,要有強有力的政策,并且政策要落地。
落地,最重要的是要有激勵政策。我們過去的環保政策,過多地依賴行政手段,淮河治理這么多年,據說關停了4000家企業,但是我認為,實際上一家都沒有真正關,關了停,停了開,周而復始,一直在污染。為什么會這樣?原因就在于關停企業帶來的社會成本太高,對地方經濟來講無法承受。如果實行相對溫和的經濟政策,把最落后的產能淘汰掉,而不是行政性地指定關閉企業,相對來說,給地方帶來的經濟沖擊要小很多。
另外,還有一點特別重要,中國環保的產業或者執法面最薄弱的環節是地方政府,一是因為過去環保措施依靠行政關停并轉,給地方經濟帶來的壓力太大;二是地方政府做環保沒有好處。如果實行的環境稅,能實現雙重紅利,地方政府加強環保的同時還能帶來收入,那么激勵的問題也就解決了,環境執法的落地也就有了保障。
(注:本文由本刊記者劉彥華在對作者采訪基礎上整理而成,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