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區域經濟總體平穩,受經濟體量、發展階段、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創新活力等因素影響,各省區分化增長態勢更為明顯。
國新辦1月19日就2015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舉行發布會。經初步核算,全年國內生產總值676708億元,比上年增長6.9%。這也是1990年以來中國全年GDP增速首次跌破7%。于是,2016年可能并不好過成為預測主流。
但是,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十三五”給予的積極信息,讓人們對經濟下行有了新的見解,與其對經濟忐忑,不如說一切都充滿希望。
數據顯示,2015年前三季度,我國區域經濟總體平穩,受經濟體量、發展階段、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創新活力等因素影響,各省區分化增長態勢更為明顯。
全國增速較快的省市有重慶、貴州、西藏、天津、江西、福建等,前三季度GDP增速超過9%;湖北、湖南、安徽、江蘇、新疆、云南、青海、河南、海南、廣西、山東、浙江、四川、甘肅等省區增速在8%~8.9%,廣東、陜西、寧夏、內蒙古等省區在7%~7.9%,而上海、北京、河北、吉林、黑龍江、山西、遼寧等省市增速低于6.9%。其中,東北地區整體上經濟下行趨勢明顯,遼寧省只有2.7%,穩增長壓力較大。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還需要從中國東南西北各省區的經濟結構和差異來看。
區位差別減弱 為中西部加油
就影響各區域最大的投資需求看,2015年1-10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3%。分地區看,1-10月份,東部地區投資184190.8億元,同比增長13%;中部地區投資110924.3億元,增長15.6%;西部地區投資112350.4億元,增長8.7%;東北地區投資36613.1億元,增長-9.6%。
2016年,盡管從國家政策導向上看,中西部地區會獲得更大支持,比如東中西部之間交通基礎設施水平差距依然較大,針對中西部基礎設施存在的短板,國家仍會給予重點投入。
從消費需求看,歷年消費需求增長均比較穩定,各區域間差異不大。2016年,消費需求慣性仍將發揮作用,但由于各地區居民收入特別是資產性收入存在差異,一定程度上會對消費產生一定影響,中西部地區相比東部發達地區存在劣勢。
從進出口情況看,由于國際大宗商品市場低迷,中西部地區出口增長更為不樂觀,進出口形勢對中西部影響更大一些。綜合看,三大需求拉動力中西部相比過去已沒有明顯優勢。
雖然預測數據并不漂亮,但是位于西部的重慶在2015年領跑全國是個不爭的事實。對于已經開始的2016年,重慶市市長黃奇帆也是信心滿滿,讓我們看看他是怎么說的?
重慶:產業結構帶來加速度
2015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夏季高峰會上,重慶市委副書記、市長黃奇帆對重慶能保持GDP高速增長給出了自己的見解。他表示:“經濟增長快只是一個次要的目標,重慶經濟最有價值的是四種結構狀況趨勢比較好。”
這四種結構是:三駕馬車齊頭并進,企業利潤仍保持高增長,三產產值已經大于二產,房地產投資占比下降。
由此不難看出,經濟結構的調整在未來將成為一個地區經濟增長是否有力的一個關鍵因素。重慶最近三年進出口翻了兩番,每年增長比率大約為百分之幾十,三四年大約可以翻兩番。數據顯示,2005年重慶進出口是30億美元,到2010年差不多280億美元,2015年達到950億美元。進出口,重慶增長勢頭強勁。
另外,重慶也對投資環境進行了改革。每年一萬多億元的投資,30%多是工業投資,10%多是商業性投資,即服務業投資。工商產業占50%,有25%是基礎設施投資,25%是房地產投資。
目前,重慶三產總量大于二產,二產里面電子產業、汽車產業、各類高新技術產業比重占50%以上。專家評論,這種產業結構比較理想,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實現。黃奇帆認為,如果一個地方基礎設施投資中房地產占了百分之七八十,長遠看沒后勁。稅收、就業的持續增長能力是在工商產業、在實體經濟。“所以重慶未來的工商產業還會繼續興旺,外資投資每年50%以上在工業當中,這個投資結構比較理想。”
貴州:高調出場 低調行事
除了重慶,同樣處于西部的貴州省在2015年也交上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大數據領跑,讓爽爽的貴陽站在了高科技的前沿,也讓更多的人來到貴州,體驗了貴州的青山綠水。我們看到,貴州省不僅GDP增速排在第二,貴州走出去的決心也是沒有懈怠。
2016年開年,貴州省在北京市舉辦了一場貴州特產展銷會,位于奧林匹克的天虹商場被圍得水泄不通,貴州省的主要領導都親臨現場,讓大家對貴州的特產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此次展銷的產品主要都是農副產品,在一個不會被霧霾侵擾的地方,所有的食品都是安全的,也被認為是貴州制勝的法寶,真正體現了青山綠水也是金山銀山的經營之道。
中西部:后起之秀
其實,細看GDP增速排在前六的省份和城市,中西部地區就占了4個。這說明,中西部的發展雖然在整個GDP產值上落后于東部地區,但是,后起之秀,潛力無窮。
渣打銀行資深經濟學家顏色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一帶一路”帶來的經濟效益還沒有完全凸顯,“一帶一路”一定會給中西部的經濟增長帶來亮點,只是,在這個過程中,中西部城市同樣要注意自己的產業結構調整,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才能保持經濟穩增長。
并且,國家對中西部的重視程度已經明顯增強,“十三五”規劃明確指出,將繼續全力推進西部大開發,細化落實開發政策,實現西部地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基礎建設方面,鐵路總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盛光祖指出,將加大以中西部地區為重點的鐵路建設力度,為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發揮作用。2016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000億元,中西部地區的鐵路建設力度將會加大。
并且,2016年,全國鐵路將繼續深化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實行鐵路分類投資建設,吸引地方政府和社會企業投資鐵路,西安—成都、重慶—貴陽、重慶—萬州、哈爾濱—牡丹江、商丘—合肥—杭州、南昌—吉安—贛州等高鐵將會加快建設進度。
所以,中西部的發展是值得我們期待的。
區域合作 帶來新的增長極
區域合作是依靠生產要素的區際循環,形成一種區域之間經濟發展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取長補短、優勢互補。從國際角度看,是指國與國之間的經濟聯系;而從一國范圍看,則是指一個地區的不同行政區之間的經濟聯系。一般來說,區域之間的合作不僅限于經濟領域,還拓展到社會、文化和環境保護等多方面。
2015年4月,《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頒布實施,意味著我國以城市群為平臺的多層次、多元化區域合作機制開始加快形成。
2015年9月,國務院批復了《環渤海地區合作發展綱要》,環渤海地區是我國唯一地跨四大區域板塊、既沿海又沿邊的經濟區,推進該區域合作對打破行政區劃壁壘,促進形成區域協調均衡發展模式具有重大意義。
涉及9個省區的泛珠三角地區,2015年也在加快跨越東中西部地區之間的合作。2015年,泛珠三角地區重點推進了以落實“中國制造2025”戰略為主題的區域制造業升級合作。
除此之外,桂粵黔湘簽訂的《桂粵黔湘四省(區)高鐵旅游合作框架協議》,共同打造“大景區”;閩贛、粵桂互建“飛地港”和“陸地港”,川桂共建內陸“無水港”等等。很多省區以高鐵、港口等為紐帶加快探索區域合作的新模式為區域發展開創了新局面。
更讓人覺得欣喜的是,面向港澳臺也開啟了合作新篇章。如福建自貿區確立的擴大開放試驗項目中,面向臺灣合作占一半以上;再如,兩岸四地首次在深圳高交會上組建了深圳、香港、澳門、臺北智慧城市聯盟。
2015年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工作積極推進,前海片區開啟了“深港合作區+自貿區”的高標準發展模式,橫琴片區為粵港澳企業提供貸款、結算、發債、投資、保險等專業金融服務等,南沙片區依托南沙新區建設港澳優質生活圈,積極開展與港澳多層次合作。
業內認為,隨著區域大開放、大融合和區域一體化的深化以及我國各層次區域合作的全面推進,2016年在區域合作方面將有更多新的內容,區域合作模式也將趨于多元化。
一是圍繞全面推進實施京津冀、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戰略,在京津冀區域一體化、長江經濟帶產業技術轉移、國際次區域合作、跨國經濟走廊建設等方面將繼續取得突破性進展;特別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方面,按照規劃綱要的要求和年度計劃,將在產業轉移合作、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體制機制對接方面取得更多成效。
二是隨著多個國家級城市群發展規劃和若干各省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的陸續公布實施,城市群區域將開啟一體化發展新局面,圍繞交通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聯動合作、生態共建環境共保等城際合作繼續深化推進。
三是其他各類區域合作不斷再上新臺階。如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將繼續深化推進,在對內務實合作與整體對外開放方面取得新進展;借助沿海的新區和自貿區建設,內地面向港澳臺的投資貿易一體化合作繼續深化;環渤海等經濟區域合作繼續深化,傳統的板塊經濟和行政政策分割進一步弱化;隨著高鐵時代的全面到來,以高鐵經濟帶建設為主題的區域合作將迎來新機遇。
總體而言,2016年將會是不平凡的一年,區域經濟的發展,可能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進展,加上扶貧力度的推進,中國區域平衡發展,可能不再只是一個愿景。
專家觀點
顏色:渣打銀行資深經濟學家
1.2016年的經濟會呈現一個先低后高的趨勢;
2.國家出臺了很多新政,對提振經濟有積極的作用;
3.2016年有三個利好:改革紅利、“十三五”紅利、開放紅利;
4.創業創新是方向,短期內對提振經濟作用不大;
5.互聯網+實體經濟才能促進產業的升級改造;
6.城市要產業轉型和產業調整相結合,城市發展,因地制宜,不要盲目跟風;
7.發展優勢中心城市,帶動周邊發展,形成輻射效應;
8.扶貧為區域發展帶來機遇。
李國平: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
1.一個區域的發展,尤其是一個小城鎮的發展,它一定要考慮借力;
2.在一個城市自身向內發展的時候我們是邊緣,在共同發展的時候我們可能就是前沿。
肖金成: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
1. “十三五”規劃中區域發展領域的主要抓手,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在四大板塊基礎上,推進三大戰略融合,統籌東中西、協調南北方;二是推動跨省區的城市群和省級交接地區的區域規劃;三是在市縣層面,以主體功能區戰略為指導,推動“多規合一”(多個規劃合一)的空間規劃。2. 目前全國區域發展呈現“碎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