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足球教學活動在學校教育體系中的開展十分普遍,在足球教學活動中所產生的意外傷害事故也十分常見。本文就圍繞足球教學活動中意外傷害事故的成因及應對措施進行了深入分析,希望對基層體育教師在面對這一問題時有所助益。
關鍵詞 足球 教學 意外傷害事故 成因 應對措施
校園足球運動是青少年學生廣為喜愛的運動之一,但其同時也具有較強的對抗性和危險性,雖說運動和損傷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但大部分意外傷害事故是可預見,并可以有效預防的。
一、中學足球教學活動中的意外傷害事故成因
(一)課前準備活動不足
足球運動在當前中小學體育教學活動中的開展十分普遍,但不得不提的是,其同時也是運動損傷發生率最高的運動項目之一。作為基層體育教師,我發現,在足球教學活動中最常見的運動損傷主要包括擦傷、骨折、肌肉拉傷、關節損傷等。據權威調查數據顯示,體育運動中接近半數意外傷害事故的發生是因為課前準備活動不科學、不充分。課前準備活動是幾乎所有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活動正式開始之前都會進行的,但我不得不說,在開展課前準備活動時,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師完全是抱著一種“走流程”的心態,其課前準備活動也肯定是“老一套”,針對性不強,也很難幫助學生進入運動狀態。這樣一來,在之后的教學活動中發生意外傷害事故也就不足為奇了。
(二)運動負荷過大超出學生的身心承受范圍
足球運動相對其他運動來說,其運動強度相對較大,這是不爭的事實,每年,在足球教學活動中因超運動負荷而造成的學生意外傷害事故比比皆是,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1.教師對當前學生的身心發育現狀與身心承受能力缺乏正確的認識,導致其在做相關教學設計面對運動負荷方面的問題時較為盲目,從而導致部分學生因運動負荷過大而出現意外事故的情況出現。2.教師對足球教學活動節奏的把控不到位。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根據實際課堂進度對教學活動節奏進行相應調整,使教學活動進度及運動負荷等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從而避免不必要的意外發生。
(三)學生規則意識與自我保護意識不強
據權威調查數據顯示,在足球教學活動中有近百分之四十的意外傷害事故是緣于學生之間的碰撞。通過本人與多名青少年學生的交流可以發現,在足球運動中發生碰撞大多屬于以下幾種情況:1.運動過程中的純意外,這類碰撞是不可避免的,但其發生率也是相對較低的。2.學生因無視規則,導致與其他學生發生碰撞。3.竟然有一部分學生是想和同學開玩笑,這種情況下發生的意外傷害事故不在少數。除不可避免的純意外之外,另外兩種情況下的碰撞主要還是源于學生規則意識的淡漠與自我保護意識的不足。
二、應對意外傷害事故的相關措施
(一)根據足球運動特點做足課前準備活動
前文提到,因課前準備活動不充分而造成的意外傷害事故占到了近半數。我們也對導致課前準備活動不充分的原因進行了分析,主要是因為教師對課前準備活動本身缺乏正確認識。因此,在之后的足球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針對運動過程中易受損傷的部位,設計一系列有針對性的課前熱身運動,幫助學生迅速進入運動狀態,避免因課前準備活動不充分而導致的運動損傷。
(二)根據學生的身心發育現狀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任務與目標
在足球教學活動開展之前,教師應對所教年級學生的身心發育現狀進行深入的了解,并根據學生身心承受能力對教學活動節奏與運動負荷進行調整,降低因超負荷運動而導致的意外事故發生率。
(三)加強安全教育力度增強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與能力
前面提到過,在足球教學活動中大部分學生之間的肢體碰撞其實是可以避免的。但為何這類可避免的意外傷害事故卻在頻頻發生,我不得不承認,我們的安全教育力度是遠遠不夠的。由于年齡較小,青少年學生對潛在危險的辨別能力還相對有限,作為基層教師,我們有責任做好學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從而有效降低體育教學活動乃至學生生活、學習中意外事件的發生率。因此,將安全教育納入體育教學活動的固定版塊是趨勢也是責任。
(四)定期進行場地及硬件設施檢修排除可控安全隱患
由硬件設施及場地造成的大部分意外傷害事故其實是可以預見并排除的。我們需要做的是在課前對運動場地及相關設施進行檢查,并定期對相關硬件設施進行維護,這樣一來,這些硬件設施所帶來的大部分安全隱患就會被提前排除,從而有效降低意外發生率。
(五)完善學校醫務建設減輕意外傷害事故對學生的影響
雖然說在足球教學活動中的部分安全隱患是可以被提前排除的,但總有一部分風險是不可控的。運動和損傷在某種情況下是存在著一定聯系的。學校醫務室除做好流行病的防疫、學生常見病的處置以外,科學及時的處理校園意外傷害事故也是其工作重點之一。因此,學校應盡快完善醫務室建設,使其在面對意外傷害事故時,有條件在第一時間對學生損傷進行正確處理,盡可能的降低意外傷害事故對學生造成的不良影響。
參考文獻:
[1] 熊明亮.學生體育傷害事故的歸因分析及處理策略探討[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6(01).
[2] 梁成和,林國平.淺議中學體育教學中意外事故發生的原因及對策[J].體育科技.2001(04).
[3] 范亞平,孫業桓,張燕,余向東,周宗國,鈕麗,查日勝,郭書芹.中學生再發意外傷害危險因素[J].疾病控制雜志.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