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有生命在公共場所突然“倒下”的時候,若沒有專業的設備,即便是專業的醫護人員也有可能束手無策,公共場所亟須建立起完善的急救體系,以此來應對可能出現的風險
又一個生命在眾人的惋惜中離去。6月29日19點40分左右,天涯社區副主編金波在北京地鐵6號線呼家樓站的站臺上突然暈倒,隨后失去意識。雖然有路人第一時間上前救助,但遺憾的是,金波最終沒有醒來,年輕的生命定格在了34歲。作為一位知名媒體人,金波的離世引發了一場不小的社會討論,媒體和公眾紛紛將矛頭指向我國公共場所急救體系的缺乏或不完善。
心臟驟停,也就是心臟性猝死,金波死于近年來越來越多見諸媒體的一種疾病。實際上,金波是有可能獲救的,他并不是倒在夜晚冷清的回家路上,而是倒在了人流密集的地鐵站。從現場的視頻看,金波倒地后,身邊兩名素不相識的乘客立刻對其進行了心肺復蘇,而另一名自稱是急救醫生的外國女子隨后也參與到現場急救中。路人第一時間表現出的關切與努力值得點贊,但他們的積極行動最終仍未能挽回金波的生命。
“搶救心臟驟停最有效的方法是電擊除顫,地鐵站當時如果有AED(自動體外除顫器),并且有人會使用,可能會是另一種結果。”這是一位專業醫生事后對事件的評論。及時的救助時間與專業的救助方法,在處置心臟驟停時是非常關鍵的兩大因素。而北京地鐵在這兩方面的表現卻都不盡如人意。一方面,地鐵站內并未配備可供公眾使用的AED;另一方面,現場雖有多名地鐵工作人員,但他們只是溝通呼救,并未直接參與施救,表現出在應對此類事件上意識與經驗的缺乏,進一步說明地鐵方面在平時應該沒有針對此類事件的相關培訓和處置方案。
對于地鐵工作人員來說,乘客安全非常重要,而乘客出現心臟驟停也并非孤例。地鐵方面應該意識到,事情發生時,單純打電話等待急救人員是不可以的,搶救心臟驟停應該成為日常工作經常演習的內容,需要培訓地鐵員工掌握一定的心肺復蘇技能,還需要準備“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的心臟驟停急救神器——AED。而這兩點,北京地鐵都沒有。
心臟驟停是一種兇險的急癥。在我國,心臟驟停導致猝死的搶救成功率極低,能搶救過來的患者不足1%。《中國心血管病報告》顯示,我國心血管病患病率持續上升,每分鐘就約有一人發生心臟性猝死,而這種猝死毫無征兆,可能發生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甚至發生在看似非常健康的成年人身上。這正說明了公共場所急救體系建立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換句話說,這次的事件發生在地鐵里,下次可能發生在機場、車站,發生在打折時擁擠的商場或是比賽激烈的體育場館,我們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某個挺身而出的個人身上,況且若沒有專業的設備,即便是專業的醫護人員也有可能束手無策。我們該做的,是喚起整個社會的急救意識,在公共場所建立起完善的急救體系,以此來應對可能出現的風險。業內對心臟驟停救助有“黃金四分鐘”的說法,也就是心肺復蘇和除顫的關鍵時期在驟停后的四分鐘內,我們正是要用完善的急救體系,來爭取到這挽救生命的黃金時間。
金波的離去,留下一個破碎的家庭,妻子失去丈夫,剛滿3歲的雙胞胎女兒再也見不到爸爸。在金波的追悼會上,知名媒體人鄧飛宣布了他和眾多金波好友做出的決定,聯合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發起成立“心喚醒”基金,以金波的名義,在全國各大城市的地鐵、車站、機場、商場等公共場所添置包括AED在內的心臟驟停緊急救助設備,建立一個專門為心臟驟停病人服務的應急體系,并倡導推動對這些場所工作人員進行定期的專業培訓。
與此同時,社會上也有很多有識之士發出同樣的呼吁。希望這樣的悲劇不再發生,而公共場所急救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必將是不再讓類似悲劇發生的最強大保障。
(作者系資深媒體人)